历史上被称为“无夏之年”的1816年,夏天就结霜了。为什么会这样?
1816被称为没有夏天的一年。受1815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喷发影响,北半球气温普遍骤降。这次火山爆发,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火山爆发之一,使1816成为随后1400年北半球最冷的一年。位于北半球的亚洲、欧洲和北美受到广泛影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高官显贵到小贩,都受到了这种天气变化的影响。
历史学家威廉·k·克林格曼(William K. Klingemann)和气象学家尼古拉斯·p·克林格曼(Nicholas P. Klingemann)共同撰写的历史著作《1816,没有夏天的那一年》将历史的长镜头聚焦在这个极不寻常的年份。如果说人类历史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瞬间,那么1816绝对可以算是这一刻最独特的。
气温骤降、农作物歉收、不同程度的饥荒是北半球各地面临的共同问题。人饿了,就会“穷了就想着变”。在欧洲,气候的突变带来了人们不同的信仰,有的倾向于科学——即使是当时年轻的科学也无法对气候变化给出正确的解释,有的倾向于宗教或巫术。例如,有些人认为这是上帝的警告,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是女巫在起作用,她们对天气施加了强大的魔法。当然,历史最终证明,宗教和巫术最终让位于科学。
在寒冷的驱使下,刚刚建国的美国将目光投向了加拿大。麦迪逊总统说,我们必须打倒加拿大,否则我们将不得不生活在南方,这导致了后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随着攻占加拿大的失败,美国人逐渐将目光转向西部的沃野,从而促成了持续多年的西进运动。
在天气突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保持相对稳定的政局,对歉收的农民实行及时的救济政策,可能是相对成熟的标志,而中国在1816做得很好。好在当时中国是嘉庆二十一年,清廷统治还算稳定,1816的寒流也没有持续到明年年中,所以中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
我比较关注1816寒冷的气候对文学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文学是岩石中的一棵开花树,格外艳丽。比如此时的拜伦和雪莱是恋人,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诗歌技巧达到了顶峰。寒冷的天气直接催生了著名作品《弗兰肯斯坦》,吸血鬼文学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