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三塔有哪些历史文化价值?

崇圣寺的三塔建于南诏全丰祐年间(公元824-859年)。崇圣寺三塔(29幅)与巨塔“千寻塔”同建,塔高69.13米,为方形砖塔,檐密,共16层。后来又建了南塔和北塔,都是42.19米高。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磅礴,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三塔的修建,除了佛教宣扬可以成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理曾经是“洪水多发之国”。古籍《晋编》中记载:“天下传说龙拜塔畏彭。大理以前是龙泽,所以是镇。”相传古代有三座塔,是铺一层土修一层塔。城楼修好后,一层一层地挖开泥土,使城楼显现出来,于是有了“堆砌土木城楼”、“现在挖开城楼”的说法。当这座塔建成时,这座桥像小山一样高,长达10里。修塔时运能不足,用山羊运砖。现在大理的银桥村,古称“塔桥村”。根据古代记载,这三座塔是。用了七百七十万工匠和四万金子,用了八年时间建造这一切。

三塔建成后,又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崇圣寺。经过几代的扩张,在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顶峰。据《南诏野史》记载,崇圣寺“基七里,周面积三百余亩,由房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铜斛四万五千五百五十尊组成”;具有“三亭七楼九厅百宅”的规模。

南诏崇圣寺三塔时期的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齐国(今缅甸)国王永强、南诏太子蜀南多在义谋荀的陪同下,前往崇圣寺三塔朝拜香火,于是崇圣寺三塔成为东南亚、南亚所崇尚的“佛都”。大历时期,大历首任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善佛,年年建庙,铸佛数千”。公元1056年,罗兴(今泰国)国王耶多两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赐玉佛一尊。由于大力倡导,大理佛教很受欢迎。大理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在崇圣寺出家。他们分别是:第二代王端赢驷、第八代王端苏龙、第九代王端苏真、第十一代王端四联、第十三代王端寿辉、第十四代王端郑明、第十五代王端郑春(也是《八龙》中段誉的父亲)、第十六代王端何裕(也)。其中,第二代王段即位不到一年就在崇圣寺出家。当然,这些国王也热爱佛教,但主要是争夺皇位失败后的一种出路,所以史书中有“退位为僧”和“避世为僧”的记载,明代抄写的佛教经典《大痴心礼卷》记载了国王即位仪式的复杂场面。那么多国王出家,这是世界佛教史上独一无二的奇特现象。因此吸引了大陆香客和东南亚、南亚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为东南亚、南亚地区推崇的“皇家国寺”。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云南游记》中写道:“寺建在苍山十峰之下,唐开元年间定名为崇圣寺。前三座塔直立着...塔身四周苍松参天,西面由山门进入,钟楼与三塔相对,极为雄伟。大楼里有一个钟。它特别大,直径十几英尺,厚度一英尺。是蒙(南诏)统治时期铸造的,名声可达八十里。然后是大厅,后面是纪念碑...然后是《雨铜观音》,一尊三英尺多高的青铜雕像...从后来的层面看,是净土寺等。”明代崇圣寺以五重兵器闻名于世:三塔、南诏大钟罩、玉通观音像、元代和尚圆手书“佛都”匾额、明代三生金像。香火更盛,在南亚东南亚都有耳闻。编辑此部分的建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