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为什么才华横溢的开国皇帝屡屡翻车?

在中国封建主义的漫长历史中,历代开国皇帝大多是英明睿智的神武,却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屡屡翻案。

比如“千古一帝”秦始皇,本来是打算让给他的长子傅肃的,但是事先没有安排。结果赵高在沙丘中诱导胡亥死后篡位,最终导致秦二世之死。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选择长子刘婴继位,不料刘势单力薄,而却异常强大。刘邦生前已经意识到吕后的问题,但他并没有为儿子扫清道路。如果不是、等英雄集团联合的儿子们消灭了鲁,西汉王朝几乎葬身于鲁之手,然后中国皇帝继位。

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燕选择了低能的司马忠继位,直接导致了西晋八王之乱。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王室内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破坏,导致了西晋的亡国和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中原北部进入十六国(五乱)时期。

隋文帝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励精图治,创造了辉煌的“开皇之治”。但他在位后期,逐渐疑神疑鬼,杀英雄,听信文后之言,废黜太子,立王为太子,为亡国埋下伏笔。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未能妥善处理太子和秦王之间的权力斗争。最终,玄武门之乱爆发,亲自射杀了太子李。后来,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退位。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继承人的选择上也有一个大问题。有两个成年的儿子,赵德昭和赵,但出现了“烛影斧声”,弟弟继位,导致自己的两个儿子早逝。他建立的王朝被他的弟弟利用了,但南宋皇帝把皇位还给毛,也是一种补偿。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宠坏了长子朱标,早早立他为太子,并努力培养他接班。没想到朱标37岁就英年早逝,让朱元璋心痛不已。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帝孙,顺利继位。不料朱允炆在削藩过程中触怒了四叔朱迪,在靖南之战后丢掉了皇位,下落不明。朱元璋为孙子继位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是自己的儿子竟然造反了,这确实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

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是失败的。楚英和戴珊两次设立预备队失败后,他对继承人举棋不定。晚年不得不采取八王之法议国事,直到去世也没有选择继承人。最终皇太极抢了皇位,心爱的多尔衮终于与皇位失之交臂。

开国皇帝都像神武那么聪明,为什么他们不能选择一个不好的继承人呢?分析起来无非是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战争,建国初期政治模式向正规稳定时期政治模式的转变。开国皇帝开始征服世界的过程,大体上就是一个战争和统一势力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政治模式具有很强的军事性质。会有一批以战功起家的英雄或宗室贵族。这些人在建立政权后,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往往能影响接班人的选择,如西汉的文帝、唐朝的李世民、宋朝的赵光义、清朝的皇太极等人的接班。

二是开国皇帝选择的继承人太弱,同姓宗室继位。开国皇帝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统一了混乱的天下,迫切需要改变统治策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所以他倾向于选择能实行仁政的接班人,却没有真正为他们的接班扫清道路,造成了皇位的动荡。例如,西汉惠帝刘英被鲁所擒,明太祖被所擒。

第三,开国皇帝知人善任,选错了继承人。开国皇帝对继承人的选择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也有可能被当局迷惑,选错了继承人。比如晋代皇帝司马燕因为种种原因选择司马忠继位,直接导致了西晋八王之乱,隋文帝选择了杨光继位。结果他滥用人民权力,奢靡无度,导致隋朝二世灭亡。

第四,开国皇帝没有时间选择继承人。秦始皇生前没有立太子,所以沙丘暴毙后,赵高下令让长子傅肃和胡亥篡位,改变了王朝的走向。努尔哈赤经历了两次建立后备军的失败,干脆不再选择继承人,独创了八王共政制度,年轻一代中的强者自由夺取继承权。

总之,开国皇帝对继承人的选择,并不完全是出于个人的眼光或选择,而往往是受其整体政治形势、特殊需要或眼光局限的影响。我们一般可以从后人的角度来看谁对谁错,谁好谁坏,但是在他们当时的具体情况下,怎么能简单的用对错来定性呢?

这些朝代有的成功度过了开国皇帝后的二代危机,创造了盛世王朝,如汉唐明清;如果不能挺过这一次二代危机,秦、金、隋等朝代很快就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