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史》主要改革要点概述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性质和异同分析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进化过程。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改革就伴随着社会进步,成为历史进步的动力之一。改革虽然没有革命那么轰轰烈烈,但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进步。人类历史上有很多改革。选修模块3选取9大改革,贯穿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也一波三折。但他们都对历史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被历史铭记!

9大改革有多种形式。从改革的程度来看,一种是局部调整,不触及根本制度;一是彻底改革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导致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和资本主义改革。从改革的内容来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宗教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习俗改革。

理清改革的本质

第一,改革奴隶主阶级

梭伦改革

梭伦的改革触及了当时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是对旧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对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改革。所以恩格斯称之为“革命”,但这是一场不完全的革命,旧势力没有被彻底消灭,下层阶级的要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梭伦推崇“中庸之道”,试图通过妥协来寻求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他改善了平民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他保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是“举着大盾护着两边”,结果两边都不讨好,最后被迫去了埃及。

第二,改革封建地主

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建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以促进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以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三是少数民族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的封建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第三,改革资本主义

16世纪,天主教会与人民的矛盾加深,一方面反映了教会的日益腐败,更重要的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进一步上升。但是,资产阶级是弱小的,而天主教是强大的,是根深蒂固的,这就决定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是以宗教对抗天主教神学的方式进行的。17世纪以来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创造了一系列民主的统治形式和政治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全方位压力和示范的冲击下,欧洲的俄国和亚洲的日本先后进行了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慢慢走上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之路。19年底。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中国的资产阶级也展开了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1,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是在宗教的掩护下,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的政治运动。宗教改革是16世纪德国爆发的一场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并迅速席卷西欧。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他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结果,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受到严重打击。后来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创立卡尔文教,建立神权国家。英国议会通过“最高法案”建立圣公会,国王取代教皇成为英国宗教的最高代表。

2.俄罗斯农奴制改革

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在俄罗斯发展起来。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国内市场狭小,缺乏自由劳动力。19世纪中期,俄国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1853 ~ 1856的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种种弊端,激化了各种矛盾,促使统治者进行改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3.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中期。日本封建德川时代面临严重危机。德川时代被以中下层武士为主的抗日派推翻,明治政府成立。为了巩固新政权,建立现代国家,明治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废藩设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武士特权。经济上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军队实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充满武士道精神的新军。文化上实行“文明”政策。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改变了封建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但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4.1898年的改革运动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促使日本人民寻找新的出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奠定了资本主义改革的经济和阶级基础,早期的改革思想也为资本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从65438年到0895年,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着变法运动的开始。此后,维新派组织团体,创办报刊,积极开展变法宣传和组织活动,将变法运动推向了1898年“戊戌变法”的高潮。不久,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于1898年发动政变,变法运动失败。

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维新1861。

相似之处: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同样的背景下,封建国家也面临着统治危机,走向现代化。同样的目标是摆脱危机,使强兵成为一个富裕的国家。同理,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内容是一样的,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可阻挡的趋势。

区别:在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改革。在内容上,中国没有对封建制度进行任何改变,只是简单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日俄改革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在方式上,中国在主管洋务的宰相衙门和地方洋务代表的领导下,开展了与资本主义密切相关的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活动。日本在武装反对和消灭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全面和广泛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改革,而俄国则是由一个掌握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进行改革。结果中国洋务运动失败了,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并不彻底。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相似点: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为了目的,大家都想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差异: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分化,中下层武士不满现实;新兴的地主和高利贷者对自己的处境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反抗斗争持续而激烈,德川时代成为众矢之的。中国的资本主义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是勾结在一起的,而且是强大的。至于领导层,由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层武士担任领导,以武力推翻幕府保守势力,保证国内改革顺利进行。中国的保守派很强大,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在国际环境下,日本发生明治维新的时候。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对殖民地的争夺尚未达到高潮。一方面,欧美列强忙于国内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又在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戊戌变法发生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中国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不利。结果不一样:一败百分之十。

在20世纪世界现代化的道路上,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认识。

(1)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俄国通过固定粮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交易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农业之间的市场交换。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了1927,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了斯大林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1932年,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美国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即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性,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摆脱经济危机,推动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潮流。1978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了生产力,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现代化见证了繁荣。

(2)认识:三大经济模式的改革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改革充分说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分析和理解改革成败的原因

(1)改革成败的原因

能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因时而变,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个方面来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分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

(3)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者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勇气。

(4)改革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否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实施。

(2)改革成败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改革是革除弊端、促进国家繁荣的重要手段。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要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才能发展进步。

(2)改革必然会遭到一些人或群体的反对,因为这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所以它是艰巨的,审查导向的,它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有坚定的奋斗精神。我们要坚信,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

(3)改革措施必须有效,在改革过程中要有适当的人员,改革者要有远见和坚定的政治勇气。

(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从中汲取启示。

6.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共同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