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楼历史背景介绍

八角楼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仙坑村。建于清代,是一座规模较大、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围屋。

260多年前,一位名叫叶本禹的老人,在乾隆年间退出政坛后,花费了数万两白银。用了16年才建成一座四角城堡式建筑,每个角都有一座瞭望塔,俗称四角楼。为了确保对敌人的万无一失的抵抗,外围加建了双保险防护墙,每个角落还设置了10米高的瞭望塔。挡土墙墙厚约1.7米。因为都是用麻条石硬条砌成的,当地人就叫它石头楼。

八角楼作为仙坑村最早的古民居建筑,是东江流域最早、防御性最强的客家民居建筑。是一座集客家特色和军事特色于一体的古建筑,被列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八角形建筑简介:

仙坑村八角楼建于清代,是规模较大、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围屋。工程遵循真实性原则,采用传统材料和工艺进行施工,保留文物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八角楼客家围场是河源客家围场的经典。

八角楼的墙是用一条条麻石砌成的,里面有很多秘道。是名副其实的堡垒,庇护着叶氏一次次的风雨和灾难。经历了百年风雨的八角塔,绝对不是河源最大的角楼,但绝对是最坚固的。2008年,仙坑村村民开始自发捐款修缮八角楼。这次改造与其说是为了纪念先人,不如说是为了共同构筑一座精神堡垒。

八角楼是仙坑村最早的客家围屋,也是东江流域最古老的客家民居建筑,是方圆百里第一座完整的八角楼。此建筑建于清乾隆庚子年间(1770)。于16年由仙坑叶氏第四祖叶本勇及其两个儿子耗资两千元建成。由于叶官职贵为直大夫,所以八角楼正门挂着“大福地”的醒目牌匾。除了几块牌匾,这栋楼里还有很多古代字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八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