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形成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多少个时代?

太古代、元古代、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人类世、退化和黑洞。

太古代:38亿年到26亿年前,也就是654.38+0.2亿年,是地球形成后的初始时期。地表到处都形成了铜山和沙漠。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原始生命出现和生物进化的初级阶段。当时的原核生物很少,也只留下了很少的化石记录。从非生物的角度来看,太古代是一个地壳薄、地温梯度陡、火山-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岩层普遍变形变质、大气圈和水圈缺乏游离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积物的时期。也是硅铝结壳形成和生长的时期,也是重要的成矿期。

元古代:从26亿年前到5.7亿年前,这段地质历史时期,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生物,形成了地质时期的菌藻时代。在这一时期的古地层中发现了微古植物化石、宏观藻类化石和叠层石。仅在中国,古生物学家就发现了元古宙不同时期的80多个属、近200个种的微植物化石,元古宙生命进一步繁盛,地球不再贫瘠。最初,地表出现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大范围、大厚度的大陆板块。因此,就岩石圈结构而言,元古代比太古代更稳定。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气中已经含有游离氧,随着植物的日益繁盛和光合作用的不断加强,大气中的氧含量不断增加。中、晚元古代藻类植物繁盛。

震旦纪:又可分为冰期、伸展期、窄带期、伸展期、盖层期、固结期、造山期、地层期、成铁期。约8.5-5.7亿年前,震旦纪已有明确的生物证据,动物界有低矮的小型硬壳物种和大量裸露的高级动物,后者就是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埃迪卡拉动物群。在植物方面,高等藻类(如红藻、褐藻等。)进一步繁盛,宏藻也迅速发展。此时的地球已经完全改变了死气沉沉的面貌,埃迪卡拉动物群主要由类似水母、蠕虫和海鳃的生物组成。

寒武纪:寒武纪可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和芙蓉期。动物群的特点是大量的有硬壳的海洋无脊椎动物,门类繁多,这是生物学史上的一大发展。其中三叶虫最为常见,这是划分寒武纪的重要依据。三叶虫是当时的海上霸主。

奥陶纪:从488个地质单位(4.8亿年前)开始,到444个地质单位(4.4亿年前),历时4200万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奥陶世(早奥陶世,距今4.85-4.70亿年)、中奥陶世(中奥陶世,距今4.70-4.58亿年)、晚奥陶世(晚奥陶世,距今4.58-4.43亿年)。奥陶纪是历史上上海入侵范围最广的时期之一,海相地层广泛分布于世界许多地方。在板块内部的台地区域,海水广泛分布,显示出海岸浅海碳酸盐岩的广泛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是深水环境,形成了厚厚的浅海和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奥陶纪末期有一次大规模的冰期,分布在非洲(尤其是北非)、南美洲的阿根廷和玻利维亚、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

志留纪:笔石时代,陆生植物和颌类出现,是早古生代最后一个时期,古生代第三个时期。始于约4.4亿年前,止于4.1亿年前。志留系曾被称为戈德兰系,因为它在波罗的海的戈德兰岛上发育良好。志留纪可分为早、中、晚世。志留纪的三等分是显著的。总的来说,早志留世普遍形成海侵,中志留世达到高峰,晚志留世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升,表现出巨大的海侵旋回。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强烈,古大西洋闭合,一些板块碰撞,导致一些地槽上升,古地理发生巨大变化,大陆面积显著扩大,生物界发生巨大演化,这些都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泥盆纪:泥盆纪是指中古生代时期。它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泥盆纪、中泥盆世和晚泥盆世。地质时代,即古生代第四期,始于约4.05亿年前,止于约3.5亿年前,持续约5000万年。泥盆纪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地层也相应分为下、中、上三个阶段。早期的裸子植物繁盛,中期以后出现了蕨类植物和原始裸子植物。除了珊瑚、腕足动物和昆布(腹足纲,水螅纲)之外,无脊椎动物以及原始的石菊(头足纲,软体动物的一个亚纲)和昆虫继续繁荣。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包括甲鱼、盾鱼、总鳍鱼等。)有了空前的发展,所以泥盆纪也被称为“鱼时代”。晚期,甲壳纲趋于灭绝,原始两栖类(米顿、三尖杉)开始出现。自泥盆纪以来,地球上开始了海西运动。因此,泥盆纪时期,许多地区升出海面,成为陆地,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泥盆纪,蕨类植物繁盛,昆虫和两栖动物增多。泥盆纪和石炭纪之间,有一次大灭绝——超级地幔柱。在这次大灭绝中,75%的物种灭绝了。它是第二大灭绝物种大灭绝,仅次于第一次二叠纪大灭绝——西伯利亚暗岩事件。主要灭绝的动物有:盾鱼和阿滕伯勒母鱼。脊椎动物进入快速发展期,鱼形动物的数量和种类增加,现代的鱼类——硬骨鱼开始发展。泥盆纪通常被称为“鱼时代”。

石炭纪:约2.86亿年至3.6亿年前,可分为两个时期:早石炭世(也叫密西西比纪,3.2亿年至3.6亿年前)和后石炭世(也叫宾夕法尼亚纪,2.86亿年至3.2亿年前)。石炭纪是古生代的第五个时期,大约从3.55亿年前到2.95亿年前开始,持续了6500万年。石炭纪,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达。当时气候温暖湿润,到处都是沼泽。大陆上出现了大面积的森林,为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冈瓦纳大陆石炭纪末至二叠纪初的大规模冰川活动持续了5000万年,属于极地大陆冰盖型。

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时期,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开始于约2.99亿年前,延续至2.5亿年前,* * *经历了4500万年。二叠纪地壳运动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各地许多地槽闭合,相继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逐渐拼接形成联合古大陆(盘古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推动了生物界的重要进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早期的植物主要是真蕨类和种子蕨类。后期变化较大,如鳞翅目、芦苇、种子蕨、柯达树等。趋于衰落而灭绝,取而代之的是耐旱的裸子植物,针叶树和柏树大量增加,苏铁开始发展。腕足动物继续繁盛,长体贝类占优势;软体动物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菊石有明显的分化;苔藓虫逐渐衰退;三叶虫趋于灭绝;昆虫开始迅速发育。爬行动物第一次大量繁衍,角鼻龙、盘龙、兽脚亚目的存在。二叠纪末发生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90%至95%的海洋生物灭绝。详细原因尚不清楚。

三叠纪:是公元前2.5亿年到公元前2亿年的地质时代。它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时期。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虽然这一时期的岩石标记非常明显清晰,但其开始和结束的确切时间并不能像其他古代地质时代那样非常准确地确定。误差正负几百万年。三叠纪时,地球上大部分大陆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大陆:泛大陆。因为三叠纪是从一次灭绝事件开始的,所以它的生物一开始就分化很大。六放珊瑚亚科在这个时候出现,最早的被子植物和最早的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也可能在这个时候出现。世界上最早的龟,原颌龟,也出现在三叠纪晚期。第一批鱼龙出现了。恐龙出现了。

侏罗纪:是介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的地质年代,约为公元前654.38+099.6百万年(误差60万年)至公元前654.38+045.5百万年(误差400万年)。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时期,始于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虽然这一时期的岩石标记非常明显和清晰,但其开始和结束的确切时间与其他古代地质时代一样,无法非常准确地确定。生物发展史上发生过一些重要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翼龙和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等。侏罗纪的裸子植物发展到了顶峰。淡水无脊椎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蛛形纲、介形类和昆虫发展迅速。海相菊石、双壳类和箭石仍是重要成员,六射珊瑚从三叠纪到侏罗纪变化不大。棘皮动物海胆自侏罗纪以来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白垩纪:地质年代中生代的最后一个时期,始于654.38+4500万年前,止于6600万年前,历时7900万年。这是显生宙最长的阶段。白垩纪时期,大陆被海洋隔开,地球变得温暖干燥。在最大的恐龙时期,许多新的恐龙物种开始出现,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滑行,巨大的海洋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最早的蛇、蛾、蜜蜂和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出现了。被子植物也出现在这个时期。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晚的地质时代。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新生代分为三个时期: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总数包括七个时代: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新生代。新生代的特征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荣。因为生物界逐渐呈现出现代面貌,所以命名为新生代,即现代生物学时代。古近纪气候比以前更冷,始新世晚期和渐新世南极大陆出现小冰盖。中新世中期在那里形成的冰盖相当于现代的2/3。格陵兰冰盖出现在更新世早期的北半球,之后的200万年间有多次冰期。几个大洲都发现了冰川。

人类世:定义为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即人类成为影响全球地形地貌和地球演化的地质力量。

退化:人类的死亡和宇宙的死亡。在退化初期,太阳变成了红巨星,吞噬了地球。在退化中期,恒星相继熄灭,没有新的恒星形成。太阳只是一颗白矮星,成为宇宙中唯一的光。在退化后期,宇宙死亡,太阳从白矮星变成了黑矮星。宇宙的死亡不是爆炸或坍缩,而是无尽的寒冷和黑暗。

黑洞时代:宇宙最后的生命,所有黑矮星消失,只剩下光子和黑洞,进入稳定状态,时间毫无意义,宇宙迎来最后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