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地区的历史演变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属齐国。
663年(齐桓公二十三年),静海地区被割让给燕国。
战国时期,前312年(齐宣王八年),齐国伐燕,归齐国;前284年(二十八年),燕削为齐,属燕国;
前247年(十九年),赵与燕交换土地,静海地区属赵。
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属秦巨鹿县上谷。
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在陈官屯镇西吊台村附近建“东平蜀郡”。东平蜀郡一般包括大城市北部、静海全境和天津郊区海河以南地区。
东平蜀县位于渤海西部,周树东部,绥赤河以北,澧水以南,属渤海县管辖,人口约4万。这一时期,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相对稳定,农业、商业和人口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繁荣的东平蜀文化。
公元前47年(西汉元帝二年),“海溢西南浸数百里,九河之地渐为海变”。大海吞噬了静海地区,东平蜀郡迁至后大城郡,东平蜀文化消失。90年(东汉元和二年),属河间国;219(建安末年),隶属彰武郡;三国时期(220-280),属魏国冀州刺史部彰武县;265年(西晋元年),属张武国;东晋十六国(317-420),属冀州彰武郡;南北朝时期(420-589),属颍州彰武县;487年(北魏太和十一年),东平蜀郡撤“东”字,称“平蜀郡”;直到晋隋,还是“渤海西南角的泽国”。
隋朝初期,海水逐渐退去,但仍是一片沼泽。607年(隋大业三年),属颍州河间郡。唐朝时期(618-907),属河北沧州。621年(武德四年),改荆州。八九六年(唐三年),“甘宁军”成立。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属契丹南京路首府宁州。936年(五代后金元年),石敬瑭割16郡、契丹,军被割,改称“宁州”。959年(后周咸德六年),柴世宗北伐,收复静海。它仍被称为甘宁军,隶属永安县(后来的河北青县)。柴世宗北伐奠定了宋辽以界河(海河、大清河)为界的基础。
北宋年间(960-1127),先属河北路沧州;982年(宋太平兴国第七年,即辽干衡四年),为防止辽军入侵,宋朝沿界河设置窝子村(后京海镇)、刘度东寨村、刘度北寨村、沙窝寨村、党城村、钓台村等军事遗址,归青州管辖。1048年(宋八年),黄河改道,改变了界河水势。位于此处的寨子和店铺逐渐失去了军事防御的作用,驻军开始开荒并负责民事诉讼。随着移民的涌入,一些大型村庄和商店逐渐演变成农业自然经济区,属于莱文鲁管沧州。由此,静海地区进入了稳定发展期。宋年间(1190-1194),静海属金管辖。当时有主户5623户,客户1192户。
1108(北宋大观二年)设在静海县,意思是渴望沃口村(今静海镇)的安定和平与治理。1113(北宋第三年)并入甘宁郡(今青县)。
1193(金明昌四年)迁至静海县,属河北东路青州。
1230(元太宗二年),隶属清宁府;属中书省河间路青州。
1265(蒙古至元二年),并入汇川(后属河北青县),属河间道管辖,仍名“静海”。与此同时,连年战乱和洪水导致人口稀少,经济下滑。元末,盐业迅速崛起,静海地区经济逐渐恢复。
1368年(明洪武元年),为避“京南”,求太平,改京为“京”,称静海区,属河间府。1375(洪武八年)改名顺天府(后北京)。1377(洪武十年)改为河间府青州。晋(1115-1234)、元(1206-1368)两朝,静海县到达徐池东南,北至界河,东至西。
据《明史》和《明嘉靖年间河间府志》记载,明代,静海区东西长220李龙,南北宽120里。其四个方向:渤海以东170里、顺天府文安县以西50里、青县西南60里、顺天府武清县以北60里。后来天津市中心的支谷、津南区的咸水沽、东丽区的军粮城都属于静海区。明代,静海分为19里:富民、子牙、新兴、贵德、、永丰、刘度、广福、保和、长乐、、曹家庄、贾家口、杨飞沟、德化、辛口、哨直口、支古、秀麦。1523年(嘉靖二年),百姓因饥荒而逃亡,是10里。清朝顺治初年,百姓因战乱而逃亡,一去就是9里。清康熙年间(1662—1722),静海区对四号路进行巡察。东路:东窑至杨家场77村;西路:顾家庄至高李庄,共66个村;南路:唐官屯至小辛庄,共99个村;北路:从杨芬港到冯家庄,共71村;奉新驿站还兼着巡察的头衔,共69个村。据清康熙年间天津的记载,清初,静海区东西200李龙,南北140里宽。其四个方向:渤海以东160华里,大城县以西40华里,青县以南40华里,顺天府武清县以北100华里。1725(清雍正三年)隶属天津府,1731(雍正九年)改为直隶天津府。
1730年(雍正八年),根据清朝乾隆年间天津的记载,从郡中划出15个村归天津。九年,沧州、静海、武清三县267个村划归天津县。此后静海区面积缩小,东西200里,南北100里。第六:渤海以东160华里,大城县以西40华里,青县以南40华里,武清县以北60华里,沧州县东南75华里,武清县东北75华里。清同治年间(1861—1875),静海分为四路,辖48个地方,349个村。东路辖105处106个村,包括砖垛、双窑、达波、韩笑庄、长刘庄、官铺头、沈青庄、中旺、和顺、曲河、上码头、土河、大庄子、顺民屯、县东街。西路辖西五里庄、花园、夹口、顾家庄、梁头、东河头、坛子头、禅屋、杨芬港、瓦子头、子牙等11村。南路辖县南街、唐爽、长屯、陈官屯、高家庄、齐家庄、寨里口、大郝庄、唐官屯、金官屯、杨官屯、九张屯等12个村。北路辖北街、杨树、肖家楼、刘度、党城、梁王庄、沙窝、木厂、六里城、清宁后等78个村10处。到鸦片战争前夕,静海区面貌大为改观,人口激增,面积1.8万平方公里,耕地200万亩,分东、西、南、北四路,辖348个行政村,共有4.6万户,人口1.7万余人。
清末民初,县域缩小。民国《静海县志》记载:“南北两极之强弱相距120里,东西两极之宽相距100里,共补80余里,计7000余里。”其四个方向:东至天津县界35里,西至大城县界25里,南至青县界40里,北至武清县界45里。
1913(民国二年)任直隶渤海观察员;1914(民国三年),隶属金海路。
1923(民国12年),静海区分为6区,辖356个乡镇。第一区,区公所设在大侯庄,辖50个村;第二区,区公所设在忠旺镇,辖86个乡镇;第三区,区办事处设在唐官屯镇,辖83个乡镇;第四区,区办事处设在瓦子头镇,辖52个乡镇;第五区,区办事处设在刘度镇,辖51个乡镇;总区和区办事处设在静海镇,辖34个乡镇。
1928(民国十七年),河北省直属。1930年(民国十九年)五月,静海区分为6区,281乡,1720村,8561邻。第一区,驻静海镇的区办事处,辖64个乡镇;第二区,区公所设在汇丰桥,辖78个乡镇;第三区,区办事处设在唐官屯镇,辖47个乡镇;第四区,区公所设在东子牙镇,辖35个乡镇;第五区,区公所设在刘度镇,辖34个乡镇;第六区,区公所设在梁王庄,辖23个乡镇。
1936(民国二十五年),隶属河北省天津行政督察署;1937(民国26年),隶属河北省第四行政监察区。
1937年,侵华日军攻占华北,静海沦陷后,设立静海区公所,隶属金海路。
1940年(民国29年),静海区面积为1886.3平方公里。东至小官房,西至大瓦头,南至代官屯,北至谢佳宝。
1944年9月,抗日武装在县城西部建立了靖县政府。次年65438年10月9日改为静海区政府。
1944年冬,中共晋南工作委员会在津浦铁路以东成立。1945年5月,建津南县辖九区,即一区(炮庄)、二区(李庄)、三区(马欢)、四区(蔡公庄)、五区(十八户)、六区(官铺头)、七区(梨园头)、八区(青青)。
1944年9月,以大城县第7、第8区为基础,建立景达县。1945年春,疆域扩大至津浦铁路以西,辖六区:一区(德贵、郑庄)、二区(卓头、台头)、三区、七区(刘度、党城)、四区(朱家村、东子崖)、五区(小黄洼)。1945 10月,景达县更名为静海区。
此外,1944年,中国* * *领导下的人民在静海区西南部和大城县部分地区建立了革命政权,并成立了景达县人民政府,隶属冀中八师。1945年3月,分别设立静海区和大城县,静海区仍属冀中八师。
1945年,侵华日军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在静海设立静海区政府,隶属河北省第二行署公署,隶属河北省沧州特派员公署管辖。
1946(民国三十五年),静海区分为6区36镇,保险公司482家,A公司4899家。第一区,区办事处设在静海镇,辖6个镇,93家保险公司,1027 A;第二区,区办事处设在汇丰桥,辖9个乡镇,127保,1270贾。第三区,区办事处设在唐官屯镇,辖8个镇,90家保险公司,839家A公司。第四区,区公所设在大瓦子头镇,辖4个乡镇,63家保险公司,630家保险公司。第五区,区办事处设在刘度镇,下辖6个镇,66家保险公司和678家甲胄公司。第六区,区公所设在梁王庄,辖3个乡,43个堡,455个贾。
新中国成立前后,杨芬港和羊官店分离,王口和太台合并,静海区面积逐渐增大。东至小官房,西至李,南至窑盆,北至十一堡,面积1894平方公里。
1948 65438+2月,静海解放,静海区人民政府由东臧庄(后为河北省大城县)迁至静海镇,属河北省天津机构管辖。
此时静海区分为12区5市。12区为:1区(王村)、2区(王家村)、3区(谭力)、4区(梁头)、5区(岳家院)、6区(王家园)、7区(八里庄)、8区(大黄庄)、9区(陈官屯)、10区。这五个城市是:王口、唐官屯、静海、刘度和泰皇。
1949年3月,原津南县的转多、湾头、中旺、马泉、炮庄5个区合并为静海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 10月,隶属河北省天津地区。
1949、65438+2月,静海区被划分为12区,按其驻地名称命名为:程响(1区)、刘度(2区)、泰皇(3区)、王口(4区)、子牙(5区)、陈官屯(6区)。
1954年5月,静海区划分为10个区和2个区级镇,下辖110个乡镇。两个区级镇是杨柳青和刘度。10区为:一区(城关)辖8个乡镇;二区(官铺头)辖12个乡镇;第三区(刘度)辖6个乡镇;四区(王茜)辖11乡镇;五区(子牙)辖14个乡镇;六区(唐官屯)辖9个乡镇;七区(忠旺)辖13个乡镇;八区(蔡公庄)辖13个乡镇;9区(陈官屯)辖12乡镇;十区(梁王庄)辖12个乡镇。
1957年8月,静海区有25个乡,2个镇,2个办事处。这25个乡镇分别是:城关、良头、王琦、八里庄、子牙、唐官屯、东滩头、陈官屯、西翟庄、大郝庄、蔡公庄、王文庄、大庄子、徐庄子、中王、赵连庄、福君庙、大刘坟、台头、大南河等这两个镇是:杨柳青和刘度。这两个办事处是:忠旺和蔡公庄。
1958年8月30日,静海区划分为八个人民公社(括号内为公社总部):红旗人民公社(静海)、东风人民公社(刘度)、徐升人民公社(王口)、卫星人民公社(子牙)、港龙人民公社(唐官屯)、团泊洼人民公社(阳闸)、火箭人民公社。
1958 165438+10月,青县与静海区合并,称静海区,县辖静海镇,改为河北省天津市,版图扩大,面积3534平方公里。东至万辛庄,西至黎里,南至东城村,北至大柳潭。
1961 13年5月,青县与静海区分开,静海区设在静海镇,改为河北省天津市。
1961年5月,静海区划分为城关、良头、大丰堆、东双塘、子牙、东滩头、徐庄子、陈官屯、大郝庄、西翟庄、蔡公庄、赵连庄、关铺头、团泊、中旺、大庄子、唐关24个公社。1962,65438+10月,六合、冯村公社划归青县,1963年2月,赵连庄公社划归北大港区。
1965年3月,静海区有3个县镇,23个公社。三县所辖镇为:静海、刘度、唐官屯;这23个公社是:城关、梁头、大丰堆、东双塘、鲍尔、东滩头、陈官屯、大郝庄、西直庄、蔡公庄、胡连庄、关铺头、团泊、中王、庄子、大张屯、梁王庄、刘度、福君庙、徐庄子、台头、王浣。
1960-1967期间,青县所属的各村及杨柳青、大南河、冯村、赵连庄、长刘庄相继分出,面积逐渐减少。1967之后,静海区的版图没有变化。
1967 1月,属于天津地区;
1973 8月1变更为天津。
1974年4月,子牙公社脱离庄妍公社。1983,公社建设改为乡镇建设。
1984年6月,官铺头乡更名为杨成庄乡,刘度乡更名为北小楼乡;1988年3月,王口乡、中旺乡改为镇;4月,陈官屯乡改为镇;1989年8月,台头乡、子牙乡改为镇;1993 165438+10月,大邱庄撤村建镇。
1996 65438+2月,蔡公庄乡改为镇。1997年初,梁头乡改为镇。
1998年,静海区有17个乡,11个镇。17乡镇有:城关、东双塘、大丰堆、北小楼、梁王庄、福君庙、徐庄子、鲍尔、庄妍、东滩头、大张屯、西翟庄、大郝庄、团泊、胡连庄、杨成庄、庄子。11镇为静海、唐官屯、刘度、王口、台头、子牙、陈官屯、中旺、大邱庄、蔡公庄、梁头。1999 65438+2月21,团泊乡改为镇。
2000年6月65438+2月1日,唐爽乡改为镇。
2001 3月16大丰堆乡改为镇;同年8月,庄妍乡和西庄乡改为镇。
2001年8月,在原乡镇基础上进行区划调整:庄子乡撤销,并入忠旺镇;撤销大张屯乡、大郝庄乡,并入唐官屯镇;撤销东潭头乡,并入庄妍镇;撤销鲍尔乡,并入台头镇;撤销北小楼乡,并入刘度镇;撤销福君庙乡,将原福君庙乡所辖的王家园、李佳原、福君庙、十里堡、菩提洼、白杨等6个村合并为梁王庄乡;将西五里、北五里、魏家庄、付嘉四个村并入静海镇;将王佳莹、苟家营、刘嘉颖、冯家村并入刘度镇;取消胡连庄,入博镇组;撤销城关乡、徐庄子乡,并入静海镇。
2003年9月25日,原蔡公庄镇的大屯、满井子、王虎村划归大邱庄镇。
2006年6月65438+10月1,西翟庄镇庞庄子村划归大邱庄镇。
2065 438+00 3月3日,大丰堆镇岳庄子村、白公坨村、崔庄子村、李八庄村,西翟庄镇巨庄子村、东上码头村、西上码头村、钱商码头村、贝尚码头村,蔡公庄镇官坑村、太平村,团泊镇胡连庄村、五美城村、三间房村,
2065438+2005年8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津市静海县,设立天津市静海区。相关行政区域界线和政府驻地未作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