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发展史

文字是人类传达感情、表达思想、记录语言的图形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包括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埃及人的圣书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这些文字为古代文明的历史成就做出了贡献。现在楔形文字、神圣文字、玛雅文字已经消失,不再使用,而这一带现存的文字与这些古文字也没有关联,所以中国文字应该算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中国文字的主要发展史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

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100多年前的清朝光绪年间。郭子健王得了重病,他到处求医问药。他偶然发现了一个刻有药材文字的龟甲,认为这是一件价值不菲的古董,于是派人到这里寻找。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的农民捡来的,卖给了中药店。后来经过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是古字。这一发现在学术界和文化界引起了轰动。从那以后,甲骨文受到了很多东西的影响。甲骨文是我们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文字,它是在商代刻在龟甲或动物骨头上的。这些文字主要用于预测好运或厄运。在占卜的过程中,先用火烧龟甲,龟甲上出现了裂纹。商代的人根据裂缝预测吉凶,并把占卜和结果记录在龟甲上。这些刻在龟甲或动物骨头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例如:

口饭龟雨耳

。金文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习俗在商代晚期开始流行,在周朝达到顶峰。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由于钟、丁在周代各种青铜器铭文中占有重要地位,故又将青铜器铭文称为“钟鼎文”。金文的应用,从商代初期到秦灭六国,延续了1200多年。像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通常用粘土模型铸造,这种模型被称为“范涛”。青铜器铭文是在范涛上预刻然后铸造,少数是在青铜器铸造后直接雕刻。由于范涛质地柔软,比龟甲和兽骨更容易雕刻,早期的青铜器铭文比甲骨文的图画更强,更接近原始文字。例如:

口饭龟雨耳

小篆

“转”本来就是小转和大转的组合。因为习惯上称温柱安为大篆,后人往往专称“温柱安”。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而成的字体,起源于战国末期的秦国,盛行于秦朝和西汉初年。战国时期,各国分家,各国的文字并不统一,字体也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用秦文字统一了天下文字,废除了六国各种与秦文字不同的形体,省略、删除了秦的原文字,同时从民间文字中吸收了一些简化的、流行的字体并加以规范,形成了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画、结构。象形意义减弱,使文字更具象征性,减少书写和人类阅读的混乱和困难。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行政手段规范文字的产物。秦朝用整理后的篆书统一全国文字,不仅基本上消除了各地不同行字的现象,而且极大地改变了古代汉语不同字体的局面,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除了小篆,还包括甲骨文和金文,统称为汉字;古代文献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

口饭龟雨耳

隶书

小篆虽然是比较工整的长方形,结构也是由均匀圆润的线条组成,但是写起来相当不方便,字体也比较复杂。由于种种缺点,民间迅速出现了一种新的字体,用方形褶皱书写小篆端庄工整、圆润弯曲的线条。这种字体据说在当时的下层官员、工匠和奴隶中很流行,所以被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史脱离了古文字阶段,进入隶书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一种主要用于雕刻印章和青铜器铭文的古代字体。隶书的形成,把跟随物体形状的文字,变成了一些直笔画组成的简体字,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中国文字由篆书变为隶书,称为“隶书变”。隶书变革是中国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一个更加定型的阶段。隶书改隶后,文字与现行文字接近,比古文字更容易识别。

草书

草书是一种潦草而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易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政府的助手和历史学家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件,影响了草书的流通。进入东汉以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有了比较规整严谨的形制,可以在一些官方场合使用,称为“曹彰”,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笔画和笔法。因为草书过于简单,容易相互混淆,所以无法取代隶书成为主要字体。楷书出现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仅笔画可以联动,笔画也可以上下联动。隶书笔画的一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草书,称为“今草”。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没有楷书工整,也没有草书豪放;如果说楷书像一个人坐着,草书跑着,那么行书就是一个人走着,因为行书比楷书更随意,写起来也快,又不像草书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人们喜爱。行书大概是从魏晋时期开始在民间流行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素有“书圣”之称,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如果写得有规律,接近楷书,就叫真行或楷书;稍微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的写出来的东西叫草书,比楷书速度快,又不像草书那么难辨人,所以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楷书

从字体结构上看,楷书与隶书相似,但改变了隶书笔画的书写方式,由平面隶书变为基本方形的楷书,称为“方块字”。楷书又叫隶书、真迹,可见楷书是供人学习和使用的楷书。最早的楷书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在他的传世作品中,隶书的笔法仍有所保留。楷书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多次变化,隋唐以后才基本定型。楷书定稿后,在笔画和结构上相当精致和严谨,如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

中国文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体继续简化,但字体变化不大。印刷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使用楷书作为印刷书籍的主要字体。宋代刻书,楷书经过提炼,写得更加规整美观,称为“宋体”,后来仿宋体而变,称为“仿宋体”。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和报纸中使用的字体一般都是这种风格的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