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的人物史
1939之后的六年多时间里,傅抱石一方面进入了自己历史研究的巅峰,另一方面也完成了从篆刻、历史研究到绘画创作的转变。1942 10,傅抱石教授画展在重庆举行。1944年9月,傅抱石以杜甫的乐府诗《二为道》为题材写下代表作《二为道》(嘉德国际拍卖公司1997以1078万元成交)。后来,徐悲鸿称赞他的画:“这是一部声、情、肉的交响曲”,并题说:“包石先生近作更奔放无边,造景益无穷,人物特别有意境,疏密有致。所谓完美是什么?”
抗战胜利后,他和家人随学校迁回南京。1947-10,傅抱石教授画展在上海举行,郭沫若用“沉浸”和“优雅”来评价画展。然而此时,国民党政府的南京已经如火如荼。傅抱石利用疏散人口的机会,带着家人离开南京,回到南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傅抱石开始迎接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傅抱石作为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于1960年9月率领“江苏国画工作组”行程二万三千里,推动了20世纪中期新山水画的发展,将国画从写生到创新的运动推向了一个历史高潮。后来,傅抱石以《煤城雄壮》为代表的社会题材,以及他在山水与工业题材融合上的努力,已经清晰地指明了现代山水画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规律;以《镜上飞泉》为代表的自然主题,是傅抱石心目中北方山水的震撼和倒影。1965死了。
傅抱石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这个年轻人很穷。11岁在瓷器店当学徒,自学书法、篆刻、绘画。1925年写《中国画起源概述》。1926,毕业于省第一师范学院艺术系,留校任教。1929年撰写《中国绘画变迁史大纲》,1933年在徐悲鸿的帮助下赴日本留学。1934在东京举办个展。1935回国,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1946迁到南京。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主席。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2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1957中国画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