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的人物史

傅抱石出生在江西南昌的一个修伞工人家庭。1921以第一名的成绩升入省第一师范。当时他负责印刷后就开始读一些古画史的理论,尤其是突然看到石涛的《我用我法》,更加欣赏石涛“寻遍奇峰,作草稿”的思路。1933年3月,傅抱石游历日本,入东京帝国美术学院,师从艺术史学家金元。傅抱石中国画展5月东京,1935。院长直子正树和画家横山大观参观了展览。1935年6月,傅抱石因母亲患病回国。1936年7月在南昌举办个展,这是他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个展。暑假后,应徐悲鸿之邀,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1937抗战爆发后,随家人回到新余老家。1938年4月,应郭沫若邀请,赴武汉参加三馆工作。此后,他移居重庆,进入了他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他家住沙坪坝金刚坡。此后,他经常画“金刚坡下寨”。他画了《云台山图》,编了《石涛大师年谱》,同时创作了《石涛大师画像》和《迪达草堂图》,这些都反映了傅抱石艺术创作与历史研究的关系,以及他的艺术渊源。

1939之后的六年多时间里,傅抱石一方面进入了自己历史研究的巅峰,另一方面也完成了从篆刻、历史研究到绘画创作的转变。1942 10,傅抱石教授画展在重庆举行。1944年9月,傅抱石以杜甫的乐府诗《二为道》为题材写下代表作《二为道》(嘉德国际拍卖公司1997以1078万元成交)。后来,徐悲鸿称赞他的画:“这是一部声、情、肉的交响曲”,并题说:“包石先生近作更奔放无边,造景益无穷,人物特别有意境,疏密有致。所谓完美是什么?”

抗战胜利后,他和家人随学校迁回南京。1947-10,傅抱石教授画展在上海举行,郭沫若用“沉浸”和“优雅”来评价画展。然而此时,国民党政府的南京已经如火如荼。傅抱石利用疏散人口的机会,带着家人离开南京,回到南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傅抱石开始迎接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傅抱石作为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于1960年9月率领“江苏国画工作组”行程二万三千里,推动了20世纪中期新山水画的发展,将国画从写生到创新的运动推向了一个历史高潮。后来,傅抱石以《煤城雄壮》为代表的社会题材,以及他在山水与工业题材融合上的努力,已经清晰地指明了现代山水画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规律;以《镜上飞泉》为代表的自然主题,是傅抱石心目中北方山水的震撼和倒影。1965死了。

傅抱石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这个年轻人很穷。11岁在瓷器店当学徒,自学书法、篆刻、绘画。1925年写《中国画起源概述》。1926,毕业于省第一师范学院艺术系,留校任教。1929年撰写《中国绘画变迁史大纲》,1933年在徐悲鸿的帮助下赴日本留学。1934在东京举办个展。1935回国,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1946迁到南京。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主席。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2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1957中国画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