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风景区的历史渊源

天平山形成于65438+3600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山体由钾质花岗岩组成。当地壳隆起为山体时,地层的一个或多个部位发生上下错动或扭曲,天平山的断层倾角较大,接近垂直。经过亿万年的风雨曝晒,风化的部分剥落,剩下坚硬的部分高高耸立,仿佛在天空中。

唐二年,永安和尚在南麓建白云寺,又称田萍寺。半山有白云泉。泉水清澈甘甜,鲁玉品是“吴中第一水”。白居易写下了《白云春》这首诗,使天平山更加出名。

北宋天盛六年(1028),和尚选择了在鲍莉遗址上重修寺院的道路。李青四年(1044),得知政要范仲淹因祖坟在天平山脚下,要设功德殿,便请他将白云寺改为功德香院,仁宗赐寺一座山,所以天平山也叫山,俗称范分山。范仲淹的曾、祖、父三世都是追赠给护国公的,所以范的墓也叫三太师墓。宋绍兴年间,忠烈寺原供奉范仲淹的青州被西夏占领,寺重建于白云寺西侧。

万历年间,范仲淹第十七孙、福建政务院右议员范云林弃官回苏,在天平山种植了从泉州带回的380株枫香树苗。四十三年,因为天平上的两场战争,“变成了荒山,几百年的丛林,一片瓦砾...于秋,略修略置”(《范云林:失室集》)。在山的南麓,将建田萍山庄,以泉水为沼泽,以石梁为框架,亭台楼阁叠于山顶,远看犹如仙山中的城堡。有鱼言堂、鱼天堂、曼图亚碗寺、亭英亭、纸坊、石敬瑭和万仙桥。堂上有对联:“门前绿水奔流而下,屋内青山跃出。”

崇祯十二年,桂庄来访,说是因山为园,亭胜“甲于吴中,逢三春,夜郎游女画鳞聚于河干,箩筐归档于陌上”;旅行了28年,“花园有一种野性的感觉。”康熙初年,范氏后裔毕瑛在别墅旧址建范参言。乾隆八年重修,别墅建成,改名老陆,亭台楼阁,仍是旧景。继康熙之后,乾隆六下江南,四下田萍,并在那里题诗题字。乾隆年间,天平山有御碑亭、高一坊、解家亭、更衣亭等建筑。咸丰战争时期,高邑园、范参议殿都是一片火海。同治重建高邑园和白云古寺。民国时期,天平山范一带自宋代开始禁止砍柴。“山中购物者以采石为业,侵天平山界,以金钱助之,官护之”(《重修范公祠》)。又一次,有强盗。民国6年,天平山派出所被土匪放火,警察被抢劫机械打伤。经过范氏后人侯福的维护和规划,白云寺用8年时间重建,建有三大殿两城门。10年,重修的范参议殿竣工。其他的殿堂和亭子因为实力原因无法续修。17、18年,省民政厅和各县市主管部门先后宣布“凡属范家山一带及四面环山,有禁字为标志者,禁止开采”。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采石仍然发生,山体景观遭到破坏。29年,伪吴县政府考察景点,说:忠烈寺、白云寺、天平山庄都完好。此后,它逐渐年久失修。

1954年,园林管理处接管天平山,同年5月整修玉贝阁和高邑园,疏浚石敬瑭,8月开放观光。1955年,高一院正殿因白蚁破坏重建。在1965,田萍别墅曾经开了一家酒店。

“文革”期间,高邑园被封闭,摩崖石刻被全部凿除,石碑被毁,建筑年久失修。白蚁危害严重,不仅腐蚀古建筑,还导致许多古枫香死亡。1970年,忠烈寺后面的三台石寺被拆除,整个寺庙一度改为养鹿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山区采石活动加剧,破坏了天平山的环境和景观。炮声隆隆,松林被虫害和伐木破坏,生活了多年的鹰消失了。到1975,很多百年老树都死了。

1976后,高邑花园稍作装修,重新开放。先后整理修复摩崖石刻,加强古枫香的保护管理,修复登山道路,大规模植树造竹,防治白蚁。

从65438年到0980年连续5年,驻苏部队参加天平山义务植树劳动,种植了上万株外来松种(因为木贼、黑松因“松鳞”受损无法成活),并补植了枫香等树木。立“军民共建友谊林”石碑。

1980年,天平山被列为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田零风景名胜区主景区,景区规划建设开始。

1981年,市政府拨款65万元对高一院古建筑进行修缮。乐天大厦是在地面上重建的,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梁框架。重建恩伦亭和解家亭。整治山前池塘水系,重申禁止采石。

6月1983 10 1日,高邑园游览恢复。同年,我们继续修复中烈寺的仪门和碑亭。1985范仲淹彩塑,修复园祠匾额、楹联、陈设。山南沿公路挖排水沟,砌护岸。在山的东侧,建有一座石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