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的历史

邹城历史悠久。邹,战国时期的国号,中心地区在山东省邹城市,都城在邹城市南部。

古代:据城南6公里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叶店遗址的考古发现,早在6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活。邹城有20多个新石器时代遗址。

夏商周:夏朝,属于龚宇所说的九州“徐州”的疆域。商朝是民选国家。西周初年,周灭选,吕仲第五子颜安之妙夏,继颛顼之后,被任命于此。国号“朱楼”,又名“朱楼”,曹是鲁的诸侯。

春秋战国时期:夏夏到傅毅只出现在春秋时期。《春秋》记载的第一个历史事件是:“隐公元年(公元前772年)三月,公与礼仪之父结盟。”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朱文公迁都伊,建都于伊山阳。在《春秋》记载的200多年的历史中,隋参加了近50次诸侯国间的求偶结盟会议,进行了40多次战争。因为北杏协会是附属于齐欢的,它是一个儿子。战国中期,“朱”改名为“邹”。战国末期,邹被楚国吞并。古郭王国延续了700多年,一直延续到29世纪。

秦汉: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建立分封制。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天下分三十六郡,在郭故里设邹郡、郡。郡治在郭故城。

西汉实行郡县制,郡县归郡国管辖。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时期,郦县属魏。此后,“李”又写“邹”。

晋代仍设邹县和李璐县。东晋初,邹山曾是兖州刺史镇。

南北朝时,邹县原属刘宋。

北魏时,仍设邹县和李璐县。

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高平、平阳两县被废,靠近邹县的疆域并入邹县,邹县、鲁郡的治所由峄山杨旧治移至现在的邹城市治所。

隋唐时期:隋朝建立邹县和李璐县。唐代设邹县,隶兖州陆县总督署。

宋元明清:北宋时,设立邹县,调京东西路攻庆府。

晋代设邹县,滕州划归山东西路。

元代设立邹县,划归山东东西道宣传慰安所益都道滕州。

宋仍是。晋改滕州,隶属兖州。元利一都路。

明代,设立邹县。洪武初调任集宁太守。洪武十八年(1385),集宁府降为州,兖州府升为州,邹县划归兖州府。

清代设立邹县,划归山东兖州府。

现代:1965438+2002年2月,邹县属戴南路,1965438+2004年6月属济宁路,1925属延吉路。1927废弃道路后,直属山东省。

抗日战争中,山东建立了中国* * *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为适应抗日斗争新形势的需要,1939年3月,津浦铁路邹县段划分为邹东、邹西两个县级行政区。8月,邹西成立邹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苏鲁豫区委管辖的湖滨地委,2月,1939在邹东成立邹东办事处,隶属山东分局第一区第三地委政府工作部。1940 65438+10月,邹县抗日民主政府由邹西迁至邹东,与邹东办事处合并,仍称邹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隶属于山东分局第三区委政府工作部和鲁中第一区委政府工作部。1943年9月,邹县隶属山东省鲁南行政区第一专区。1944年,5438+00年6月,设立浮山县,辖罗岭、太平、石墙、果里四区(1946年4月至10年6月,浮山县撤县时调回邹县)。1945年8月,隶属山东鲁南行署第一派出机构。10年6月,撤销邹县第十一区,第十二区划归曲阜县。3区、7区、9区和庐山划入泗水县。1948年8月鲁中南行署成立后,邹县为鲁中南行署第四派出机构,成立邹县人民政府,将澹台墓至小疃、泗河以西46个村划归紫阳县(今兖州区)。

新中国

1949,隶属藤县区(驻地滕州市)。

1953年7月,藤县区迁至济宁设立济宁区,改为济宁。8月,撤销白彦县,将前城区91个村和商河区80个村划归邹县。

1956年3月,浮山县撤销,石墙、果里、太平三区33个乡、176个村划归邹县。同时,将果里区北部的北渤、南渤村和黄路桥、陆家庄、小庄、马坡等村划为新设立的巍山县。

1958 10,香城公社唐林、砀山、瓦峪、西南岭33个村和阚庄公社唐楼、后灶、玉元、张庄、杨庄、小湾元6个村划归藤县。

65438年至0959年,东安上村由曲阜县划归邹县。

1960至65438+2月,尼山库区苏家村、赵佳村、王家村、刘家楼、东鹿苑、西鹿苑、黄图、李家寨八个村划入曲阜县。

1968年9月,尼山库区张马庄、新村、王楠、东龙、西龙、长作、东关、西关、严木庄、龚家楼等10个村划入曲阜县。

1983 10月,济宁地区设立济宁市,邹县归济宁市管辖。

1992 10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邹县,设立邹城市,为山东省直属县级市,由济宁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