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弧的起源和发展

太阳弧推进的想法很早就有了,但一直不着边际,计算复杂,所以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成熟的太阳弧推方法形成于20世纪,其精度相对有保证。此后,太阳弧推被广泛应用。

历史悠久,精益求精。

最早的天文学、历法和占星术起源于两河流域。当时人们认为1度的周长与1天的时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因为周长是360度,一年大约是360天,所以太阳每天在恒星背景上前进大约1度。

公元2世纪,托勒密抛弃了“1度代表1天”的概念,提出了“1度代表1年”的技术。确切的说,出生后沿黄道移动1度的凌日星图(大约需要3.9890分钟)对应的是1年的运势,也就是说出生后4分钟左右的星图代表0到1岁的运势,8分钟的星图代表1到2岁的运势。

托勒密方法的缺点是行星运动太慢。按照他的方法,出生后两小时对应30年的运程,出生后六小时对应90年的运程,而星图中的大部分行星几乎没有移动过。这种方法虽然理论准确,但是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基本上得不出什么实际的结论。

托勒密的推法后来被称为“主方向”。

65438+2006年底2007年初,学者安东尼乌斯·马吉努斯将托勒密的理论更进了一步,提出了“第二级数”,将“1天代表1年”替换为“1度代表1年”。

另一位当代学者瓦伦丁·纳博特(Valentin Naboth)将太阳在1天的运行距离总结为平均值:59分08秒。这种方法因其简单易操作而很受欢迎。

相传在17世纪上半叶,开普勒还发展出了推法。他的方法据说是这样的:一个案例诞生的星图中太阳与某个星球的度数之差,等于他(她)遇到与这个星球相关的事件的年龄。

17世纪著名占星家威廉·莉莉曾说过,推的方法有三种(托勒密版、马吉努斯版、纳博特版),但都不是很有用。但马吉努斯在帮拿伯出书时,对拿伯版本的推法大加赞赏,认为在当时是最准确的。

在19的结尾,英国学者Sepharial(真名W. G. Old)将推送法更进了一步。在纳博特日平均速度的基础上,直接将1天的太阳运行度加到其他所有行星上来表示1年。

消除错误,达到完美。

但是,当你在实践中应用纳博特的推证法时,你会发现,当一个案件超过30岁时,判决时间往往会早一两年,年龄越大越糟糕,尤其是对于夏天出生的人。

原因是没有考虑太阳一年运行速度的变化。总之,1度代表1年的方法在实践中并不有效,而纳博特的平均1天代表1年,在实践中稍有效果,但还是经常不准确。

一年中,太阳的速度有快有慢:冬天最快,夏天最慢。如果一个人出生在夏季,如果用纳博特日平均速度代替太阳在1天内的实际运行距离,每天(对应每年)都会有一点误差,这个误差在30年后会累积到1度左右,从而导致判断时间提前于实际事件。星图上看似30岁会发生的事,其实发生在365,438+0岁。

到了20世纪,随着出生记录的逐渐准确,占星术终于更加重视出生星图而不是占卜。20世纪初,在英国学者、占星家艾伦·利奥的著作中,更多关注的是二次推。子限推的局限性在于外行星基本不动,所有结论都是基于太阳、月亮和内行星,这些内行星的意义有限。

主限不允许,次限信息太少。人们需要更好的推法,于是太阳弧推法终于及时完成。

纳博特推的累积误差问题,直到20世纪才解决,但究竟是谁解决的,无从考证。

最终实践证明,简单易用的太阳推弧法可以归结为两步:

1.出生后1天代表1年。

2.太阳在1天期间的运行度数直接加到其他所有行星和敏感点上(注意南北交点也往前走,太阳弧没有倒退)。

这样的推图可以和出生图相比。(十二星座/天文/)

后来汉堡学派的中点理论也被引入到太阳弧推进中,被证明非常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