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金术诗歌简介

道教文学、道教诗歌、道教诗歌和道教文字、道教散文、道教小说和道教戏曲,以及其他讲故事的对联、童谣、炼丹诗等,都是反映炼丹实践和活动的诗歌作品。

炼金术的实践始于先秦时期的炼金术士。据《史记》等古籍记载,相传黄帝时期就有初步的修炼仙丹的活动。相传黄帝在景山铸鼎,炼炼丹砂,丹化为龙迎之。《归藏》说后羿之时,妻子偷了丹药服下,九霄云外,升到了月宫。这些故事虽然只是传说,但也说明了中国的炼丹术源远流长。道教创立之初,就有炼丹的做法。相传张天师入蜀前,曾在江西龙虎山炼丹,炼丹成功,龙虎出现。自汉代以来,炼丹成为道教的一项重要活动。从魏伯阳到胡岗子,从葛洪到陶弘景,很多道士都在炼丹上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道教传统炼丹分为外丹和内丹。外丹是以水银朱砂等矿物石为原料制成的;内丹是借鉴外丹,将体内精华“燃烧”而成。

在长期的活动过程中,门内人士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撰写了许多研究炼丹术的著作。这类作品风格多样,有散文,也有诗歌。炼丹诗是道教炼丹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体裁上看,道教炼丹诗可分为炼丹诗和炼丹词。就一部具体作品而言,作者要么采用一种体裁,要么采用多种体裁;诗歌的风格也是如此。作者使用诗体、词体或两者并用。相传早期炼丹作品《太清金叶沈丹经》由尹真君所著,采用“七言诗”体裁,后人在此基础上加以演绎,成为太清金叶沈丹经。东汉末年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出于多层次表达的需要,用诗歌、散文等体裁来表达炼丹的方法和效果。唐代以后,随着外丹术的逐渐衰落和内丹术的兴起,各种代表内丹术实践和境界的炼丹诗相继问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张伯端的《武真篇》。全书以七言诗、七言绝句为主,辅以“西江月”二字。通过意象的锻造和组合,构建了一个奇妙的内丹世界,也蕴含了精辟的内丹心法。张伯端以后的学者也相继创作了内丹诗,如石台的《归源》、《石雪的《简历人生》、《丹穗颂》、陈楠的《翠缕诗》等,在诸门中也颇有影响。至于一些崇尚道家的文人,他们往往热衷于内丹境界的诗歌创作。如北宋黄裳的《乘烟浪行》诗,以乘烟浪航行为标志,寓意九鼎内丹忘机观景之术的妙用。

道教炼丹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文体,并不以直接的方式表达其意义,而是通过象征等实践手段来暗示炼丹的原理,通过烘托气氛来营造炼丹的艺术境界。从某种角度来说,道教炼丹诗的意象是炼丹的象征。这些符号通过组合和变化积累了炼金术艺术的特殊能量。如果能反复念诵,也能达到一种身心净化的效果,从而进入内丹殿堂。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炼金术诗警告人们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