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中国气象的趣事?

海市蜃楼,天空?人类?

7月5日晚,以神秘“海市蜃楼”闻名的山东蓬莱再次出现奇观,海面上出现一个清晰的“海市蜃楼”,让人分不清是天上还是人间。海边一万多人满眼都是。据说傍晚的海市蜃楼在当地的地方志中并没有记载。

蓬莱古称“登州”,登州海城自古以来为各界人士所关注。众所周知的秦始皇派徐福带领三千少男少女下海,求“蓬莱仙丹”“蓬莱仙人”。《史记》曰:“传于渤海,离人不远,但若来,风引之而去。盖味者为上,神仙仙药在云端,其兽兽皆白,金银为宫。”汉武帝也曾多次巡游蓬莱,为的是寻找一丝仙气,不至于老在人间。但是,毫无疑问,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都是空手而归。神人仙境,总在他们来到万里不远处的时候飞走。“不去,看起来像一片云;据我所知,三神山生活在水下;当你靠近时,风会引领你,你永远也到不了那里。”

即便如此,人们仍然无法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因此,数百年来,无数文士、诗人登临亭阁,吟咏海城,或求长生,使蓬莱名扬天下。直到明代,一个叫陆荣的人才在《园杂记》中对海市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所谓海市,多由山川构成。”

那么,这个千百年来人们追逐的“人间仙境”是什么呢?近日,记者走访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薛浩。

为了给记者解释清楚,薛研究员特意画了一个示意图。他说,海城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是由于剧烈的温度梯度导致大气密度分布异常,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时发生明显的折射或全反射而产生的。海市一般发生在沿海地区、雪原、沙漠和极地,分为上海市、下海市和侧海市。有时,由于强烈的湍流活动,会出现复杂的海市蜃楼。

他说,夏天,在平静的水面上,上层空气很热,密度低,靠近水面的空气受水流影响,所以温度低,密度大。当上下空气层温差较大,密度疏密不一时,周围岛屿、城镇、船只等景物反射到地平线上的光线,通过上下折射或全反射,可以出现直立的影像。在陆地上,尤其是沙漠地区,由于白天烈日当空,地面受热强烈,靠近地面的空气受热快,地面热天空冷,下面的光向上折射,所以景物倒置。如果两层密度不同的空气平行,也可以出现侧面海市蜃楼。由于空气层的湍流,景物显得忽大忽小,时断时续,忽明忽暗,给人一种神秘多变的感觉。

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对我们的祖先说,海城就在我们身边。它是生活中真实事物的真实反映,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美好礼物,绝不是所谓的仙境。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海城也沾染了现代气息。海城的景色早已从古人记载的“宫室、梯田、城墙、人物、车马、皇冠”变成了今天一排排的城市建筑和宽阔的城市街道。

据了解,海市在我国青岛、杭州、泉州等地也出现过,但在蓬莱出现的频率较高。这是由蓬莱独特的地理位置、水文条件和气候条件决定的。蓬莱位于渤海海峡的南岬,与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长山群岛位于海峡之间,为海上市场的出现提供了各种不同距离的反光风景。但当这一带出现涨潮时,海峡中涌动的海流将底层海水与低温一起带出水面,使海水表面温度远低于海洋空气,容易形成海洋空气自下而上温度急剧上升、密度急剧下降的逆温现象。因为地理位置和水文条件是恒定的,相对稳定的,所以气候条件就更重要了。蓬莱市气象局局长孙介绍了7月5日海市发生时的天气情况:7月5日最高气温26摄氏度,最低气温19.7摄氏度。全天能见度良好,相对湿度80%,平均风力2.8米每秒。他说,海市多出现在夏季或春夏之交。近年来蓬莱海市记录显示,一般天气情况有以下特点:气温适中,晴或局部多云,偏北风一、二级,海上能见度高。5日的天气情况基本符合前期特点。

由于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蓬莱海市的出现飘忽不定,变幻莫测,让人捉摸不透,很多来这里的游客激动不已,纷纷离去。孙导演也很遗憾地告诉记者,当他被朋友告知自己开车去那里的时候,天空中只有一条长长的雾线,场景已经很模糊了。在这一点上,在斯里兰卡土生土长的孙导演还是错过了一瞥上海的“美”。幸运的是,山东电视台记者孙玉平用摄像机捕捉到了发生在6月7日1988的海市蜃楼,掌握了稍纵即逝的美景,让它分享给更多热爱自然、渴望探寻自然奥秘的人们。

冰和冰雹的乐趣

1987 3月15日,一位村民来到张槎一家废品收购站,感受着地上寻宝的喜悦,将一件物品放在秤上要求交易。只见那“宝”有茶壶大小,形如卵石,晶莹透亮,不知是什么。收购站的员工又惊又窘,向客户解释不能收购,而客户坚持要卖。言语争论间,“宝藏”逐渐缩小越来越小,直至完全消失,只在秤上留下一滩无色无味的液体,买卖自然结束。这件事在农村街坊一时传为笑话。经核实,3月日中午佛山郊区出现冰雹,直径约3厘米。根据天气背景、“宝藏”的特征和融化现象,推断“宝藏”应该是一场罕见的冰雹。历史上南海曾发生过多次冰雹灾害,在《南海县志》中有记载,如:“清顺治八年(1651)二月,雨雹大如斗牛,房屋倒塌,牲畜死亡。”

黄雨

在中国的兴安岭地区,每年5-6月都会下奇怪的“杏黄雨”。其实就是松花粉染色的结果。因为在这期间,正是松花盛开的时候,临海上空的黄色花粉和水汽粘在一起,就成了“黄雨”。2月1870,14日,Genese也下了一场“杏雨”。化学家卡斯特拉对这场雨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中含有6.5%的水,6.6%的含氮有机物,65.5%的沙子和粘土,以及氧化铁和碳酸钙等其他物质。其实“杏雨”是龙卷风把地上的黄泥卷到天上,和雨水混在一起造成的。

南海多雪的天气

如果南海的市民打算欣赏雪,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去北方。在南海这片土地上,人们普遍对雪没有印象。南海市地处亚热带,气温高,确实很难具备下雪的气象条件。但是,偶尔会有特别强的寒潮入侵,南海会下雪。据《南海县志》记载,自宋代以来,已有13次降雪,下一次降雪平均超过50年,最晚降雪为1929次。请看《南海县志》几次详细记载的雪情:

宋朝淳祐五年十二月(1246年初),下了三天大雪,积了一尺多,史无前例。

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梅花枯死于冬雪。

明朝隆庆三年(1569),西樵山十二月下大雪,树全被冻坏,第二天就解决了。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冬季大雪霜冻,树木全部枯死。

清道光十五年(1835),十二月二十二日大雪漫天,覆盖四寸多。

清光绪三年(1877),11月29日,风、雨、雷、雪、雹齐来,许多鱼冻死。

清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十七日、十八日(1893开头),下了一场大雪,地上有一寸多厚的积雪。

民国18 (1929)年冬天以来,天气异常温暖,很久没有下雨了。27日开始微雨,29日凌晨北风大作,黎明转小雪。天亮后,天气相当冷。30日上午还在下雪,下午就更冷了。中央公园(在广州,南海郡驻广州时)的梅花和红菊花上爬满了雪蝇,都是亮白色的。31早上,雪还在下,冷的程度特别猛。查是盘福路的早晨,在这里一个20岁的乞丐被发现死在了冰面上。

南海很少下雪,但并非不可能。气候变化是周期性的。近几年气温偏高,处于偏暖期。当寒冷期到来时,下雪的机会就会增加。人们应该对此保持警惕。

梅雨之恶

“黄梅时节家里下雨,草塘里青蛙遍地”。“微风吹绿了田野,梅雨洒满了田野。”梅雨,年复一年,年复一年,滋润着江南广袤的沃野,给万物带来生机。然而,梅雨带来的并不全是上面所描述的,而是一幅江南初夏风情的多彩画卷,一派江河欢腾、幼苗茁壮的喜人景象。那异常的梅雨(如空梅雨或超长梅雨)会给长江中下游带来严重的旱涝灾害。

梅雨是指每年初夏向盛夏过渡期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韩国和日本南部)持续的阴雨天气。一般情况下,雨季持续20-30天左右,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降雨量一般在200-400毫米。

1954期间,中国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是由异常长的梅雨引起的。这一年,老天好像得了神经病,脑子不听使唤。一整天,他都闷闷不乐,小雨,大雨,暴雨不停地下。今年梅雨来得早,6月初“入梅”;我走得晚,直到八月初才“开花”。整整两个月,加上5月的春雨,这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量超过了过去一年,导致洪水泛滥。整个汛期,武汉市江汉大堤发生险情21523起,平均不到10分钟就发生一次。武汉最高水位为29.73米。为保卫武汉,三次开闸放水进入荆江分洪区,总分洪122.56亿立方米,使汉口枝江至湖北、襄阳至东西湖等20多个分蓄洪区饱和甚至过饱和。由于洪水,仅湖北、湖南、江西就转移了600多万人,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通车。

有些年份,梅雨很不起眼。就像匆匆来去的过客。它在长江中下游停留十天甚至几天,然后北上。而且逗留期间降雨不多,难得下一两场大雨。这种情况称为“少梅”或“空梅”。它造成的恶果,正好与特大梅雨造成的涝灾相反,而是裂地造成的干旱。

1978期间,雨季在短短的七天内结束,雨势微弱,以至于很难看到古代江南的烟雨。万里晴空,烈日直射大地,高温低湿造成了20世纪罕见的大旱。黄河和长江这两条“动脉”,都出现了明显的“贫血”症状,直接影响到黄河和长江沿线的经济带。这两个经济区16省区受旱面积达2.9亿亩。旱情波及华北、西北东部、东北、西南,给农业造成较大损失。长江中下游沿线700多万亩农田死亡,湖北、安徽两省双季晚稻播种面积减少654.38+00多万亩,山西秋粮作物因旱死亡300万亩。这也使得人和动物的用水成为一个问题。江西两湖三省近200万人饮水困难。

北京的天气有利于奥运会的召开。

北京位于欧亚大陆东部,西、北、东北三面环山,东南距渤海150公里。属于南温带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降水量为565.1毫米。奥运会期间的主要气象要素如下:

(1)温度和湿度。据(1990-1999)统计,奥运会期间,北京日平均气温24.5 ~ 26.1℃,平均最高气温30.8℃,平均最低气温22.3℃,多年日平均温差达8.5℃。最高气温出现在下午,持续时间短。湿度的日变化正好与温度的日变化相反。最高温度与最低湿度同时出现,最低温度与最高湿度同时出现。这样的温湿度配置让人感觉舒适,适合户外活动。

(2)沉淀。奥运会期间,多是降水。据统计,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20天里,日降水量大于1 mm的降水日数只有6天,降水持续时间短,不会对室外比赛造成很大影响。这种降水经常给夏季的北京带来凉爽清新的空气。

(3)风向和风速。北京的风向明显受地形影响。一般情况下,白天多为2 ~ 3级偏南风,晚上多为1 ~ 2级偏北风。在奥运会期间,很少有大风。大于4级的风往往伴随着降水,而且时间很短。

奥运会期间,北京的天气条件不错,白天气温不太高,晚上凉爽,有利于休息。在此期间,北冰很少有特殊天气影响比赛。沙尘暴和龙卷风的概率是0,冰雹的概率只有0.3%,白天雾的概率是1.6%,大风和暴雨的概率也很低,分别是2%和4%。可见特殊天气对奥运会的影响可能很小。此外,据分析,奥运会期间北京全年逆温概率最低,全年大气自净能力最强。据测定,这一时期的空气质量是全年最好的,有利于户外活动和体育比赛。

沙漠风情画——不毛之地的另一种视角

新世纪伊始,“沙尘暴”一词频繁见诸报端。众所周知,沙尘暴的主要来源是沙漠。说起沙漠,在人们的想象中,那是一片黄黄的不毛之地,充满了暗淡苍凉的气息。

然而,世界上的沙漠并不是同样的灰黄色。其中一些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斑斓,甚至成为一个旅游区。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所在的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因“染”上了各种颜色而对游客极具吸引力,被开辟为沙漠公园。从表面上看,这片沙漠是无沙的,全是含有古老火山熔岩矿物的沙石。由于当地气温变化较大,可从41℃降至零下30℃,风化作用很强。经年累月,一层层的沙土结晶矿化,有紫、黄、红、绿、白、蓝等各种颜色,仿佛是一个镶嵌着宝石的巨大盘子。在阳光的照耀下,灿烂夺目。在蒸汽的作用下,这些颜色会凝结成各种颜色的烟雾,闪闪发光,真是奇妙又神奇。

白色沙漠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鲁苏洛盆地有一片奇特的白色沙漠。从空中俯瞰,周围数百公里呈现出一片银白色的世界,除了几株牢牢扎根在沙海中的植物。更有趣的是,这里的一些动物,如有袋动物、蜥蜴和几种昆虫,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已经变成了白色。这些“白衣天使”不时出现,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更奇怪的是,在朝阳或晚霞中,沙漠变成了一面巨大的镜子,将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宛如雨后彩虹。据说白色沙丘的成因是石膏海床在一亿多年前几经变迁,石膏矿经过多年风化结晶成白色微小颗粒,从而为这片沙漠增添了这种浪漫的风情。

黑色沙漠前苏联中亚的卡拉库姆沙漠是深褐色的,无边无际,一片灰暗。游客来到这里,往往会引发对过去的怀念,或者感到一丝不寒而栗。据调查,卡拉库姆沙漠的沙子经常被这里的黑色岩层风化。

红色沙漠澳大利亚的辛普森沙漠是红色的,尤其是在阳光的照射下,天地分不开,红色是泥泞的,极其壮丽。如雨如雨,小植物发芽开花,“红花丛中一点绿”更添异彩。沙漠变红的奥秘原来是铁矿物的长期风化,在沙子上覆盖了一层氧化铁。

不难看出,无论是彩色或红色的沙漠,还是白色或黑色的沙漠,都是由地面的岩石长期风化形成的,只是岩石的质地不同,但世界上主要是黄色的沙漠。虽然沙漠一直被文人描述为永远死亡的不毛之地,但大自然却给人类留下了一个不幸的地方。而在广阔的沙漠地区,随风飞扬的沙粒堆积在地面上,形成各种沙丘图案。从远处看,它像一个起伏的大海,一望无际,但蓝天和黄沙紧密相连,这种格局是不断变化的。有的沙丘像金字塔,有四个棱角,四个斜坡上有一个尖尖的塔尖。风雕刻出的图案让人遐想,不禁吸引人们去领略大漠不断变化的“风情”。这里有一种沙漠“歌唱”的风格。

内蒙古的响沙湾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点。人们抓起一把金色的沙子使劲往下扔,沙子发出“哇”的一声。人沿着沙坡爬到沙丘顶上,从顶上掉下来,然后沙山脚下传来“嗡嗡”的声音,好像有人在拨弄琴弦。如果你一直用手把沙子往下拉,但看到沙子像流水一样冲到山脚下,就有一声巨响,像是天上盘旋的几架飞机发出的声音。除了响沙湾,还有甘肃敦煌鸣沙山、宁夏中卫响沙山、新疆巴坤县鸣沙山。世界上有超过100个会唱歌的沙丘。更离奇的是,在夏威夷群岛的考爱岛西南海岸有一座大沙丘,长达800米,高18米。人走在沙丘上,沙子会像“吠狗”一样吠叫,如果你把沙子放在手掌里,它也会发出同样的声音。事实上,沙沙沙是一种自然现象。据科学家推测,在水分蒸发过程中,被雨水或海水浸泡过的沙丘表面可能会形成一层薄薄的空气膜。由于人类运动引起的震动,沙子会发出声音。但是真正让沙丘发出噪音的原因还没有弄清楚。

夏季炎热指数解读

中暑,俗称发疹。是在夏季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或在其他高温环境下工作而引起的头晕、目眩、心慌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起体温升高、昏厥或痉挛。是夏季内科急诊的常见病。主要发生在我国中南部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中暑的发生有逐渐向我国北方大中城市发展的趋势。1997酷暑天气期间,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大中城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暑现象。

中暑是一种热射病,医学部门将其分为三个等级: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

先兆中暑:在高温工作场所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出汗、全身乏力、心慌、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一般正常或略高。

轻度中暑:除先兆中暑症状加重外,还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加快等。体温上升到38℃以上。

重度中暑:有三个症状。(1)在高温环境下突然发病,体温在40℃以上,开始大量出汗,随后出现“无汗症”,并伴有皮肤干热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2)主要有明显的肌肉痉挛并伴有收缩痛,对称发生在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和腹肌,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此时患者意识清晰,体温正常。(3)起病急,头痛,头晕,出汗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轻度脱水,但体温低。

中暑是对人类生命的巨大威胁,重症中暑死亡率高。据江苏省气象台统计,1988、1994、1995、1998四年间,南京市中暑患者多达10000人,其中重症中暑人数近千人,重症中暑死亡率分别为30.2%、7.8%、6.65438+。

不难看出,中暑的发生与高温密切相关。在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中暑患者会明显增多。中暑还和空气湿度有关。如果湿度过高,即使温度低于35℃,也会有人中暑。江苏省气象台医学气象研究组经过研究,以三日移动平均气温30℃、相对湿度73%为指标,定义了三个中暑指数等级,还详细计算了中暑气象条件指数。就南京而言,一般在6月下旬至9月,也就是梅雨后期(或梅花)至秋老虎高温期间,江苏省气象台通过广播、报纸等媒体向广大市民发布中暑预警预报。此外,他们还积极开展专业气象服务,通过电话、传真、网络向厂矿、医院、急救中心传输中暑指数预报。基于此,人们可以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尤其是经过三天的高温,所有人都要格外注意。对于不同的人,预防方法是不同的:

1.年老体弱者:一、减少外出,避免在烈日下活动。他们的生活环境要通风,保证睡眠,喝咸开水,吃易消化的食物。

2.婴幼儿:其预防尤为重要,主要是避免衣物过暖过厚,多做耐寒运动。

3.产妇:要破除陈规,科学坐月子,每天定时打开卧室门窗通风。妈妈不要“遮遮掩掩”,洗头洗澡清洁皮肤。

4.高温户外作业人员:平时进行热习服锻炼,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改善工作条件,多喝咸白开水、凉茶、绿豆汤。在工作场所准备一些防暑药品,如任丹、清凉油和十滴水。如果感到出汗、头晕、心跳加速,应迅速结束工作,移至阴凉处休息。

上述人员如有先兆或轻度中暑,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处休息,服用任丹、十滴水等解暑中药,并在额头和人身上涂抹清凉油、风油精。最好去医院挂水治疗。如果发生严重中暑,应立即采取物理降温。冰袋或冷湿毛巾应放在主动脉内,并在25℃的水中浸泡或清洗。但心前区禁止洗涤,以免诱发心脏骤停,年老体弱者只能用酒精擦洗。无论什么人出现严重中暑症状,都应立即送往就近医院抢救,以免死亡。

“红鬼”在东海捣乱

5月9日,浙江台州市陈达岛以东海域爆发大面积赤潮。这次红潮由北面的东极开始,到达南面的洋基岛。赤潮水体呈红褐色,呈弧形带状连续分布,长约25海里,宽约6海里,总面积500平方公里。椒江一船夫说:“我们的船在洋基东南约15海里处发现大面积的牛栏水(赤潮)。夜里,船经过时,又蓝又亮。”与赤潮同时发生的水母灾害也对当地海洋渔业构成威胁。离赤潮不远的玉环县出现大量水母。由于水母的入侵,当地100多艘渔船不得不靠岸捕鱼,每个渔民的损失在10万元以上。

近年来,中国近海的“赤潮”频频见诸报端。什么是赤潮,为什么会引起新闻媒体的如此关注?其实,赤潮主要发生在近海水域,是由于水域中某些浮游生物的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而导致水色发生变化的现象。赤潮并不全是红色,实际上是各种色潮的统称,不同赤潮生物引起的赤潮颜色也不一样。

赤潮对渔业生产和海洋生态环境有何影响?近日,笔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台州市渔政部门和水产部门。据台州市水产局统计,2000年6月10日,赤潮造成台州浅海养殖的鱼、虾、蟹、贝大面积死亡。温州苍南台州路桥及部分港湾鱼类、蟑螂受损价值达11万元以上;三门虾病暴发,造成损失500多万元;临海市的高位池塘无法接水,给正常的水产养殖生产带来困难...而且今年以来,中国沿海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红色幽灵”——赤潮,不仅仅是台州,引起了高度关注。

台州市渔业环境监测站的陈治良说:“赤潮生物在变异繁殖过程中,造成水体大面积缺氧,可使海洋生物窒息死亡,其中有毒藻类会排出毒素,毒害海洋生物。此外,死亡的赤潮生物沉入水底,腐烂后产生毒素,覆盖海底,可导致底栖生物死亡。船夫说,这样的水域是抓不到鱼的,因为几乎所有的鱼虾都死了。自台州海域发现赤潮后,渔政部门进入战备状态,及时发布赤潮消息,避免水产养殖损失。”

台州市水产局的程指出,这次红潮的出现不可掉以轻心。台州是浙江中部渔业发达地区,赤潮爆发可能对渔业造成致命伤害。事实上,每一次赤潮都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赤潮的成因是世界海洋研究中的一个难题。专家们对赤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赤潮形成的原因和机制非常复杂,但一般认为赤潮生物的存在和水体富营养化是赤潮形成的基础。程说:“赤潮的主要原因是海洋过于富营养化。随着台州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沿河化工厂的增多,一些排放的有机物随污水和河流沉积物进入海洋,赤潮生物利用氮、磷、碳等营养物质大量繁殖和积累;而城市生活污水更可怕,不仅排放量大,而且氮磷含量过高,是赤潮的罪魁祸首。”谈及气象条件,程说,气象条件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因素,温度、湿度、气压、海水流量等对赤潮也有影响。赤潮的发展和扩散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那么气象条件和赤潮有什么关系呢?台州气象部门的工作人员做了仔细的分析,因为赤潮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是大陆排放的有机物,而有机物的分解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有机物在排放入海过程中与风向的变化密切相关。台州5-7月气温高于20℃,主导风向偏东风,有利于近海营养物质的分解和储存,是赤潮易发期。当然,赤潮的发生也与当时的气象因素有关。据泰州洪家气象站数据,去年和今年泰州赤潮发生前的4月,平均气温分别比常年偏高1.1℃和1.3℃,降水量分别比常年偏少41%和51%。推测赤潮的发生很可能与前期的气象条件有关,高温少雨可能是台州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州沿海几次大赤潮的气象条件也证实了这一点。这四次赤潮常见的气象原因是高温或略高降水,5月24日至26日1986,5月上旬至中旬1990,2000年5月至5月上旬至中旬2001。在全国范围内,不同海域的赤潮频繁发生,如南海3-5月和9-10月,东海5-7月,渤海和黄海7-9月。显然,不同海域赤潮发生的时间与雨带位移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这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有关。

毋庸讳言,做好天气监测预报工作,离不开赤潮的预报、预防、监测和控制。现在很多人对赤潮这种海洋灾害感到不可抗拒,对渔业养殖和远洋捕捞造成极大威胁,人们谈“潮”色变。渔业官员认为,赤潮的污染源来自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环保是根本措施,是人类可以控制的。同时,有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将对赤潮的控制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