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城历史

丰都原县城名山镇,古称丰岷州,环城有“坝子别都”之称。自东汉建县以来,这里曾是三次短期移民的县治所在地。明朝末年,连年战乱,府衙民宅尽毁。清初,曾有县官住在高家镇。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开始在老城宣化门重建县衙。同治九年(1870),毁于长江洪水。十一年,富家堡建新城,县衙将六口井迁到新城。光绪三年(1877),知县陆荣恢复旧治,县城迁回。29年,为躲避日军轰炸,县政府迁至麻柳嘴,两年后迁至复辟处。办公地点在今天的商业路,解放后是县人民政府驻地。

民国20年,县城设在名山镇,行署设在名山南麓的八圣宫(现为肉联厂)。民国29年,上半部设平度镇,行署设在双桂山南麓的盛桥宫(现社会福利院)。35年,名山、平度并入五云镇,36年,名山、平度复置。1950,10,两镇合并为城关镇;9月19510,改为城关区;1956年6月,更名为城关镇;1980年7月更名为山珍镇,治所位于今中山路。

孤峰都城只有一条河街。明洪武四年(1371),归钟全石郡夏,郡内较为简陋,后逐渐向名山、双桂山方向扩建街屋;天顺四年(1460),知县柴建城,、弘治年间,知府李毅与明士绅重修城墙,共设五门:东南宣化门、东银根门(又称守治门)、南会川门(又称门)、西洋河门(又称大西门)。此外,还将修建东水门、西水门、小东门、小西门四座小门。顺治、乾隆、嘉庆、咸丰、同治、光绪时期,对城墙进行了修缮,城内的衙门、私宅、商店、学校、寺庙逐年增多。

民国初年,城内外都盖了房子,但街道狭窄。18年至民国20年,陈兰亭驻军设立公路局,拆除城墙和部分房屋拓宽街道,修建宽20余尺的三向水泥路面。从纪念碑到公园的主要街道,有四英尺宽,将近一英里长,而且笔直。城市的街道两旁整齐地种着树,房子是砖木结构的。一般都是楼下开店,楼上建家。

解放后,多层建筑的数量逐年增加。除了各种机关、商店、银行、县乡中小学,还有榨菜、酿造、罐头等工厂。,一般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面有磨石,有的立面嵌有瓷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