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课程素养怎么考?高考中心主任张茂贵:选混题3年再上路。

因为考招的持续动作,考点被视为108课程成败的重要关键。原高考中心主任刘梦琪接任教育部政务第二部长。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108课程社会领导训练组召集人张茂贵接任。大考中心连接高中教学和大学人才选拔。张茂贵4/1上任后首次接受杂志专访,分析了三年后考试题的变化,也将努力提高社会公平原则。

答:我在中研院待了很多年,很喜欢环境和纯学术研究。我有几个即将完成的有意思的项目,都接近完成。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选择暂时放弃,来到考点,是因为这份工作具有很强的社会和公共意义。

大学考试中心是一个有历史和信誉的专业机构。在过去的两年里,导演刘梦琪做了许多积极的改变。我同意,并感到鼓舞。我很荣幸有机会接受这份工作。

过去我的主要工作是在中央研究院,但我一直在大学里修业余课程。从2002年开始,我参与了16年的课程制定、课程推进和审议过程,对国家教育和108课程的精神有一定的了解。

未来三年,除了不断复习和完善各种试题外,希望考试中心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假设可以突破数据限制,应该做一个长期的考试和制度变迁分析,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入学制度和考试公平的重大问题。

答:这次考试所谓的“辨别力不足”,涉及到三个层面的问题值得讨论:

1,涉及评价本身:批判意见包括现行年级太粗,无法区分学生成绩;命题不稳定,难度变化大,存在测量信度、效度、跨年度比较等问题。?

2.申请入学方式的变化:今年大学水平的学术考试成绩改为只有四个科目,这是游戏规则的重大变化。大学方的立场不一样。有的希望先筛选考试成绩较高的学生,有的希望校园多元化,更担心生源重叠减少的压力。大家会重新调整招生策略,包括计算的科目,筛选率,对第二阶段面试的要求等等。相对考生也必须根据新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报考策略,增加进入“理想”部门的机会。一般来说,人们的主要决策依据是参考过去,尤其是去年的经验,而现在似乎是突然变得难以参考的不确定情况。

3.反对社会公平的观点:学术评价的基本功能是提供进入二阶筛选的门槛。每个人对这张票的看法都不一样。有人认为缩小热门学科的入口,让给学术能力顶尖的考生,才是公平的;但也有人认为,让更多的人先有机会进入学校,然后在第二阶段进行院系和考生的良好匹配,而不是用一次考试的成绩来决定学生升学的命运,这样更公平。两种意见都会影响对测试结果的评价。

今年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缺乏对以往经验的参考,信息难以掌握,造成考生和高校双方的不确定性上升,所以焦虑感也随之上升。以上三种情况同时发生,加起来就是一场“完美风暴”(苦笑)。

高考中心的立场是关注所谓的考试公平与不公平之争。现在面临着两种无法兼顾的观点,都需要数据检验和假设验证。只有突破某些数据获取的限制,才能对考试和教育的公平性进行探究和分析。

我也明白,在任何改变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些非议。就像我们以前推动社会领域的课程一样,从培养阶段就有很多分歧,尤其是在历史和性别平等教育领域,造成了社会各种势力的崛起。批评和攻击可能不是针对个人,也不是针对课程本身,而是被当成意识形态上的对手,或者情绪宣泄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