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魏第一次河西之战
战国时期秦、魏争夺的河西,是指陕西、山西之间,黄河以西、洛水以东的关中地区。这片土地对秦魏很重要。南渡渭水可锁潼关,西渡洛水可直压渭河平原腹地,东渡黄河可觊觎山东土地,南北控制中条山。这是兵家必争之地。
河西之战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晋襄公时期,秦国在阚之战和(今陕西合阳县西北)之战中战败,秦国东进受阻。公元前403年,三族分入晋。三国中,魏占据了与秦相邻的主要地区,处于四战之地。为了有一个稳定的后方,魏还继承了金吞并秦的战略目标。
当时,魏国的君主是魏文侯。他是战国时期第一个举起改革大旗的君主。他任用、、等人进行变法,使魏的国力逐渐强大。军事上,启用吴起进行军事改革,使魏国拥有了当时最强的军队——魏武祖。魏联合赵、韩,西攻秦,东攻齐,南攻楚,从而形成了以魏为首,韩、赵为辅的中原霸权。然而,自* * *公以来,秦国政局不稳,几任君主被杀或被废,国力日渐衰弱。再加上西来北往的戎族入侵,在魏国的持续攻势下,陷入了被动挨打的窘境。
秦和魏为了夺取河西之地,从公元前419年到公元前330年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魏先胜后败,秦先败后胜。?
战争和成就
河西首战从公元前419年到公元前408年,是11年。魏国采取先建立稳固的前进基地,再大举进攻,再扩大战果的方略,有效地达到了夺取河西之地的战略目的,把赶到了洛水一带,扩大了魏国的势力,沉重打击了秦国。
魏国要攻打河西,必须先过黄河。这意味着魏国将在粮草和物资供应方面面临巨大困难。公元前419年(第六年),魏渡过黄河,在黄河以西(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的少良建城,建立前进基地,屯兵积粮攻秦。秦发现了魏国的意图,立即派兵攻打少良。两军在少梁交战两年,秦军先夺取了少梁。公元前417年(秦灵公八年),魏军击败秦军,再次加固少良城,牢牢控制了黄河上的少良渡口。秦军沿着黄河修建防御工事来阻止魏军西进。
公元前415年(十年),秦国见攻下少梁城,夺回少梁渡口已无可能。于是派兵在程少梁北部修了无数庞城(今陕西韩城东南)和新建故城(今陕西韩城北),意图三面围攻程少梁的魏军,但还是无济于事。
经过充分的准备,魏军于公元前413年(秦二年)攻打秦国。魏军先是在郑地(今陕西省滑县西南)打败了秦军,然后在公元前412年(秦三年)征服了范滂,赶走了它的人民,占领了它的土地。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大将军,魏军再次从黄河西岸向西推进至洛水,建临晋(今陕西渭南大理)、元里(今陕西渭南澄城)两城。
公元前408年,魏军再次攻打秦国,打到郑县(今陕西化州以东),攻克河西之地的(今陕西大理以南)和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筑城屯兵。
魏采取“步步为营”、“鲸吞蚕食”的战争策略,全部占领了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并在此设西河郡,吴起为西河郡守。河西成了插入秦国版图的尖刀。据伍兹说,吴起在任期间“与诸侯共战76次,胜64次,而余则军则解决问题,四面突围,扩张千里”。
秦军节节败退,秦组织军民沿洛水右岸修筑长城,并修筑重春城(今陕西蒲城东南),防守魏军,阻止其继续西进。龚建办事处修建的长城,又称秦东长城,南起陕西省华阴县东南的张晓村附近,然后倾向东北跨过渭河,沿洛河右岸北上,经过大理、蒲城、白水三县,北止于白水县黄龙山南麓。今天,在华阴县的东部和蒲城县的东南部,有秦长城遗址。
影响
第一次河西之战充分说明,在这样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魏国经过变法后实力暴涨,在战争中占据主动,往往大获全胜。秦国维持着早已衰落的旧制度,使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经常在战争中一败涂地。战争的失败使秦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促进了魏先进制度向秦的传播。历史的发展把改革秦国旧制度的任务迫在眉睫地提上了日程。公元前409年(秦第六年),颁布了“官员佩剑”制度(西周春秋奴隶制时代,只有奴隶主和有一定身份的贵族才有资格佩剑)。第二年,人们被允许携带剑。它标志着人民地位的提高。公元前408年(秦七年),颁布“首次租粮”法,首次按亩数征收租税,承认土地私有制,这是地主制度的正式确立,反映出封建主义因素在秦国奴隶制国家开始萌芽。
秦这一时期的改革非常缓慢,没有具体的改革者。这一切似乎只是为了保住他们剩下的一半生存空间,他们是被逼的。其改革的动力不强,也不迫切,改革的目标也不系统。它只是在旧的制度上赋予新的社会形势和发展而做出的事实上的改变,不是真正的改革。但是这些变化带有封建性质,改变了我们国家的性质,为以后的祭祀改革和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