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什么?

中国有几千年的艺术历史,不同时期的中国画都有不同的特点,这是人们审美情趣的自然表现。

中国画诞生很早,几乎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

六千多年前生活在Xi东郊的半坡人已经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们会用天然的有色矿物在陶胚上画出花鸟鱼虫的图案,然后烧制,最终得到兼具实用和艺术价值的工具。

半坡人的彩陶图案特点是古朴自然,有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非常有代表性的原始绘画。

真正的中国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发明了毛笔,使得人们画画更加方便,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

春秋战国时期的绘画,多绘于丝、缎等帛上,俗称“帛画”,只有贵族才有实力作画。绢画的主要特点是“线描”。先用线条勾勒出物体的形状,然后在线条中填充颜色,类似漫画的画法。填充颜色时,常采用“平涂法”,在形象造型中均匀地涂上颜色。

东汉初年,蔡伦改良“造纸术”后,中国画的绘画材料再次发生巨大变化。纸比丝绸有很多优势,价格优势无疑是最受大众青睐的。

但此时的书画纸主要是“黄麻纸”。黄麻纸的特性接近宣纸,但表面粗糙,在上面写字画画有一种停滞感。写书法的时候影响不是太大,画画的时候不好用。所以从东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400多年间,中国画的发展相当缓慢,但书法发展很快,出现了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众多书法家。

另一方面,黄麻纸的寿命只有150年。即使有当时流传下来的画,也因为纸张的自然消化而看不到。

从隋末到唐初,经过几代工匠不断改进纸张,终于发明了柔韧、洁白、细腻的宣纸。宣纸的这些特点非常适合在上面书写和绘画,极大地促进了书画艺术的发展。

最早的宣纸绘画文字记载,出现在唐末书画评论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录》一书中。他写道:好人应该买几百张宣纸,打蜡抄写。

这句话说明,在唐代中后期,文人存放宣纸,用宣纸作画是非常普遍的。

从唐中前期到隋代,人们在绢纸上作画,出现了詹子谦、吴道子、李思训、颜、曹巴、韩干、韩寒、张璇、周舫等众多绘画大师,将中国画推向了第一个高峰。

隋唐中国画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建模主要是写实。

二、色彩鲜艳、细腻、艳丽。

隋唐时期的山水画、花鸟画、鞍马画、风俗画、界画都是严格按照物象比例来画的,非常写实。比如韩干的《马裹》、韩寒的《五头牛》、张轩的《从武后走来》、的《江上亭》等等。

在色彩设置上,画家们细心而大胆,给观者一种瑰丽的氛围。细致是因为色彩细致,用细腻的笔触描摹。大胆是因为我喜欢用鲜艳的颜色,比如红、橙、紫,充分发挥色彩的艺术冲击力。

唐代的画之所以看起来气势磅礴、雍容华贵,与自信、包容、积极进取的“大唐气象”有很大关系。

唐代的这一绘画特色得到了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的支持。

到了宋代,“文人画”逐渐发展起来。文人画的主要特点是:追求精神上的相似,忽视形式上的相似,淡化色彩,以书法作画,注重笔墨趣味的展示,提倡画家用笔墨抒发感情,抒发志趣和抱负。和机构画、民间画完全不一样。

在苏轼、文同、黄庭坚、米芾等有影响的文人推动下,文人画在北宋末迅速发展,并很快超越机构画和民间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元明清以后,画家们在创作中延续了文人画的特点,融古为今,产生了、王蒙、黄、倪瓒、、徐渭、石涛、八大山人、金农、、吴昌硕等国画大师,为中国美术史书写下了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