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族是什么?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的中国史书早就记载了先民的活动。最早出现在《史记》中的“姬坤”或“葛坤”,是这个氏族祖先的名字。在历史上,中国史书对这个祖先的名字有不同的译法,如汉晋的“建坤”;南北朝至隋朝,称为“束骨”、“贴骨”、“束骨”、“护骨”;唐代常称“托加斯”,有时称“健坤”或“格瓦斯”;辽、宋、金称之为“治嘉司”、“控嘉司”、“抵嘉司于格力”;在元代,它一般被称为“李稷基斯”,有时也被称为“吉吉尔寺”。在清代,它被称为“布鲁特”,或“布依琵琶”。布鲁特最初被准噶尔蒙古人称为柯尔克孜族,后被满、汉等民族所采用。1935年,新疆省政府正式确定这个民族的名称翻译为“柯尔克孜族”,解释为“山里的游牧民族”。中国的柯尔克孜族,大部分使用柯尔克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和突厥语族。柯尔克孜族属于蒙古北亚人和高加索人的混合型。其中父系基因以高加索人为主,母系基因以蒙古族为主,多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柯尔克孜族人口为204402人。

关于“柯尔克孜族”一词的来源和含义,中外史料和柯尔克孜族传说中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主要包括:史诗《玛纳斯》中的“柯尔克孜族”理论、民间的“基鲁古孜”理论、“基罗古孜”理论等。如“柯尔克孜族”理论认为“柯尔克孜”一词是由“乌谷子”演变而来。

乌古齐是古代一位勇敢而足智多谋的国王。他的一个孩子与他的兄弟不和,于是他带领自己的部落向太阳和树荫方向的一个“科尔”(山)山脚下移动,以打猎为生。所以其他乌古齐国王的后代称这些人为“Kors”(山民)。

科尔人与邻近的蒙古勒(蒙古人)和鞑靼人(鞑靼人)交往频繁。他们称科尔为“Kolukzi”,意思是山里的乌古齐人。后来,柯尔乌古孜人发展到千家万户,与蒙古人、鞑靼人、克塔依人(契丹人)等杂居在一起。柯尔吾古孜王的一个孙子娶了蒙古勒的一个姑娘,他们的后代也被称为“蒙古勒杜尔”,一个“柯尔吾古孜”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柯尔克孜”。很久以前,北方有两座山。一座山流出10条河,另一座山流出30条河。这些河流汇成一条大河,被称为“叶尼塞河”(母亲河),在这种情况下,叶尼塞河流入大海。

居住在这两座山上和这些河流两岸的人被称为“科洛古齐”。在古柯尔克孜语中,“科尔”是山的意思,“奥古齐”是河的意思。后来“柯尔克孜”逐渐演变成口语中的“柯尔克孜族”。在柯尔克孜族中,长期以来广为流传着山叫父,河叫母的说法。这与“科洛古兹”的传说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