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国旗的历史演变

(1940—1988)

1940年,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版图,爱沙尼亚成为前苏联的一个共和国,原国旗被禁。1940 6月21日,爱沙尼亚的象征塔林赫尔曼塔上降下国旗。第二天,升起了一面红旗。7月27日,三色旗完全消失,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爱沙尼亚语:Eesti NSV·利普)的旗帜升起。原来国旗的左上角是一把镰刀和一把锤子,上面用无衬线字体写着ENSV(爱沙尼亚共和国的缩写)。1941 6月,德国撕毁条约,向苏联发动进攻,占领爱沙尼亚。三色旗是爱沙尼亚的国旗,但不是国旗。1944年9月德军从塔林撤退后,红旗再次升起。自1953开始,采用第二版国旗。第二个版本仿照苏联国旗,但在下方增加了象征波罗的海的蓝白波纹,占国旗高度的三分之一。与拉脱维亚国旗不同,波纹图案鲜明,图案下方有六分之一的红旗底。上部有五角星、镰刀、锤子图案。三色旗仍然是非法的。(1989-至今)

1989年2月24日,三色旗获得合法地位,再次飘扬在塔林的赫尔曼塔上。8月7日,1990,再次宣布三色旗为国旗。1991年,爱沙尼亚获得完全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