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人生是自我绽放——读蒋勋的唐诗

暖冬的午后,沉浸在唐诗的世界里,沉浸在蒋勋的文字里。多亏了蒋勋,我对这些唐代著名诗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因为唐诗,我对蒋勋的审美倾向和文学主张有了粗浅的认识。书里的张、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书外的和红尘中的我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完成着自己,而他们的美,就在于他们的异样光彩。

亚里士多德说,诗歌比历史更真实。诗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也如实记录了一个诗人的生活状态。

《春江花月夜》表现了初唐恢弘辽阔的风貌和诗人浩瀚的宇宙意识。“江边谁见月初照人”,站在无边的时空里,个体生命显得渺小卑微。“但见长江送水”,面对浩瀚的宇宙和流逝的时间,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在这样广阔的视野和想象中,诗人与河流和明月对话,以独立的生命状态享受着其他完全对立的美的存在。张留下的诗不多,传诵的只有这一首。感叹这首诗语言之精妙,结构之精巧,过渡之流畅,结结之流畅,“一诗压倒全唐诗”难免言过其实,但确有依据。在我的想象中,张应该有“在我之前,那些逝去的时代都去了哪里?,在我身后,是未来的几代人?”以及“去大江东为上”的魅力。

王维的诗歌表现了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同的诗歌特征表现了诗人不同的生命状态。年轻的王维充满了昂扬的精神和春风,他的作品大多是关于昂贵的文学风格。《洛阳女孩之歌》夸大了贵族奢侈华丽的生活,展现了唐代奢华的社会风尚。组诗《童子行》描写了一个男人从少年到大有作为的将军,从“会鬼神为君饮”的任性侠义到“将军贡献光明之宫”的成长过程。诗中并没有宣扬为国杀敌、保家卫国的忠义思想,更多的是表现了完成自我实现价值的浪漫情怀,这大概是唐朝所认可和崇拜的人生体验模式。王维这个中年人,走出京城,走向辽阔的边疆,从而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圆。“没有出走的生活经历,你写不出如此广阔空灵的意境。在唐诗中,“出走”是重要的人生体验。”回望雕塑拍摄的地方,云平千里。“沸腾的激情过后,云淡风轻,所有的生命都会经历这个过程。”岁月流逝,给我的不过是安宁,万事解脱”,沉浸在自然山水中的王维,给后人留下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最高境界。小时候看《柴璐》和《观鸟溪》,觉得那不过是平平淡淡的风景,真实的生活,没什么稀奇的。后来看《山居秋夜》、《汉江之畔》,只是感叹画面的精致,动作的巧妙。蒋勋说,沉默是更大的热情,它更充满热情。那么,王维诗歌中的“无人”境界,就包含了他对生命更深的热情。这样,王维的诗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缤纷的色彩,也是生命的奇妙绽放。

李白的诗词歌赋往往充满了瑰丽、孤独和享乐主义,总是描写人生的漂泊和自我实现,这构成了他浪漫的基础。李白的人生特征与唐代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殊途同归。在中国历史上,唐代的许多风尚和习俗都突破了农业伦理的范畴,如武侠、侠义、奢侈、自由、暴露的服饰和夸张的妆容...李白的诗很少表现对社会的关注,更多表现的是生命本身的自由,这是与天地独善其身的精神交流的价值追求。《梦里登天目山》、《鲁山歌·御史鲁徐州》等作品表现了李白与自然、与宇宙的对话和友谊。李白的诗是学不来的,因为他生活放荡不羁,自由自在。《蜀道难》可以看作是李白诗歌的一个典型特征或生命特征,其中的用韵、语法、结构、言语形式都是自由创新、坦诚巧妙的。“唉,唉!危险性高!”开场是来自惊喜的惊喜,就像贝多芬《命运》里那些震撼人心的重音。全诗风格不断变化,长短交错。视觉上的险峻和冒险难度的感觉融入了跳跃的节奏,让人感觉跌宕起伏。李白的风格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李白经常感到孤独和沮丧。独饮明月,独坐敬亭山,难去难进酒,他在繁华热闹中孤独,以及时行乐,以酒为乐的浪漫面对现实。李白作品中的柔情和缠绵也令人惊艳。“当你,我的爱人,骑着竹马,小跑转圈,抛青梅”,“单如花,以云为心”,“云要衣装花作美,春风助槛显中华之富”,“一枝红花露凝香”,再通俗如民谣,再严谨如律己,也掩不住天才的创新与潇洒。李白被称为“诗仙”,是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特立独行,出类拔萃,自由乐观。他让我们看到生活可以如此自由,可以发光发亮。

杜甫是“诗圣”,与儒家思想有关。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成为圣人,“圣人”需要在世间,在道德伦理上有所成就。如果说“不朽”是个体的自我解放,那么“圣人”就是群体生活中的个体自我锤炼。在读李白和杜甫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评价孰优孰劣,而是要看到我们往往有属于李白和杜甫的部分。我们渴望完成个体的人生追求,在大山里自由行走,自由歌唱;我们也要回归群体,经历世界,看悲欢离合。李白和杜甫使不同的人生状态成为典型。不经历岁月的沧桑,就不能领略傅的诗。杜甫的诗是纪录片,也是史料。他讲述具体事件,从绝对客观的角度描述民生状态。《两为道》有贵文的影子,但“提防丞相,谨防其皱眉”这句话,华丽之后又来同情庶人,杜甫的视角和表达初具规模。《汽车店》用直白客观的画面描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苦难。“我们知道生儿子会带来坏运气,生女儿会好得多..谁能结婚,住在邻居的房子里,而在草皮下,我们埋葬我们的男孩。”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写出当时人民最大的悲哀。杜甫在《石槽》中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事件的见证者。“一人附书,两人战死”,诗人笔下的老妇人,平静地讲述了孩子的死亡,读来令人震撼。"那些苟且偷生的人,逝者已矣."没有指责,没有呐喊,只有隐忍,包容,自我原谅。诗中没有判断,也没有讨论,“明日是锦绣前程,我将与老人独处”。它只是叙述事件,但冷静和客观有一种令人震惊的力量。杜甫“诗圣”和“诗史”的地位和价值最能体现在《车店》、《石壕》、《秋风破茅屋》中,其中的社会关怀和悲悯感人至深。杜甫的悲哀来源于人民的疾苦、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他自身的经历,而李白的悲哀大多是人生本质上的悲哀——苦恼、茫然、孤独。有时候,我很害怕读杜甫的诗,比如登高望春,描写自己的感情和北伐,都是我卑微人生中乱世的辛酸,让人唏嘘哀叹,读了也不忍心。杜甫把生活变成了一束光,既展示了自己,也照在了不为人知的角落。

白居易发扬了杜甫诗中的社会意识,说“惟歌使人病,望君知。”相传白居易写完一首诗后,要读给一个老婆婆听,写的标准是不识字的老婆婆看得懂。可见白居易的写作目的和着眼点,他倡导“新乐府”运动,使文学发出民间的声音。在《卖炭翁》中,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令人心酸,而在《新丰折臂翁》中,试图逃避兵役而自残的老人令人震惊,在《买花》中,“一束暗花,十户有福”的阶级对立和不平等令人惊叹。这些诗里的批判,比杜甫的纪实风格强多了。白居易的诗歌具有社会批判的力量,表现了知识分子对底层民众的关怀和对自我道德的自我反思。“文学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文学的另一个职责是真正让人类的灾难、苦难、孤独和寂寞被听到,而不仅仅是歌颂。”蒋勋说。文学除了记录,还有传播真善美的功能。《长恨歌》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世间不可磨灭的真情,《琵琶行》用文字传达了精致的音乐细节,《外面黄昏有雪的感觉,里面一杯酒如何?蕴含着生活的趣味和美好。朴素与批判、情与美融为一体,形成了白居易独特的生命形式。

李商隐诗歌中的审美意象往往使其无法用通俗的语言来诠释。蒋勋把李商隐的诗视为晚唐文学的代表——极尽绚烂,又极尽幻灭。李商隐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都脱离了故事,没有对事件的描写,只有抽象的个人化的感情描写。“春蚕到死,夜夜烛泪尽”,“红烛赏残花”,“晚霞无限美,被夜葬”,都包含着无限的爱与眷恋,“人鱼泪洒月绿海,蓝田对太阳呼吸玉”,“只有落叶在家,我翻云寒”, “两座红楼前寒,被雨隐,珠箔独飘”“身无彩翼,心相连”。 李商隐喜欢堆叠意象,营造唯美、悲凉、模糊。读李商隐,不能一字不落实,句句分析。“蜡烛”和“眼泪”是最常见的意象,也是李商隐生命姿态的反映——迷离缠绵的文字背后,是他对生命的热爱和深情。

胡小明说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唐诗的世界很大,充满力量和英气。唐诗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奋生命的活力。读唐诗,是为了遇见那些绽放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