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有哪些名胜古迹?

玉山

一座九仙山。在福建福州市中心。相传,战国时期的古民族“禹越”。

这个家族的一个分支住在这里,因此得名。整座山占地11.9公顷,形似巨龟,最高点海拔达到58.6米。山上有兰岙亭、艺岙轩、布岙坡、界岙门等6个景点,还有九日台、集贤岩、平原台、狮子岩、炼丹井、九仙洞等24个景点。现存的寺庙人物有万岁寺、启功寺、大石堂、九仙道观等。从宋代到现代的摩崖石刻有100多处。碑廊陈列着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碑文。

大石店

一座观音阁。在山顶。原为宋家福院旧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改建为万寿阁,内有“生生不息”穹顶,是百官祝李之地。乾隆二年(1737),改为格兰披治殿。辛亥革命收复福州战役中,玉山为总攻阵地,革命军前敌指挥部设在厅内。6月9日拂晓,1911,革命军在这里开火,打到总部和旗兵共同居住的街道。他们是在单晶城西的寺庙附近被朴寿将军杀死的。堂内有“御主出山”碑文,讲述了观音菩萨“由男变女”的故事。

定光塔

俗称白塔。位于山西山麓。砖结构,七层八角,41米高。始建于唐代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根据碑文,在地基挖掘时发现了一个发光的球体,因此得名。起初是六层楼阁式砖木塔,外围环木。明嘉靖十三年(1534),毁于雷火。二十六年(1548)重修,将残存的砖轴砍掉四分之一,将木梯改装到砖轴中,成为砖塔。唐代圆木塔的石台还在。塔南的定光塔寺始建于唐朝第二年(公元905年)。两年后,为祝贺朱温登基,改名万岁寺,俗称白塔寺。现存的庙字是清代重建的。

启功寺

位于山白塔寺东。戚继光(1528—1587),明朝杰出的军事家。

字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带兵支援福建抗战,取得于恒、宁德、牛月、福清、莆田林顿三大胜利。班师回浙,福州官绅在山平元台设宴饯行,庆贺功业。后人在平台旁修建庙宇,后被废弃。现在的寺庙是1918重建的。祠堂建在一座石山上,旁有五棵松树,前有平原台,台与台之间有天桥;大厅东面有许多奇怪的岩石,其中一个像长沙发,上面刻着“醉石”两个字,据说这是启功喝醉后躺着的地方。石旁有醉石亭,亭北有蓬莱阁、荣寿岩、步山精舍。

玉山摩崖石刻

在山上。从宋代到现代的摩崖石刻有100多处。主要集中在龟峰、七公庙、蓬莱峰、金素台等地。其中,宋代袁江的《金苏台》篆书,明代张彪的《平原台》行书,监船太监尚春刻的诗,镇压农民起义的清朝领导人蔡谦、朱粉刻的年谱,都具有艺术和历史价值。

开元寺铁佛

福建省福州市静园巷内。该寺建于梁大清二年(公元548年),原名灵山。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改名。铁佛双手合十坐于莲花台上,满身泥巴,身披黄金,法号庄严。5.3米高,人站在肩膀上,手摸不到顶。铸造的日期在文献中没有记载。明中叶以前,误以为是后唐王铸的三万斤铜佛。直到后来才发现非铜固体铁。曾以不同的方式写道:“古佛缘起于铁人,凡夫却说是金身。”清初《荣成传》说:清顺治十六年(1659)四月初一,重修铁佛殿,佛座下开银塔,题曰:“宋元丰桂海正月初一取日立,为刘瑾刺史。”据此,铁佛当铸造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是研究古代冶炼技术的实例。

吴石山

简称巫山,又名道山。在福建福州中部,是市内三大山之一,与玉山相对。旅游区11.9公顷,最高点香炉峰(桃李石),海拔86.02米。怪石嶙峋,绿树成荫的山谷,群山环绕的寺庙,山中的亭台楼阁。有36个奇迹。唐朝是一个旅游胜地。其中天丈台、冲天台、霹雳岩、天台桥都是三十六奇。1955建有三座形态各异的亭子:东边的八角亭,即唐宋八大家曾巩笔下的道山亭;中心的方亭是为纪念明朝为抗日立下汗马功劳的李而建,名为李公亭;房子里的圆形亭子是为了纪念陈震龙从吕宋引进甘薯种子,它被命名为淑贤亭。此外,还有沈工寺、道山寺、弥陀寺和吕祖宫。

吴石山摩崖石刻

在乌石山上。摩崖石刻200多处,分布在山的各个角落,尤其是邻近的小台、天丈台、道山亭。唐代大书法家李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所作的著名篆书《般若》,宋代程师孟、陈翔、朱、梁克甲等人的题字。它是元朝时用蒙古文写的。明代有不少诗文,其中宦官题跋并非清人所取,而是《乌石山志》所未收录。但研究明代宦官的活动,尤其是宦官监船活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西湖

在福建福州的西北角。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县令高燕凿西北山之水,集于此,以灌溉农田。福建五代时,宫建在湖边,逐渐成为周人的游乐场所。宋新戚姬曰:“若阴雨更好,史未婚。”因此,它被称为小西湖。1914被变成了公园。当时可供观光的土地面积只有54.3亩,解放后经过多次扩建,达到215.5438+05亩。湖中有华凯、谢平、瑶礁岛,湖边有莲花阁、大蒙山,刘地与戴宇、洪飞、步云桥相连,构成一幅整体图。园内浓荫覆盖,清香扑鼻,更被厅堂和桂宅掩映。湖中满是轻舟残影,水卧波上,湖光山色引人入胜。福建省博物馆位于园内。

大蒙山

阿连山。福建福州西湖岸边。宽2里,高不到40米。昔日,松树郁郁葱葱,苍翠挺拔,微风习习,远近皆闻其声。“大梦松音”是福州西湖首批八景之一。如今,松竹上滴满了绿色的花草树木。山顶有一座大梦山亭,东南脚下有一条线引入假山窑洞,盘旋而上,俯瞰全湖。山麓周围地形迂回,西南有虎掌池等古迹。它的南面是元末陈友平章定西肢园遗址,南面是明代薛家池亭遗址,东面是李明部侍郎萨奇祠堂。有杨龙、玉井、纱帽三个池塘,于1957合并改建为福州动物园。有熊猫馆、兽舍、水族长廊、海豹池、猴山、大象园等。公园里有许多珍禽异兽。在西边的角落里有一个游泳池。

西禅寺

原名长青寺。在福建福州西郊的宜山。离市区大约3公里。峄山形似“落坡飞凤”,又名凤山。南朝的炼金术士王霸就住在里面。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为祭祀它而建。放松后。咸通八年(867),佛教徒在此长期居住。最近两年改名为清禅,很快又扩展了。唐末长兴四年(933),改名长庆,俗称西禅。占地约100亩,有大小建筑40余座,大部分是清光绪年间在海外筹款的精微禅师重建的。规模宏伟,清末被列为福州五大佛教寺庙之一。壁中寄园,花木如锦,尤擅胜台球厅;墙外有100多株古荔枝。每年僧侣们都会举行荔枝聚会,吟诗作画,“李义山”也就成了一首韵文。

华林寺大殿

在福建福州北部,屏山南麓。北宋干德二年(公元964年),吴越王时迁仍分抚州,属下鲍有调为县令,在此建庙。原名“月山(平山)济阳寺”,明朝赐名改名华林寺。原寺、佛寺、环峰亭、绝学寮等。很久以前就被遗弃了。只留正殿,单檐九脊,宽三间,深四间。虽经明清重修,但其主梁架、斗仍为初建时的原物,保存了唐宋建筑风格,是我国最古老的江南木构建筑,是研究古建筑的珍贵资料。

江新公园

在福州台江的中心。占地3公顷,形似一艘巨轮卧于碧波之上,原名三仙洲,为冲积沉积而成。这片大陆的北方波涛滚滚,百战不殆;南方风平浪静,水清如镜;位于闹市区,没有车马噪音。1975年,这里修建了江新公园,四周石砌护岸,以五万株花木为中心,原有三棵老榕树。有板树坪,金鱼阁,临江阁,钓鱼台,茶园,游泳池,都挺大的。1982正式开通。

严复墓

在福建福州郊区的杨琪村。清宣彤二年(1910),严复生前所建。它主要由石头制成,形状像一把扶手椅,并刻有“清朝官员严先生的生活领域”的标题。两侧各有一对云龙柱,墓前横屏“唯适”,规模不大,结构大方。严复(1853-1921)福建后关(今福州)人。早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光绪三年留学英国(1877)。历任天津海军军官学校总教员、总经理、顾问。辛亥革命后,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曾经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翻译家。

张静墓

在福建福州西郊元厝村黄殿山。张静(1492—1555)是阿明抗日将领。字廷易,号板州,后官(今福州)人,出身秀才,为兵部官员。嘉靖三十三年(1554),全权负责防御倭寇。次年,在浙江望江井陉大获全胜,称得军功第一,却被严嵩虞党人赵文华陷害,在京师被杀。万历年间,其孙诉委屈,赐祭葬于此。黄殿山,古称玉坑山,位于岷江之畔,山清水秀。墓室为白石结构,从山麓到半山有13个宽石台,深度为515米。翁仲,瞭望塔,马、狮、虎、羊等石兽分列左右,气势磅礴。山下原有的东南第一石坊,民国时期被军阀拆除,石台也被盗。1963重建其主体部分。

林阳寺

一座杰尼神庙。位于福建福州北峰山区,距市中心19公里。寺庙在瑞峰山脚下。据宋代三山志记载,位于晚唐长兴二年(公元931)。林洋医院。明朝的《杜敏纪》称晋末天府元年(公元936年)。明初废弃,万历四十年(1612)重建,改为寺庙,后废弃。现存寺庙为清光绪年间鼓山涌泉寺方丈古月集资重建,名为临阳寺。整组建筑大体模仿鼓山涌泉寺,也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主轴建筑,左右各立两层钟鼓。它排列着佛寺、僧房、客厅等。,是当时福州五大佛教寺庙之一。寺西有南朝陈水定四年(公元560年)阴山禅师隐骨塔。

林则徐墓

福建福州北郊马鞍村金狮山脚下,面对五峰山。林则徐(1785—1850)是清代的民族英雄。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嘉庆进士,历任巡抚、巡抚。主张禁烟,道光十九年(1839)任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命英美烟商交出鸦片237万斤,在虎门销毁。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他联合军民击退了英国的进攻。由于清廷的妥协与和平,他被革职流放到新疆。后来,他被任命为云贵总督。1849年因病辞职,回到家乡。次年,奉命赴广东,死于潮州,葬于此。墓室为混凝土结构,宽13.2米,深24.6米。它是一个四层楼的平台,前面有一对狮子。道光六年,林则徐被父母所建,自己夫妇和弟弟妻子合葬。墓前有两块碑:御铭和牌位。

林则徐祠堂

福建省福州市澳门路。神社大门朝东,第一道影壁,左右两扇门,上书“中兴周宗”、“左海伟人”等题名。第二条路是牌楼墙,一扇大门横额镌刻着“林文忠公祠”,入口是石头铺成的通道,青石武文有翁仲,左右有马、羊、虎。路中间有三个乐器大厅,大厅后面的通道直通亭子。亭子呈方形,内有三块青石板,成品字形。一个是圣旨,一个是御赞,一个是御铭,是林则徐去世时所赠,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庙时所补。词馆位于碑亭北侧,外有一面墙。大厅正中,悬挂着林则徐的遗像,门楣上悬挂着道光题写的“福寿”匾额。亭后有两栋三排平的房子,东西相对,中间隔着一堵花墙,都作为客厅。然后是一系列弧形的双层建筑,北楼九排,西楼三排,原来是供家庭子弟读书用的,还有一个“富井”碑。1982年冬,改建为林则徐纪念馆。

欧叶池

又名剑池。福建省福州市北部顾平路东侧。相传春秋时欧冶子在此铸剑,故名。据宋《三山志》记载:“唐元与中僧魏沃君赤得数铜剑、刀环,送军械库。那时候竹林里还有人。”古代池畔有冶山、李泽寺、剑池院、乌龙堂、瓯叶亭,都是废弃的。黄松商《瓯叶池》寺云:“惟月山池犹在,夜月犹在。”张明石彻《剑池艳姬》诗云:“岩边开多少紫,今夜我与你在盘瀛洲。”目前池面仅剩几亩,1983加深,恢复了部分亭子。

罗星塔

俗称磨心塔。建于福建福州东南21km的马尾港罗星山宋、。据《民间集》记载,李的女儿在七娘岭土生土长,李浩欲夺其妻,其夫死于闽南。七娘斥卖其产入闽,并捐资建塔,以此加持。“塔毁于明朝万历年间,徐(1621—1627)提出对其进行修缮,重建为一座七层八角形石塔,高31.5米,矗立于海港。光绪十年(1884),中法两军在泽塔下开火。当时,麻江两岸十三个乡镇的人民。发起了反对侵略的斗争。1964经过大面积改造,罗星山也被改造成了公园。

金刚腿岩

在福建福州(昌乐县)闽江下游的闽塔镇对岸,距市区30公里,地处一段岩石裸露、河流蜿蜒、两岸河道又深又窄的地段。金刚腿岩是一块像巨人的腿脚一样的大石头,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河边。腿中空如桥,腿倾斜,靴底悬空。靴子长约1米,长满青苔,极为壮观。是闽江七景之一。半山岩壁上还有一尊古代石雕“金风足”。乘船进出岷江的人。魔法部被这块天然巨石所吸引。据说,原来那一对在金刚腿岩中,另一个已经被开采出来,用来修建寺后首桥。金刚腿岩是河水和海水的分界线。每当溪流和洪水遇到潮汐,海浪冲击,这是更加壮观。

南方公园

在福建福州的东南部。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清初京南王耿别墅。湖塘与露台,善胜若虫。左祠的一部分建于光绪年间,1912年改为公园。有桑哲阁,荔枝阁,藤花轩。望海楼赢了。近年来,根据其蜿蜒的湖塘,筑起了堤岸,四周有栏杆,湖上建起了两座石拱桥,其中一座从湖上的假山洞穴与湖中小岛的亭子相连,成为游客中心。湖边建有双层船,从平台上可以看到整个公园。公园旁边的电影院也是老公园。

麻江赵衷寺

它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港的马咸山脚下,与罗星古塔相望。清光绪十二年(1886),为纪念中法战争麻江海战中牺牲的烈士而建。正殿和两院共有烈士796人,前殿有石碑记载海战。神社的西边是一片墓地。重修于1920,陵园九脊合并为一丘,墓碑重修,碑文:“光绪十年七月初三,马江战事埋骨之地”。眼前有两棵老榕树,安静而庄严。1983年重修,墓园加了亭台楼阁,字里行间陈列着麻江海战文物。

闽江金山塔

它位于福建福州以西8公里的江西港口。河中央是一个土丘,形似“浮面”,有中流砥柱之势。宋元时期修建了一座七层八面的实心石塔,高度不到10米。安堂四周是塔,古人把它比作镇江的金山,故称小金山。安堂被山洪冲走后,要么改建成文昌庙,要么改建成塔江塔,不常变动。现存的金山塔寺是1934重建的。塔前有庙,塔后有楼,左右各有小间。所有的亭子四面都有窗户。虽然他们占地面积小,但他们有外景。可惜环境挺安静的。一条小溪流水,环绕九三,成为旅游胜地。明代著名抗日学者张静幼时曾在此求学,明代莆田学者林兆恩(龙江人)也曾借书。“塔影满绿波,诗中见金山故事”,但一个弹丸之地却有许多名人的风流韵事。

民望德正北

福建省福州市青城寺(路)内。王(862-925),福建王,唐朝末年分封福建,五代时成为福建王。治理福建三十九年,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后人称为“凯民之王”。此地原是他的故乡,死于福建。后金三年(公元946年)改为寺庙。从宋朝到清朝,每年立春那天,郡守带领一批官员去借土捏春牛,开始春耕。纪念碑全称是慈恩琅琊县王德政纪念碑,高4.9米,宽1.87米。唐太宗三年(公元906年),于景撰,王澍撰。碑文记载了申智的家世背景及其治闽初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贸易情况,是研究五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寺内还有重建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立的《钟毅王庙碑记》、《乞地》等古迹。

王敏王申智墓

在福建福州北郊占板乡莲花峰的豆顶山。王(862-925),光州固始(今河南)人。唐朝末年,其弟王超起兵进犯福建,封为闽王。他统治福建三十九年,促进了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墓原在凤池山,晚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迁葬于此。莲花峰是县城主峰,旗鼓齐鸣,面对五虎,气势雄伟。陵园内原有的牌坊,以及莲花、永兴两所房子(庙),在福建去世时都已废除。明朝宣德四年(1429),又被屯兵劫掠。如今,只有三层坟墓,翁仲和石兽。舞台上有两个平行的长方形砖墩,重建于1981。发现墩下有墓,左室有王敏墓志铭,右室有石人夫人墓志铭,均为翁成赞所撰。桥墩周围有一堵坟墙,顶部用土封住。唐民忠王一墓碑是明万历三十年(1602)重修时竖立的。

炯龙桥

也被称为飞盖桥和沈工桥。福建省福州市郊区民安镇兴港。建于五代,有四墩五门,由花岗岩制成,长66米,宽4.8米。桥墩呈船形,两端尖头,桥墩之间铺有五块石梁板。桥上有石栏杆,有36根柱子,有狮子,海洋动物,荷花等。雕刻在圆柱的顶端,这在古拙是生动的。南宋春游重建后,改名为飞盖桥:清康熙十六年(1677),镇官沈重修,改名为桥。现存的大部分建筑都是唐宋时期的遗迹。“闽中桥梁天下第一”,但五门以上的唐桥仍不多见,是研究福建古代造桥技术的重要实物例证。桥的两端各有一座庙亭,是清代重建的。西北端是宣帝亭,旁边是宋关文寺学士郑行知题写的“飞盖桥”、“沈工桥”石碑,东南端是圣王庙,供奉齐天大圣,重檐九脊。背靠盘石山,可一步一步登上山顶,欣赏星冈九曲、七星生日的景色。

桂宅

福建福州莲花亭边上。清道光八年(1828),林除了父亲留在家中的后顾之忧,还主张恢复西湖。清湖工程完成后,在莲花亭北黄花亭旧址修建了宋代李纲祠堂(现已废弃),并在祠旁建了三椽,种了两株桂,因李纲晚年居住而得名,又称桂宅。咸丰元年(1851),也就是林死后的第二年,即12年6月,国家的人按照林的遗嘱,在这里供奉了他的像。民国时期在翟旁边建了一个房间,叫“林文忠公共阅览室”,还新建了一个禁烟亭。

烟台山

福建福州闽江南岸,梅坞、麦源顶中段的藤峰。因元末至清初有一烟墩,以作报警之用,故名。1962建成公园。公园里有长廊、茶室、阅览室和游泳池。点缀着木棉、闽楠、美洲松等珍贵树种。因为有一条河,地势比较高,视野开阔,可以将荣成尽收眼底。北望三山两塔;俯瞰闽江繁忙的航运;还有两座桥,万寿和闽江,就像长虹一样。夏日傍晚,河风习习,俯瞰万家灯火,如繁星点点,是避暑胜地。山麓梅坞,古有万株梅树,名曰“琼花屿”。明代的徐铉曾经留下一句名言,“十里花为市,千里玉树为林”。清初毁于战火,现在满是店铺。

崇福寺

它在福建福州北陵下,距市区约8公里。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原名崇福园,后废弃。明末清初重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初具规模,后逐渐发展,梵宫众多,庙宇宏伟,成为清末福州五大寺庙之一。寺庙在象峰脚下,群山环抱,松柏参天,寺庙周围有一条清澈的小溪,环境十分幽静。现存的寺庙大多是光绪年间重建的。

崇庙护圣筑狱塔

俗称“乌塔”,误称为“净光塔”。在福建省福州市乌石山东麓,五代三年(公元941年)福建王为自己、家人、官员祈福,在唐代塔旧址上修建。原计划是建九层,但没有完成。颜夕被杀,福建也死了。现存塔为八角形,七檐,高35米。它是由花岗岩制成的。转角设倚柱,每层收檐。一楼有一个门,其他楼层有两个门,没有门的地方就设佛龛。塔的中央有一条弯曲的通道,供攀爬。造型雄伟凝重,与玉山东西光塔相对,被誉为“荣成双塔”。灯房塔身倾斜,1957重建。塔上的浮雕佛像和铭文是研究五代福建历史和艺术的珍贵资料。塔的旁边,是前任塔留下的“镇远无鳞建净光塔”的碑。

清真寺

福建福州安泰桥下。据寺碑记载,建于唐代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不具历史意义。据这个地方说,这里原是五代福建王王继鹏的太平宫,但在金代末年天府元年(936年)改为曼居因(佛寺),到元代才改建为清真寺。《杜敏纪》云:国朝初建,名曰“真教寺”,百姓称之为“拜”,色目人在此祈祷念经。明嘉靖二十年(1541),毁于火。2008年冬天重建,第八年完工。重建的寺庙属于东方建筑形式;大殿单檐五脊,深宽五间,形成正方形,为礼拜堂。前面是中华表,左右是茶厅,房间走廊,厨房房子等等。现有大厅于1955改建,改为工字形。寺内有《永乐甲骨文》、《嘉靖重修清真寺》等石碑。它是福州唯一的伊斯兰教寺庙。

安装滚筒

不叫“石鼓”。在福建福州东郊,闽江北岸。绵延数十里,有蒙、白云、崮子等山峰,最高点海拔969米。山顶有鼓一样的巨石,故名。山中的涌泉寺是福建著名的寺庙。寺东的凌源洞、汀水寨、白羊峡一带,山石嶙峋,峭壁密布,素有“石鼓城”之称。寺西松柏,曲径通幽,鼓山十八景,白云洞诸胜境。山上的山峰俗称“绝对峰”,可以看到日出。庙的西南面是一条爬石路,长3公里,有2500多级的石壁。沿途有观瀑、半山、更衣等五个亭子。1954又开了一条盘山公路,从市中心到庙前有车。松涛楼建于1979接待游客。

鼓山十八景

俗称十八洞。鼓山涌泉寺西,狮子峰下。山石幽谷,山路蜿蜒,苍松掩映,福州市区和郊区尽收眼底。纣王亭建于宋代,但现已废弃。附近有一个山洞,宽16米,深7米。洞内有清泉,洞前插有石墙,称为“达摩洞”。洞穴周围有石灶和仙猿岩。清咸丰四年(1854)开放八仙洞、虎降洞,铺设石碱、石径,将游览线路延长了2公里多。约有30个洞穴和景色分别题写了标题,而达摩洞入口处的石壁上则全面题写了达摩面壁、仙猿守峡、玉笋成林、生日快乐等18句诗句,故名“十八景”。近年来,通道进行了整修,修建了亭台楼阁。

孤山摩崖石刻

在孤山上。山上怪石嶙峋,峡谷纵横,岩壁上刻有约400处摩崖石刻,多分布在古登山道、逢蒙、白云洞、十八景、凌源洞等地,尤以凌源洞为甚。谢明的《古稿》说:“铭刻于空间的名山之多,莫过于是山者;进入凌源洞,墙壁很多,几乎没有缝隙。”凌源洞有200多处摩崖石刻,是书法的宝库。著名的石雕有宋代的蔡襄、李刚、赵如玉、朱,以及当代的郭沫若。

千佛塔

在鼓山涌泉寺。数一对。烧制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原为福州南台岛龙瑞寺,1972迁至此处,在天王堂前分开,东有“庄严劫千佛塔”,西有“不朽劫千佛塔”。这座塔是由陶器、釉料和铜制成的。为木质八角亭,共九层,高6.83米,座径1.2米,宽度自下而上递减。它是由分层烧制,然后拼接而成。塔壁上共粘贴1078尊塑料佛像,檐下挂钟前,塔顶压葫芦,塔座上塑狮子、泥塑及各种花卉图案。碑文广为人知,记载了焚烧时间以及捐赠者和工匠的姓名。由陶器制成的大型宝塔在中国很少见,是研究宋代建筑艺术的宝贵材料。

白云洞

孤山西北角,距涌泉寺约7公里。洞穴在陡峭的悬崖之间,宽约16米,深5米。被封锁进佛教寺庙和寺院。天上有石头,没有瓦。洞外,雨在下,窗棂未湿透;白云绕,雾满洞。从洞口往下看,危岩如削壁,长流如深渊。古人云:“白云之奇,不在洞,而在径。”也就是从山上爬下来时沿着岩石的危险路径。要爬上这个山洞,需要穿过三块危岩,还要爬上一段两边都是深溪的龙脊路。沿途有化龙桥、音月潭、龙爷岩、天梯、观瀑台、吼雷、石佛岭等胜景。

涌泉寺

鼓山半山腰白云峰脚下。海拔455米,占地25亩。这个地方曾经是一个水池。五代开平二年(公元908年),福建王填池建寺,并请高僧颜住寺。宋真宗赐“涌泉寺”,明永乐五年(1407)改名为寺。嘉靖二十一年(1542)毁于火,天启七年(1627)重建。现存的主要建筑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白云殿、岳明楼、神箭殿、经堂和回龙阁,它们都是在清朝和近代重建的。规模宏伟,清末被列为福州五大佛教寺庙之一。该寺以藏经和藏文版本闻名中外。此山藏有明清时期著名高僧元显、道培等的书籍及其他著作7500余册,明清佛经10000余册,苦行僧书写的佛经67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