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黄庭坚诗歌之比较

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上沿袭苏轼,但在诗歌创作上又有明显的差异。除了生活经历的不同,更多的是他们创作理念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创作的不同。

苏轼天资聪颖,胸怀宽广,忠君爱国。他强调做有前途的事,反映时事,深受诗歌创作理论的影响。同时,他认为诗歌创作的源泉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直寻”,注重直接表达感情,即“秘”和“自然”,所以他写得有精神,有十足的圆通,有自然感。前人博采众长,自成一派,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内容广泛,兴趣深远。

黄庭坚的思想比较正统,讲究“道德文章”,注重诗文的伦理教育,时事并重。他称赞杜甫的诗不忘朝廷对君主的思考。但就对现实的干预程度而言,黄庭坚远比苏轼温和。受儒家贫乐道传统的影响,自身含蓄内蕴的审美趣味,以及新旧党争险恶的外部环境,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继承了“温柔敦厚”的风格。当这种内敛的风格成为诗歌创作的源泉时,黄庭坚也向内看,着眼于书,即“补假”,希望在经典中使自己的思想完善,其次是熟悉技法。与苏轼诗歌的自然不同,黄庭坚深知诗歌创作的艰辛。他注重诗歌句法的锤炼,结构布局,追求平淡。他提出了“点石成金”、“以胎为骨”的学习和创作方法,也开拓了一些新的句法和意境。

因此,它具有以下特点。

1.选材:苏轼注重反映现实和政治,但题材也很广泛。黄庭坚更注重阐述义理,以访古、咏物、赠诗为主题。

2.题材:苏轼呈现出梦幻虚幻的禅宗题材,苏轼儒释道合流,但主导思想仍是儒家,正是儒家救世为民的理想与现实的残酷落差,才在文学上产生了这样的禅宗题材。黄庭坚受林佶禅宗的影响,他温柔敦厚的诗歌教学贯穿着心灵修养的主题。

3.艺术风格:苏轼注重自由发挥,其诗往往不受题材束缚,偏于逃避,作品随性。他追求用笔有气,驰骋自如,挥洒自如,所以他的诗变幻莫测,结构复杂,不着痕迹,但却流畅,文章自然。黄庭坚基本上是沿着题目写诗,以主题为线索展开思路,强调内容的关联性,思路清晰,追求一种刻意经营的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