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历史哲学500字

读《历史哲学》的反思关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由于种种原因,我只看了中国的导言和正文。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他的历史哲学思想在《精神现象学》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萌芽,但在《历史哲学》中却形成了一个清晰的体系。柯林伍德认为历史哲学是一部深刻的原创性和革命性的著作,其中历史第一次在哲学思想的舞台上充分成熟。在历史的研究方法上,黑格尔提倡一种批判的态度。他认为历史哲学的功能是从具体的历史经验中探索理性行为。黑格尔在导言中把观察历史的方法分为三种:一是原始历史。这是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写的历史。在他看来,这种历史只是把历史学家所熟悉的行动、事件、情境,变成了一部概念性的作品,只给后人留下了生动的描述。第二,反思的历史。这种历史能够超越现时代的局限,从事这种整理工作,是一种历史的重建,是普遍的内在事物和事件之间的唯一联系,是作者的精神所在。当人们读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有一种“当下”的兴趣,给人们上一堂道德课,成为向世界哲学史的过渡。第三,哲学史。因为哲学观察历史的唯一思想是理性,所以历史哲学只是对历史思想的考察。哲学只关心世界历史这面镜子里思想的光辉。因此,世界历史是一个理性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一切个人的热情、个性、兴趣、才能,都不过是绝对精神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和手段。伟大的人也不例外。他们之所以伟大,只是因为他们体现了绝对精神的意志,成为了绝对精神的代理人。甚至国家也只是绝对精神的一种自我实现形式。自由在国家获得了客观性,这表现在法律上。总之,历史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在其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外化。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朝着其最终目标的不断实现。历史哲学的功能是在一种特殊的经验中追寻理性的轨迹。世界历史展示了精神自由意识的发展过程以及这种自由的实现。所谓批判的历史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历史的历史。在黑格尔看来,历史是精神在时间上的发展,理性主宰世界,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上帝是这种理性和这种善的具体形式,世界历史只是上帝计划的实施。理性是人们用来理解上帝神圣计划的手段。而且,历史是一个从自由到自由的发展过程。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步,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必然性。他强调,历史上的巨变不能视为偶然的机遇,而是必然的。发展的原则是一个内在的、不可避免的过程。黑格尔把历史看作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他不同意把人类历史上的更替比作不朽的鸟从余烬中再生的循环论的观点。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历史的基础。黑格尔哲学的所有领域都渗透着强烈的历史感。甚至可以说,黑格尔所有的哲学本质上都是历史哲学。在黑格尔看来,真正的历史是思想发展史,只有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才是真正的历史。这样,生动的历史被抽象和逻辑化,成为概念和范畴的辩证发展。尽管黑格尔并不否认经验历史存在的价值,但经验历史只是精神历史的验证。柯林伍德认为,历史哲学对于黑格尔来说不是历史的反映,而是一种更高的力量,也就是说,历史不仅仅被肯定为事实,而且通过理解那些事实为什么会那样发生而被理解。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家庭、社会、国家、民族都是绝对精神在一定阶段的外化。世界历史是民族历史,是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一部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历史力量的发展代表着自由意识的进步,历史的辩证过程在于国家的历史。每一个国家都表现出自己的一种民族精神和世界精神的集体意识,每一种民族精神都代表着世界精神发展中的某一个历史时期,而民族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则代表着历史中的辩证法。不仅国家和民族是绝对精神的体现,个人数字也是。他把个人分为再生产个人和世界历史个人,主张英雄史观。历史人物的作用是在历史的决定性时刻作为世界精神的代理人出现,这些人物将把国家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和完善的水平。这些人物的价值在于他们对自由概念发展的创造性反应。黑格尔认为历史动力来自于人的热情和人的意志。没有热情,世界上所有重要的事情和事业都不会成功,而所谓的热情,就是人的利己企图所产生的人类活动。黑格尔看到了恶的作用,当历史朝着理性的方向前进时,饥饿就成了历史的杠杆。理性是用热情作为工具来达到他的工具的目的。发展和运动的辩证思想贯穿黑格尔的历史观。黑格尔历史哲学中最宝贵的是他的辩证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说,黑格尔的伟大成就在于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述为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改造和发展之中,并试图解释这种运动和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正是依靠这种辩证思想,他克服了康德使用“理性”和“知性”所造成的矛盾。他运用的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他把事物看作一个有许多环节的整体,每个环节都与构成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特征的其他特征相互联系。虽然黑格尔把历史观从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使之辩证化,但黑格尔的历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是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组成部分。许多人批评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哲学。比如,科林伍德认为黑格尔僵化的历史发展模式无非是“为僵化而明智的保守政策提供了一个伪哲学的借口。”黑格尔根据自由意识的发展程度将世界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以东方世界为代表的“历史青年”,以希腊为代表的“青年”,以罗马为代表的“壮年”,以德国人为代表的“老年”。在青春期,“精神”迷失在“自然”中,只有一个人的自由,即个人被视为无足轻重,围绕一个中心——君主。在青年时期,精神已经进步到它的自由感,有些人是自由的。在壮年时期,精神自由是普遍的,个人“已经混在人们的抽象观念里了”。晚年,是精神上的老年,一种完美的力量和成熟,精神回归统一。它是一个“现实主义精神的帝国”,精神的自由提高到了纯粹的普遍性,提高了对精神本质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感觉。每个人都是绝对自由的。在这种不断的发展中,整个世界展现了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从自由到自由,再到绝对自由。以上是《历史哲学导论》的总结,理论性很强,我很难理解。我是看了两本西方史学理论的书才得出这个认识的。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阐述了中国的精神文化发展,如儒家经典、礼乐、法律惩罚、道德观念、文化传承、帝王至上、科学发展等。在这些论述中,黑格尔有很多精辟的见解,符合事实,也能承认中国历史悠久。但很多只是基于一些故事和他的假设。我一直认为,一个没有经历过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一定是不伦不类的。事实上,读了《历史哲学部分》之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在这本书里,黑格尔对中国的理解真的不深刻,甚至有些理解简直

错了(或者可以这么看——在这样一部以精神发展史为内容的作品中,我们能不把史实当回事吗?)。真不知道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出“黄河长江上有几亿人在竹筏上生活”的认识。当然,也可能是译者的翻译失误,毕竟我读的不是原著;但也可能是黑格尔自己的夸张,证明了“中国总部人口过多”,但在历史著作中,这样的夸张显然是不恰当的。在科举制度的叙事中,他所引用的,其实被视为中国一个才子佳人玉娇梨的三流小说。《玉娇梨》我也简略看过,但感觉它的题材、内容、风格都不突出。这本书之所以在当时的欧洲有影响,是因为有法文译本。那时候能展现中国博大文化的高级作品,没有传到欧洲,完全被忽略了。在宗教问题上,黑格尔也有很大的误解,因为他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他甚至提出“天子是一国之君,是宗教的领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皇帝对中国人来说是某种精神的象征和偶像,但我不认为皇帝是政教合一的首脑。在语言和文字方面,黑格尔的思想尤其可以称之为错误。在对中国的语言文字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他简单地将其与西方的语言文字进行比较,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不合理。在其他科学方面,虽然正确地指出了中国的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没有长远的发展和局限性。但他在这里还是犯了很多错误,比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的“发明权”。更有甚者,当他提到天文学时,我更加惊讶。他不知道中国夏朝就有历法了吗?他不知道太初历吗?他不知道《授时历》吗?这部伟大的历法和现在的公历一样精确,但是它要早300年问世。如果他知道,为什么不理会这个日历?如果他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草率的认为中国没有伟大的天文学家?郭守敬不能称之为伟大的天文学家吗?这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吗?这样的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在这篇文章的最后,黑格尔终于得出结论:中国人民族性的显著特征,就是一切属于“精神”的东西——在实践和理论上,伦理、情感、内在的“宗教”、“科学”、真正的“艺术”,都离他们很远。是因为这样的内容才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是为了这样的结论而使用?他只是想证明中国古代的愚昧落后吗?于是我又去翻目录,看到黑格尔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的民族——日耳曼精神,给予了极大的评价和赞美,这就是现代世界的精神?日耳曼民族注定是基督教原则的承担者?或许,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不能掺杂太多个人感情,但面对这本书,尤其是中国,我又忍不住加入个人感情。在精神还没到老年,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我是不会看这本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