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史是什么?

三史指东汉刘真写的《史记》、《汉书》、《东观汉纪》。

1,历史记录

《二十四史》之一,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公基》、《太史公纪》,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传记性史书。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书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初年四年三千多年的历史。

2.汉书

又称《先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二十四史”之一。由汉代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历时20余年。在其建造初期基本完成,后唐颜师古对其进行了诠释。其中,《汉书八表》是班固的妹妹班昭写的,《汉书年谱》是班固的弟子马旭写的。

《汉书》一书主要记述了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黄帝四年(公元23年)230年的历史。《汉书》共12章8表10记70传,共计100篇。后人将其分为120卷,共80万字。

3.东莞韩吉的历史

它是一部纪传体史书,记录了从东汉光武帝到汉灵帝的一段历史。因官方在东莞设立博物馆修改历史而得名。经过几代人的编纂,终于成书。《东观汉记》的作者有班固、陈宗、殷敏、孟頫、刘震、李友、刘尧等。

《东汉史》作为东汉最早的史料,具有其他资料无法比拟的优势,也是其他东汉历史著作最重要的抄本。《汉纪东观》的逐渐失传,是东汉史研究的一大损失。因此,《四库全书》馆员姚和先生编撰和修复《东观汉记》意义重大。

三史演变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是记载三国、晋、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十个朝代的史书的统称。后来出现了《十三朝史》。《十三朝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加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明史》出版,加上以前的历史,总名《二十二史》。

后加《旧唐书》为《二十三史》。《旧五代史》编自《永乐大典》,亦收录其中。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由乾隆皇帝决定,合称《二十四史》。并出版了《武英典本》。

中国古代把《二十四史》称为“正史”。“正史”之名见于《隋书·经籍志》:“天下有著述,皆有意为正史。”乾隆皇帝签署《二十四史》后,“正史”的称谓为二十四史所专有,获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民国十年(1921),徐世昌总统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