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是南朝正统还是北朝正统?
在当代学者的研究中,有“南朝说”和“北朝主流说”两种观点。支持前者的代表是唐先生。唐先生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论点。他认为,唐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在中期瓦解,后被两税法和募兵制取代,与南朝相似。科举考试在文学方面也是南朝的继承,更不用说隋唐对南朝的继承了。强调北朝重要性的代表人物是钱穆先生和田雨晴先生。田先生认为,南北朝历史运动的主体应该在北方,而不是在南方。阎步克先生还指出,北朝的官僚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优于南朝,这为未来的历史演变提供了出路。这是现当代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回到问题本身,如果仅从文化或民族的角度考虑,把南朝看作新月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南朝的的士人当时大多持这种观点;但如果把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条件纳入我们对一个朝代是否正统的考量,北朝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要辩证看待。
回答这个问题比较简单。肯定是南朝,不是北朝。
不过,答案还没完,还要说原因。这个道理并不是说“北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南朝是汉族建立的王朝”那么简单。
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发展中存在过什么样的正统。
(夏朝)
秦汉以前,正统在中原。中原,顾名思义,是中部比较平坦的地方,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三皇五帝时期,炎帝生活在中原。后来夏居中原,继之以商周。即便如此,这种正统也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例如,颜地是正统,但黄帝打败颜地后,黄帝部落成为正统。之后夏商周的情况也差不多。夏朝正统,商朝被夏朝鄙视为做生意的人。但是后来商朝取代了夏朝,它又变得正统了。在商朝眼中,周人是西戎,当然不是正统,但周朝取代商朝入主中原后,又是正统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正统不是他是什么国籍,而是他生活在哪里。只要生活在中原,就是正统。
但是秦汉以后这种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秦汉以后,中国本土人在以前华夏族的基础上形成了汉族。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周边的少数民族也在形成自己的族群。尤其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北方少数民族流动性大,民族不断分化融合。但也有一些民族,如匈奴、突厥、羌、契丹、女真、蒙古等。
(秦汉少数民族和汉族)
从秦汉到宋末,北方少数民族和南方汉族始终处于对峙状态。但是这些少数民族从来没有像夏商周时期和三皇五帝以前那样,完全取代过生活在中原的民族。所以这个时候正统就变了。在中原不再叫正统,在汉民族政权所在地叫正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南北朝时生活在南方的几个政权被称为正统。到了南宋,为什么还叫正统,即使是偏正统?
元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第一次完全取代汉族政权。当时孟渊把国内的人分为四等,蒙古人为一等,最南端的汉人为四等。这样,元朝的正统就是北方和蒙古人。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完全取代汉族政权的少数民族政权。然而,满族人的做法与蒙古人不同。虽然他们也强调满族人的优越性,但并没有把中国人分成三六九等,所以很快满族人和汉族人就融合了。当时在满族人眼里,整个中国都是正统的,他们自称中国。但海外一些国家,东南亚国家,西方国家,都不是正统。
(清朝及其周边)
说了这么多,其实要明白,所谓的正统,本来就是自欺欺人的观点。当一个国家的人一直认为他是正统,不屑于其他国家的时候,这个所谓的正统国家和政权就差不多该被推翻了。
南北朝是中国一个历史时期的总称,始于宋武帝建立宋朝的420年,止于隋朝灭亡陈朝的589年,共180年。南朝包括刘崧、小琪、南梁和陈楠,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南北朝是魏晋十六国混乱时期的延续。那么,哪个才是正统呢?这要从魏晋十六国时期说起。
自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被魏元帝曹桓退位建立金朝,263年灭蜀,280年灭吴,历时百年,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金朝诞生了。金朝继承了三国时期,是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延续。因此,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中央王朝,金朝是公认的正统。
然而,在晋朝皇帝司马燕死后,白痴皇帝惠帝司马忠继承了王位,晋朝陷入了混乱。以王召司马伦、王琦司马懿、成都王司马英、王东海司马岳等八王为代表的宗室,与他们的外戚杨军、嫉妒心强的贾南风为了夺取政权,开始互相攻击,兵戎相见,天下在短时间内陷入混乱。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对刚建国不久的金朝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在八王之乱中,许多参战的国王相继战败,许多人被杀,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藏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爆发。这一时期,五胡(匈奴、桀桀、边地、羌、鲜卑)开始趁乱向中原地区移动渗透。建兴四年(316),匈奴建立的汉国攻占长安,晋帝被杀,西晋灭亡。中国北方进入了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最混乱的时期。
317年,西晋灭亡后的第二年,琅琊王司马睿在江东王导、王敦、古戎等士绅的支持下,在建康重建了金朝,史称“东晋”。东晋是统一的中央王朝金朝在南方的延续。当时北方正处于“五乱”时期,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多达十几个。这些政权为了扩大各自的权力而互相攻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东晋作为南方一隅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得到了肯定。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东晋武帝强征晋王司马为帝,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从北魏武帝建立宋朝开始,中国正式进入南北朝。此时北方直到439年北魏太武帝时期才统一。这是中国北方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鲜卑人)组成的统一政权。永熙三年(534)一度强盛的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550)和西魏(557)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在南方,自宋武帝建立宋朝以来,一百多年间政权更迭频繁,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在此依次统治。在历史上,这段南北对峙的时期统称为“南北朝”。
现在核心问题出来了。在隋朝还没有统一天下的这段时间,南朝和北朝哪个才是正统?愚蠢的是,南朝是正统的。我们可以说,南朝的朝代更替是连贯的。东晋继承了西晋,是正统晋朝在南方的延续。刘裕建立的宋朝虽然是改朝换代,但是继承了东晋的衣钵,是正统王朝的延续。北魏的前身与北朝不同,属于十六国之辈,十六国北部没有一个集中统一的正统王朝。一直处于分裂的混乱状态。北魏虽然是在拓跋焘皇帝的领导下统一的,但它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并不被全世界公认为“正统王朝”。至于后来的隋朝,它的开国君主隋文帝是汉族贵族家庭,他最终统一了中国。隋朝自然可以称为正统。
如果问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谁才是正统,那么东晋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正统,虽然北方后赵和前秦也有过短暂的统一,也都崇尚孔孟,自称中国正朔。但从一场淝水之战可以看出,天下人都在东晋而不是前秦。苻坚丞相王蒙去世前,反复叮嘱苻坚做什么都行,就是不要南下,因为东晋在中国还是正统。但是傅剑不听。在前秦军南下之前,苻坚的弟弟也多次进谏。他说东晋是中国正统,不是五湖四海所能征服的,但是苻坚还是我行我素。最终,前秦的97万大军被东晋北府兵的8000将士打败。苻坚对中国历史的最后贡献,留给我们的是两个成语,那就是紧张,神经质。
但当历史的车轮进入南北朝时,就要具体分析哪一方是正统了。要区分谁是正统,首先要说明什么是正统。很多人只是觉得汉朝正统,所以宋祁梁晨才是汉朝,所以他们正统,虽然越来越弱。我想说的是,这个观点大错特错。其实不管谁当皇帝,胡人也好,汉人也好,只要他提倡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文明,他就是正统。我们来看看北魏的鲜卑人皇帝和宋齐的梁晨都做了些什么。
首先是鲜卑人,鲜卑部落原本是蒙古高原上崛起的游牧部落。十六国时期,鲜卑人利用中原之战建立了许多政权,包括慕容复一直渴望恢复的燕国。后来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北方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乱,使北方人民终于过上了太平日子。
北魏皇帝崇尚汉文明,羡慕中国文化。从北魏的很多皇帝,拓跋焘皇帝,一直致力于改革,尤其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全面汉化。拓跋宏规定,所有鲜卑人自迁都洛阳起,不得穿鲜卑服饰。他们只好换上汉族服饰,说汉语,换上汉族度量衡,换上汉族姓氏,把鲜卑皇室的姓氏改成袁。从此拓跋宏自称袁弘,并下令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鲜卑人逐渐像河流一样融入汉族的海洋。
随着北魏汉化程度的加深,洛阳也一改十六国时期的胡都面貌,重新成为华夏文明的中心。后来南梁大臣出使北魏时,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本以为洛阳失陷后,北方便成了荣帝的天下,没想到这次来到洛阳才知道,所有穿着衣服的中国人都在洛阳,远非我们江南可比。这是从一百五十三卷的紫同治剑。可见拓跋北魏确实融入了华夏文明,鲜卑人放弃了服饰和语言,完全接受了华夏文化,融入了汉民族。还能说他们是胡氏王朝吗?再来看看宋琦梁晨。
自东晋灭亡后,南方局势急转直下,皇室内部充斥着仇杀和阴谋。其中,刘宋八帝中有五位死在亲人的屠刀下,南齐七帝,四人死亡。南梁四帝,除了最弱的陈,都没有好下场。陈被俘后,一直活到了年间。当时的趋势是北方越来越强,南方越来越弱。北方和南方都认为他们是中国。北朝称南朝为孤岛,南朝称北朝为芦伟。最后北方统一了南方,天下统一了,属于隋朝,所以我觉得南北朝都是中国正统。
不仅如此,从南北朝的称谓也可以看出,北朝的正统地位是连史家都承认的,否则北方也不会被称为北朝。“朝”这个词在史书上是不能随便用的,所以北魏以前那些政权只能叫十六国。北魏才把北方胡人政权和南方四朝合称为南北朝,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说明史学界对北朝的认可。
个人猜测,从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北魏道武帝称帝之前,南朝基本被视为正统,北魏到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南北走向正统。
1,在梁武帝称帝之前
从芜湖十六国到北魏的北朝统一之前,常见的称谓是“天王”,而不是“皇帝”。其实就是为南朝当正统,用比皇帝还低的“王”头衔。
刘渊篡了金,却自称是韩王,而不是自称皇帝。金准篡汉后,自称东晋王,不敢用皇帝的称号。所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安抚北方没有南迁的贵族家庭。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王蒙一直劝苻坚不要进攻东晋。
南朝虽然篡位,但继承了金朝的文化、礼仪和制度,所以南朝比北朝更正统。
孝文帝汉化改革
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北朝开始主动汉化,吸收汉文化,继承中华文化礼仪,各种制度等。,北朝的文物开始赶上南朝。
在汉化的过程中,北朝逐渐继承和发展了汉文化和汉魏制度。可以说,北朝开始学习非正统,逐渐走向正统。
后来隋唐的建立源于北朝,所以北朝被尊为正统,但南朝是绕不过去的。南北两朝并存,是因为我们无法选择一个作为正统,只好把它们都当成正统。
南北朝正统的问题,不仅仅是南北朝为自己的血脉而战,就连隋唐皇帝也死了无数个脑细胞。原因可以用欧阳修在《道统》中说的一句话来概括:“东晋承西晋无止境,隋朝承魏无始。”
你什么意思?这里有一个前提:统一的西晋有正统地位,但西晋之后的东晋只占据了江南的一半,天下被瓜分。如果说东晋获得了正统地位,那么沿着“东晋-宋朝-齐朝-梁朝-陈朝”的轨迹,陈朝最终被隋朝所灭,隋朝皇帝从北周退位。正统在陈朝,不就是说隋朝没有正统吗?
但是,如果说北周是正统,那么北周的正统就被推到了北魏。北魏以前五湖十六国,正统妥妥东晋,所以没有起点。换句话说,南朝和隋朝的正统并没有开始;北朝的正统,西晋的正统没有尽头。我们做什么呢最终,王通创造了一个理论:“中国无主,则正统在于晋宋;如果中国有一个主,那么正统就属于魏和周。“也就是说,中原是乱世,正统是南朝;中原统一,正统在中原。这样北魏就自动获得了正统地位,再也不用担心西晋的传承问题了。亲爱的,文人真的很厉害。
古代一直以北朝为正统。
至少在南宋之前,一般都是把北朝当做新月,把南朝当做太平之角的非正统王朝。
为什么北朝成为正统?
这是因为唐朝崛起于北方。所以唐朝官方在编撰前代历史的时候,虽然表面上承认北魏、北齐、北周、隋、宋、齐、梁、陈都是正统,但还是很尊重北方的。
比如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渊被登记为二王三皇后时,只给北周和隋朝的后代当两个皇后,不考虑南朝。这是承认北朝正统地位的标志。
后来唐玄宗进一步完善三礼之礼时,又将北统追溯到北魏,构成了北统的历史序列。
所以,古人以北朝为正统是毫无疑问的。
比如唐代史家在编撰正史的时候,也暗中抬高了北朝的地位。以《南史》为例。《南史》中凡是提到宋齐梁陈的皇帝,都会用同时期的北魏北周隋朝的称谓。
如果南朝真的正统,唐朝也不会这么做。实际上,南朝的地位不如北朝。
崇北抑南的局面一直到北宋都没有改变,在北朝还是正统。直到司马光修改了《子同治简》,这一传统才逐渐衰落。
总之,北朝是古代的正统。
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南北朝时人们当时的想法。一个是南北朝以后人们的想法。因为“正统”这个概念是一个传统的历史观概念,不具备现代性,所以不涉及我们现代人怎么想。至于有些朋友,则是典型的以现在论过去,因为他们固执地将“法家”、“正统”等现代政治概念套用到“正统”上。针对这一现象,韩坤推荐了一本《辉哥释史》
南北朝人怎么看谁是中国正统?
南北朝双方,无论是评价对方还是自己,在谁是中国正统的问题上,立场都发生了变化。
北魏太和变法之前,无论是东晋南朝还是北朝十六国,除了前期北魏与南朝之间互相骂(北魏称南朝为岛蛮,南朝称北魏为泽民)之外,普遍* * *承认南朝的中华正统。南朝之所以正统,不仅仅是政治上直接继承了汉魏的皇权,更重要的是继承了汉魏的礼制,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化的精髓。礼、役制、门庭乃至田制、官制,都是当时文人圈子里远为重要的正统基础。王蒙在前秦劝苻坚不要攻金,意思是推崇东晋的文化正统,而不是东晋的皇权。
直到冯太后和孝文帝主持北魏太和改制,北魏的蛮族形象才彻底扭转。换句话说,北魏主动汉化,使得北魏得到了北方乃至南方文人的认可。野蛮人进入中国,就把中国当成了中国。总之,冯太后自身北燕王室的家世背景,李冲招募凉州人为北魏所用,以及王肃投奔孝文帝并构建礼制,标志着北魏时期中国礼制从凉州、辽东到南朝的融合,使得南朝的使臣不得不承认北魏时期的文物和法规是完整的。总之,南朝虽然此时不愿慷慨承认,但也倾向于认同北魏中国正统的增加。
侯景之乱后,朝鲜和东西方对韩国进行了全方位的镇压。建康、江陵之战导致南朝“文治”的严重流失,而陈霸先等一帮武人的上位又进一步恶化了南朝文人的政治生态。如果陈楠再次声称自己是中国的正统,他会缺乏很多信心。
如何看待隋唐以来的南北朝?
由于统一中原的隋唐皇室及其军事贵族主要来自北朝,北朝在以文物、法规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软实力上逐渐超越南朝,隋唐统治者,尤其是首次进行大量官方历史修订的唐太宗,自然承认北朝中国文化的合法性。毕竟南朝是汉魏晋的直接继承者,北朝也是汉魏晋的学习者。所以唐朝在承认北朝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南朝,才能延续秦汉以来的中华文化正统,更何况隋唐的前身北魏,在社会制度上确实是以南朝为基础的。
唐朝以后的朝代都离不开唐朝,宋元明清也延续了唐朝的南北朝观。所以二十四史中南方史和北方史的不断并列,是自唐代以来的“固定搭配”,从未改变过。
得到黄河的是正统,其余的没有依据。母亲河是黄河,不是长江。中国源于黄河,不是源于汉族,而是源于正统。连母亲河都保不住,还有脸正统?历史上哪个南方政权不是败类,还正统?吴栋?陈?南塘?五岳?南宋?南明?民国刘邦南,朱元璋南方人,为什么不把政治中心放在南方?
答:南朝是正统。
中国古代改朝换代,讲究人心、运气、正确。
从历史发展到信史时代,有文字记载的改朝换代和君主改姓是从西周的商朝开始的。
西周统治阶级大力宣扬“天地四时变,汤武革命靠天靠人”。
据称殷商的民心完全丧失。说你取代了它,就是“顺天而行,顺人而行。”
也就是说,周朝一直是世界上的“新月”,周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天子——“天子”
依靠这种说法,周是西周到东周近800年间天下的“* * *主”。
秦灭六国,建立帝制。
此外,秦始皇还别出心裁地让一个好工人用蓝田山的美玉制作了一枚“国玺”。
但是秦朝的暴政让百姓苦不堪言,很快就出现了“秦失鹿,天下* * *追之”的混乱局面。
最终刘邦获得了楚汉争霸,掌管了秦始皇的玉玺。
也就是说,从此“国玺”也成为了“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表征。
西汉末年,权臣王莽企图篡夺新汉。一方面,他从王后王手中抢走了玉玺;另一方面,模仿古代神话中“退位”的传说,迫使听话的宝宝把王位让给自己。
虽然王莽很快被复兴汉朝的光武帝刘秀所灭,但这个国家的玉玺回到了刘秀,重新成为了汉朝的玉玺。而王莽“复古”所开创的“退位”套路,却成了未来有志之士篡位的必要模式。
当然,野心家在篡位之前,也会坚守国家的政令。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何进、袁绍等人三军杀了十名常侍,汉昭帝仓皇出逃,乱中丢了玉玺。
十几年后,十八路军阀讨伐董卓。
董卓忍不住了。他放火烧洛阳朝廷,仓皇而逃。
率先扑灭洛阳大火的孙坚的手下,意外地在洛阳南部的龚振井里打捞到了国家的玉玺。
孙坚是个有野心的人,但是还有比他更有野心的袁绍兄弟。
在袁绍兄弟的威逼利诱下,孙坚交出了玉玺。
但袁绍兄弟相继被曹操击败,玉玺又回到汉献帝手中,回归汉家。
后来曹丕按照当年王莽退位的剧本精心演出,从汉献帝手中接过玉玺,登上皇位。
不久,司马燕亦步亦趋,从曹魏的曹焕手中夺过玉玺,上演了一出退位大戏,登上了皇位。
然而,西晋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司马燕死了,八个国王起义,接着是五次混乱。匈奴部与前朝丛攻取洛阳、金盾,攻取金怀帝,夺取玉玺。
好在司马氏一脉尚存,南渡,在江东建立东晋。
所以,虽然玉玺在匈奴手里,但正朔还在江东。
后来东晋司马文德割让给南宋武帝,南宋刘准割让给南齐萧道成,南齐萧宝荣割让给南朝梁孝严,南梁小方志割让给南朝陈晨巴县。历史学家认为,正朔一直在江东流传。
然而,玉玺被前赵、后赵、冉闵和后来的鲜卑慕容燕继承。北魏分裂后,东魏的袁山割让给,西魏的袁括给宇文珏,北周的于给隋文帝。
隋文帝拿到玉玺,就宣称这是正朔朝的标志。由于是北朝传的,所以《正说》是北朝传下来的。“国旨”在自己手里,王朝就在这里。
于是,南北朝谁是正统的争论就在这里产生了。
本来南朝的宋、齐、梁、陈承汉、魏晋,血脉分明。不管玉玺是否通过,很明显是南朝这边的。
但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王朝,其合法性得到了后世史家的认可。
因此,有人认为隋文帝统一中原时,不应该以正朔的身份讨伐南朝陈国,而应该走后来李、唐、隋的道路,继承南朝陈国的正统。
当然,这是杨戬不屑的。
但无论如何,按照传统的历史观,南北朝时期,正统王朝在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