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哪些经典电影?越多越好。

1940年代,香港大观电影公司美国分公司出品的《华侨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本土色彩(三原色)立体电影。同年春,南洋电影公司董事邵存仁发起粤语电影革新运动。他认为要改善香港电影,首先要提高电影质量,主张先从剧本入手,才能出好电影。而且吸引了各方技术人员、网络一流演员以及古龙庚、冯浩峰等一批在写作、电影艺术方面有专业素养的年轻人。在这场革新运动下,南洋创作了《女儿笑》、《奇人梅子》、《王宓》、《你何时再来》等名作。后来,香港陷入了战争时期。“从1941到12,日本侵占香港,轰炸大观电影厂等电影设施。1946开始的时候,香港的电影工业是完全停顿的。”12事实上,从1945年底开始,联谊、华声、联盛等部分电影公司已经复员复业。但由于一些主要电影人,如关之琳、吴楚凡、白燕等仍在外地,而一些原有的香港电影制片厂,如南洋制片厂、大观制片厂等已遭破坏,成为一片废墟。再加上部分制作设备的缺失,香港电影业直到1946才正式复苏。

“香港重光之后,娱乐圈日益繁荣,尤其是电影院,观众更是人满为患。每次好片上映,早就爆满了。”13里还有一句话“1960年代的40年代末是粤语电影的高峰期。每年有200部粤语片,很多都是粤剧。”14但实际上,从1946开始,除了粤语片,国语片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是因为内战时期的上海动乱,国内著名电影人如、李、朱士林;演员有旋,严君和白光都南下了。此时和李在港成立永华影业公司(1947-1954),并在1948拍摄了轰动一时的《中国魂》和《清宫秘史》两部电影。1940s末,还有大中华、长城、国泰等其他华语电影制片厂,甚至拍出了不少名片,比如长城上映的《妖后》,一时成为一代名片。

步入50年代,被誉为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15战后的香港社会还没有完全恢复,难民的涌入引发了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时候为了迎合普罗大众,为大众提供廉价的娱乐,引进了很多粗糙的,不分青红皂白的粤语片。这些作品被称为“七日鲜”,因为这些电影可以在一周内拍摄完成。但这时候也有很多严肃的作品,比如中联的《家》(根据巴金小说改编)。中联成立于1952,创始人21人,均为粤语片精英,如吴楚凡、张活游、马师曾、吴回、白燕、黄曼梨等。他们创办中联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摒弃脱离实际、内容模糊的粤剧电影,制作兼具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社会意识电影。”16和in

《新鲜七天》电影的泛滥,让香港粤语电影低俗化。为了改善香港电影的粗鄙风气,吴楚凡、吴回、秦剑、高鲁泉、冼女红、李月清等一批有抱负的电影人发起了“粤语电影清理运动”(右图),以提高香港电影的质量和发展。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粤语片产量惊人,类型繁多,包括戏曲、武侠、喜剧、文艺、伦理等等。但是随着战后一代的逐渐成长,社会越来越繁荣,越来越西化,年轻一代的受教育程度也更高。传统的粤语片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口味,于是出现了以经纪人、白领、工厂女工为题材的都市喜剧,模仿西方间谍片的侦探动作片,完全西化的音乐片等。并且出现了一股青春偶像电影的热潮,如陈宝珠和萧芳芳。

同时,“其实从1961开始,清水湾的《邵氏》工作室就下了很大功夫,开辟了新的影院,引进了新的技术...国语片的制作是小书乱拍的粤语片望尘莫及的。”17年,没有什么比60年代的中国武侠片更受大众欢迎了。1967年,《邵氏》上映《龙门客栈》和《独臂刀》,在电影界引起轰动,中国电影在60年代开始流行。相反,由于市场的变化,中国电影的冲击和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的开业。

随着观众的认可,粤语片的产量开始下降。同时,当时的导演为了维持发展,拍了很多低成本的粤语情色片。20世纪70年代,导演李翰祥开始制作许多基于浪漫主题的情色电影,情色电影的兴起成为60年代末70年代初电影业的一个特征。

1971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将功夫片再次推向巅峰。此时的港片还是以国语片为主,直到1973才又出现了新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次年,许冠文的《鬼马双星》超过粤语片产量,直到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