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邻里发生纠纷时,清朝的宰相张颖是如何调解的?

事情发生在1699-1700之间,时任文华寺大学士、礼部尚书的张颖收到了一封家书。这封家书很长,是亲戚的求助信。详细记录了张家与邻居吴家的宅基地纠纷过程,请求作出裁决。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吴,安徽桐城县的两个大户人家,几百年来比邻而居。最近两家都在准备拆旧房建新房,围绕宅基地的边界产生了纠纷。两家互不相让,无法调解,于是找通城县办公室仲裁。通城县县长接到投诉后,亲自到现场查看,发现由于多年疏于管理,无法确定两家的宅基地界限。张家赫的吴家在当地是个有名的家族,朝廷里都有人。裁判官不敢评判。建议张家写信给张英,请向先生裁决。这个县长真滑头。他把球踢给了布林顿。

读完她家人的来信后,张颖想了一会儿,用钢笔给一本书写了回信。信的内容很简单。先是批评家族成员与邻居争地的愚蠢行为,然后附上一首诗表明态度。这首诗的全文是这样的:

千里修书只是为了墙,让他三尺有什么坏处?

万里长城今天还在,但是我没有看到秦始皇。

看完信,张家恍然大悟,主动把宅基地退了三尺。那边的吴家认为张家欺软怕硬,正准备和张家打持久战。突然,他们看到张家主动退了三尺,他们被感动了,也把自己的宅基地退了三尺。就这样,在张、吴的宅基地中间留下了一条六尺宽的通道,成了一条小巷,也就是今天安徽省桐城市西南角著名的六尺巷(六尺巷长109米,宽2米,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后人为了纪念张颖的德行,在柳池巷两端立了两块石碑,上面刻着“礼让”二字。也许当年处理邻里纠纷的方式至今仍不能被大多数当事人或律师所认同,但这种主动妥协的行为,却彻底解决了张与吴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使两家得以长期和睦相处。200多年后,纠纷的当事人都死了,但柳池巷作为纠纷的见证,却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继续向后人讲述着曾经发生在它身上的令人敬佩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