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本田11混动版思域、思域两厢、Style。

作者-Cafe Plus用户:笛范晓全电动化时代即将到来,思域也搭载了混动系统!

由于失误,我实际上在过去的一年里成为了燃油思域的车主。无意中发现11思域是前年夏天上市的。

早在这一代思域发布的时候,网上就充斥着关于推出混动车型的消息。但作为一款价格区间很高的A级车,思域对其顶配混动版的定价策略和配置分配,不禁让我充满了担忧。在11代燃油版上市一周年之际,搭载第四代i-MMD混动系统的11代思域混动版正式上市。随着车型的发布,本田再次对旗下混动产品的名称进行了梳理,原来的“运动混动锐界混动”现为“e:HEV强电智能混动”。

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2022年下半年会很乱,三天不出门。就等着吧,年底车型也发布了混动版(车型和思域发布的时间间隔挺固定的,燃油版是今年年底发布的),后面是两厢思域两厢。既然都上市了,那就一个一个来试试吧。

“车型差异”

首先说一下造型设计。我觉得11代车型的整体造型设计令人失望。轿车车型看起来很普通,但造型在设计上创造了一些差异化的亮点。虽然整体风格一致,但我觉得还是略胜一筹。本期希望两厢思域能在一定程度上挽救11代平庸的造型,但其实我觉得两厢版的车尾设计是失败的,既没有10代两厢的战斗风格,也没有相对平庸的前半车身。但你可以仔细观察两厢车型的前网设计,从三厢版的单杠到蜂窝状,这种变化很容易被察觉。当然,以上都是我个人的审美,有不同看法很正常。

除了造型,最明显的区别自然是车身长度随车尾减少。两厢车型与三厢相比,长度减少了12cm,但我觉得没有必要为了“车小,男/女更好开”的想法去买两厢版。第一,车没有飞度那么小,带来的是本质上的尺寸缩小。第二,如果驾驶水平无法覆盖4.67 * 1.80m尺寸的车,建议放弃驾驶。

因为两厢版是溜背造型,所以尾门改成了敞开式,后排折叠座椅成为了标配。很多人会推测两厢版会有更充足的行李空间,但是经过我的实际体验,相比三厢版减少深度后,垂直高度的增益实际上并不能给装载带来更多的财富(一是上面有溜背造型,实际可用垂直高度不足;二是左右宽度没有三厢版宽,影响实际体积。座椅折叠后,无法完全水平放置,与后备箱地板还有一个大台阶,无法变成完全平整的储物格。

除了储物空间,车内载人空间的布局也与三厢版有很大不同。先下结论:两厢思域相比三厢版,内部空间明显缩水,后排居然是顶!实际体验中,两厢思域第二排腿部空间的缩减尚可,目前仍处于富余状态,但头部空间的大幅缩减在我看来明显影响了使用。

以我现在的身高,坐在三厢版的第二排还是绷着的,而两厢版会直接推,头会稳稳地撞到天花板。我相信身高1.75cm以上的乘客应该会被这个问题困扰,这也是两厢版思域的一个明显缺陷。

“动力系统和驾驶性能”

六年前,选车的时候,人们还热衷于讨论谁的排量大,谁的挡位多两档。可以说,当时的本田混动车仿佛有了外星科技的加持,在性能、效率、体验上颠覆了同类车型。2023年,正在向电动化大步迈进的中国市场,已经走进了穿着各种品牌外衣,挂着不同颜色车牌的寻常百姓家。

在这个市场瞬息万变的时代,一批豪华品牌全面押注纯电动,但自信的定价换来的是市场的残酷洗礼,几十年构建的定价体系岌岌可危。传统混动劲旅丰田还在发动机噪音和刹车踏板感觉的泥潭中迷失,不禁让我对传统合资品牌车企中仅存的“混动高手”本田充满期待。

好在两厢和三厢的思域e:HEV和e:HEV版本的动力没有让我失望,既保持了传统优势,又相比之前的家族混动产品做了一些进化。

先说传统优势的保存:

1.几乎在所有行驶条件下,都能保持绝对的平顺性和跟部。在这方面,我们不得不再次感叹:调校良好的双电机串联/串并联混合动力系统,无论是配备所谓“快如闪电”的双离合,“丝滑”的CVT,还是备受追捧的8AT,在驾驶性能上,都比传统的直驱内燃机车型真正提升了汽车的驾驶体验。

2.动力总成的运行品质和NVH依然是同类动力总成的一流水平。简单来说就是发动机运转平稳(甚至堪比很多多缸大排量发动机的性能),行驶过程中的震动很小,几乎感觉不到。即使发动机嚎叫着全速加速,也不会有可察觉的震动从方向盘、踏板等位置传递给驾驶员。作为燃油版的用户,我对这一点深有感悟。1.5T思域在1700-1800rpm的发动机转速范围内会有一些来自方向盘的动力总成振动,而混动版在这方面完全没问题,整个动力总成非常稳定。

3.类似于之前的雅阁和英仕派混动版,无论是思域还是e:HEV车型都有近乎完美的刹车脚感,不用多说什么。

先来说说思域和e:HEV版本相对于之前搭载第三代i-MMD系统的车型的演变:

1.之前每次提到本田混动,地板油状态下的全加速响应时间都会成为被反复“鞭打”的一个点,不说响应有多慢,就是比那种几乎是随着发动机运转的无缝快感弱了一点。在e:HEV版思域和Style中,地板油下的加速响应(发动机停止状态)有了明显的优化。

2.相信得益于省电逻辑和功率释放方案的优化,除了响应之外,这款第四代i-MMD在思域和e:HEV车型上的动力明显更强。或许是得益于六大240TURBO的强劲荣耀,e:HEV版的思域和style都表现出了强劲的动力,无论起步还是中途加速都后劲十足(长时间持续加速肯定会没电)。全速加速时,发动机还标有“模拟换挡”式的转速升降,模拟声音可以随着油门踏板轰鸣。在我看来,即使本田这次拿了“SPORT HYBRID锐界混动”的头衔,也明显让混动更运动了。

“转向感”

说起来,虽然思域风格看起来一样,但几个版本都标上了不同的手感。

1.思域240TURBO燃油版:相对来说,最轻的一款随着速度有明显的增益。随着车速和转向角度的增加,全局匹配的阻尼恰到好处,属于这几款车中我最喜欢的手感。

2.思域e:HEV混动三厢版:相比我自己的燃油版,扶正扭矩明显加重,尤其是低速时。但同时也具有非常好的动态转矩增益和阻尼匹配。很多人可能觉得这种状态“很感动”,但我觉得没必要这么沉重。

3.思域两厢e:HEV混动两厢版:比三厢轻,接近燃油版的性能,很不错。

4.风格e:HEV混动三厢版:这是最离谱的。虽然基本的扶正扭矩没有思域e:HEV三厢版重,带速行驶的阻尼增益也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驾驶者在快速行驶时的信心,但好在扭矩增益和带角阻尼都比较及时,没有那些细腻,略显遗憾但还不错。

“控制和底盘感觉”

之前有说本田让现在的混动更运动,其实是渗透了产品性能的很多方面。除了刚才思域e:HEV的转向感比较重之外,这三款混动车型的车身跟随性都比240TURBO燃油版要好,思域两厢e:HEV两厢版更近一步,在这几款车型中动力响应最敏锐。动力释放及时,转向手感轻盈,可以说穿梭车流得心应手。

与此相关的,还有更好的身体姿态抑制。无论加速还是减速,快速并线甚至掉头,整车侧倾小,没有多余的侧摆。那种“触地的感觉”让240TURBO燃油版几款混动车型的日常操控体验从“灵动”升级到了“犀利”。这样我就觉得自己拥有了不逊于很多所谓“性能钢炮”的动感驾驶体验。再加上快速的反应和强大高效的动力总成,每天开着这些混动车,比开着第八代数字高尔夫GTI的“传统钢枪”更犀利,更得心应手。

说到操控的进步,很多人肯定会说“难”,甚至有人准备说“撞”,但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小部分。的确,相比三厢思域的240TURBO燃油版(尤其我的是低配版16寸轮毂,厚胎),几款混动稍微硬朗一点,“熨平路面解封”的感觉相对弱一些,但在我眼里,这几款还是很优秀的底盘。

具体来说,首先他们都有同样优秀的余震抑制能力,大小震动几乎可以一气呵成。甚至连高耸的减速带都完全不需要。有点硬,但是一点都不颠簸,很高档。其次是上面说的动态特性,在拥有高档感的同时都有出色的姿态抑制能力,不抖不闪,动态“贴地感”很强,还是值得称赞的。

此外,您还可以对整车的NVH进行总结。上面提到的动力总成NVH,为整车的隔音、静音带来了不少加持。至少是A级车中比较领先的静音性能。虽然你们都说本田吵,但是现在的混动版思域和有型真的不吵了。

“静感”

不知道是我的轮圈小还是混动版本身定的高。几款混动车型的坐姿明显高于低燃油版。从下图的后视镜位置,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两车的高度差。

除了中央通道的实体换挡杆换成了本田家族使用的按键换挡控制区,两厢版的后排头部空间和装载能力明显退化,其他方面和燃油版思域文章中提到的性能没有区别,这里就不介绍了。

“配置分析和市场前景”

首先,我要表扬一下本田,在这个越来越吃紧的A级车市场上,继续推出大量新车型。不仅带来了两家合资企业的三厢车型和两厢版本,还全面铺开了混动产品线。能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时代保持每一代产品的不断进步,我们不得不感叹梦想的力量,也不禁为逐渐落后的竞争对手担忧。

从产品定位和长期保值的角度来看,相对较低的配置水平肯定对未来的残值更友好,但这也要看具体的配置需求,总有因人而异的个性化需求。

那么我们按上市顺序来看几款:假设优惠幅度相同,240TURBO版比思域更值得买,外形更好。除此之外,入门级科技版比同价位的思域低功率动力版起步配置高,配置更多,是本系列的首发推荐。如果有内饰真皮和电动座椅的需求,售价仅万元的豪华版自然是不二之选。

如果考虑混动车型,那么我的建议应该从低配开始。思域e:HEV先锋版指导价比低配动力版240TURBO高出65,438+0.7万元。配置主要是缺少全套本田感应驾驶辅助和全液晶仪表,但可以选择特别漂亮的白月亮(而且没有镀金运动套件和杀马特形状的轮毂);e:HEV的低起步价比思域e:HEV贵4000元,但换来的是这套特别好用的L2驾驶辅助系统,此外两车的转向手感也略有不同。我觉得这个选择因人而异。

如果你把目光转向两厢版,你会清楚地发现,这些合资车企的配置选择逻辑有时候是不可思议的:指导价179900元。

本文来自易车号卡佳车评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请以任何形式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车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