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沁园春雪出版的重大意义。

喜欢毛主席诗词的人都知道上面这首诗。他就是毛主席1936年写的,重庆1945年出版的《沁园春·雪》。这个词从修辞上来说并不标准,但从意境上来说却气势磅礴,直截了当。朗朗上口的时候,让人觉得作者野心勃勃。

然而,这部作品在公开发表时招致了很多批评。其要点在于诗人评论“秦煌汉武,略失文采;唐宗宋祖,略少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知弯弓射大鹰。当时这首诗发表于1945抗日战争刚结束,国共对峙时期,地点是国民党战时首都重庆,在当时当地影响很大。因此,一些国民党文人指责毛泽东在作品中把自己比作皇帝,这是封建专制帝王思想的反映。国民党当局在竭力攻击毛作品的同时,还指示党内每一个公务员写一首《沁园春》诗,企图压倒。可惜他们最后拿出来的都是一些美化了的词,都比不上这个词。柳亚子先生听说这件事,讽刺说:花了朝廷所有大人那么大的力气,却全都出不出一首像样的诗。

那么如何理解这部作品中的这些文字呢?这是毛泽东封建专制帝王思想的体现吗?钱文先生的著作中有这样的记载。让我们来看看:

最近看毛泽东的早期作品,在1913年冬天录制的《讲堂录》里看到了以下几段,挺耐人寻味的——

王船山:有英雄无圣贤,无英雄无圣贤。

圣贤,有诸德者;英雄,那些对不起道德,有大成就,有名气的人。取(破伦)翁,英雄,非贤者。

有做事的人。有传教士。前如诸葛武侯和范,后如孔子、孟子、朱、鲁、王阳明等。

宋汉、范也叫,青增、左也叫。但也有在韩、左工作的,也有工作过、传教过的。

皇帝就是皇帝,圣贤就是几百代的皇帝。

据专家考证,以上论述是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学院学习、聆听杨昌济先生修身养性的课堂上所写,但自有其发挥(锐:毛泽东早期学习生活,一个用心听讲的学生)。在这里,引人注目的是毛对“圣贤”和“英雄”作了概念上的区分:“英雄”是指“办事的人”,所谓“办事”是指“立功”,即在具体事业中有重大成就的人,如前面提到的宋祖、成可汗等。“圣贤”则不同。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毛泽东解释说“所谓的圣人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体育研究)。“圣人,既大本也;贤者,谁稍大。”(1965438+2007年8月20日致黎锦熙)也就是说,圣人已经超越了具体的成就,达成了对“大本源”即人类和宇宙的起源(真理)的根本认识,以思想和学术影响了当代和后世,成为“传教士”,即“改造人类灵魂、净化世俗气息”的精神。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圣贤”和“英雄”的区分和理解,以及对他们的不同评价。

看中年人早年区分评价“英雄”“圣贤”所写的《沁园春·雪》,不难发现,毛泽东笔下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煌、汉武、唐宗、宋祖甚至成吉思汗,都不过是“英雄”而已。虽然他们都有“伟大的成就”,但他们都“略失文采”,这样,“当前”的“浪漫主义人物”应该是毛泽东本人的情况。但他所表达的并不是《沁园春·雪》发表时国民党文人所说的所谓“皇民思想”,而仅仅是对其早年“集英会贤”志向的一种重申。

从《沁园春·雪》中提到的人物,我们可以看到,秦煌、汉武、唐宗、宋祖,甚至成吉思汗,都成为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军事家或政治家,但他们“对不起自己的道德”,缺乏自己的思想体系和精神影响,所以他们无疑属于上面提到的英雄。由此我们也明白了“有点文采”和“有点风骚”这两个词其实指的是缺什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在1945的发表意义重大。此时,中国历史正处于从“黑暗中国”到“光明中国”的转折点。诗人此时的公开抱负,说明他要超越历史上所有的英雄,追求“圣贤”的人格理想,做一个“传教士”,改造中国,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