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社祭土地神是什么仪式?
这个节日起源于土地崇拜,导致了土地神的出现。土地神,古人称之为“社”,潮汕人称之为“土地公”或“公叔”。
土地神的祭祀有两个性质。一种是对耕地的崇拜,是对在土地上种植谷物,供给人们食物的奖赏;对定居土地的一种崇拜,是对土地建乡保民家园的感恩。
在潮汕,伯公祭祀至今还保留着这两种性质。比如6月26日,伯公出生,属于前一种性质。潮汕人在建房造村之前应该先拜伯公,属于后一种性质。
春季祭祀社神,既有五谷丰登的祈祷,也有和平和谐的希望。在潮汕的里社社区,社神多为伯公,应大师是由农村的伯公崇拜发展而来。
潮汕老人的名字很多。其中有进入朝廷供奉的神,如城隍、关公、妈祖等;还有佛教和道教的神,如南极大帝、田璇神、吕祖等。更多的人创造杂神来供奉,如三山大王、安吉王声、双钟龚升、雨仙、水仙、龙尾、珠娘等。
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共同体中,各种名称的领主根据其祭祀范围的大小组织成等级制度。在农村,李社区有不同的叔叔,全村都有* * *大人物。
有的地方,相邻几个村因为行政或经济原因关系比较密切,也有几个老人被几个村拜着。在城镇、街道、小巷,有不同方式祭拜的叔叔,有异地祭拜的爷爷,有全镇祭拜的爷爷。
这些叔侄的祭祀仍然保留着古代祈春的遗风,时间集中在农历年初。所以潮汕有句俗语叫“神在正二月”。
营神的“营”是潮汕方言,保留了古意的迂回、边陲。神的祭祀被称为“应大师”是因为在祭祀过程中,必须有土地神巡视土地并定居的仪式。
按照潮汕人平时说的,营地分两种:营主和武营。在最基层的社区,文英的做法是在祭祀仪式之后。请师傅上神圣的轿子,由选定的丁壮抬着,在仪式鼓乐的引导下,巡视小区的每一条小巷,然后绕着小区的边界行进,回到神圣的工厂。
五营的做法一般只有农村社区才采用。祭祀仪式结束后,要用红布把神像紧紧地绑在轿子上,准备冲刺。营地开始时,小巷里燃起篝火。丁壮举起神像,跑到篝火前,用力把神龛举到他们头上,跳过火堆,跑过巷子。跑完村里的巷子,我又跑出了天阳,背着师傅绕村界,回到了神厂。
潮汕人把这种做法称为“走大师”。走在潮州话里是跑的意思,也是保留古义的方言词。
无论是文英还是五营,其原意都是平土驱邪。但这种宗教仪式实际上对各社区具有整顿社区秩序、加强社区治理的功能。
在营地主人的日子里,你应该行动起来回报上帝。师父的仪仗队由彩旗、五彩缤纷的场景、醒狮、歌舞、大锣大鼓、新潮乐队组成。虽然仪式游行的规模可能因社区条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但它充分体现了观赏和娱乐的性质。所以,方巷这种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无疑成了一种社区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