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历史认识的进展

同仁堂的历史

以前人生病了就去看,吃中药。北京有许多中药店。最著名的是大栅栏的同仁堂、菜市口的鹤年堂和崇文门外大街的千芝堂。同仁堂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确切日期已无法考证,但不晚于1669。同仁堂创始人,姓乐,浙江宁波人。他的祖先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就来到了北京。祖祖辈辈都在行医卖药。清初乐人后代在太医院受教育,做官。决心提高中药质量的他,在前门外的研磨厂开了一家药铺,后将“乐嘉老铺”改名为“同仁堂”。

乐尊玉的儿子乐武刚在康熙十四年的乡试中落榜,于是继承父业,在大栅栏开了同仁堂药店。同仁堂前面是店铺,后面是作坊,自制出售。因为同仁堂一向注重药材的品质,恪守“虽炮制繁杂,必不敢省工;虽然你的品味贵,但你不会敢减少你的物质资源。同仁堂的中成药在市场上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如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安宫牛黄丸、治疗偏瘫的再造丸、治疗筋骨麻木的大活络丸、治疗关节炎的虎骨酒、治疗无声中风、口眼歪斜的苏合香丸、治疗高热的紫雪散、治疗痰火的牛黄清心丸、治疗女性不孕症的女丹等。同仁堂生产的中成药有400多种,大部分都是经过反复检验的。配方合理,用量适宜,疗效显著。同仁堂对药材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早些年所有药材都是从河北省安国县药材市场购买,后来由北京四大药行供应。药商总是把最好的药卖给同仁堂。在安国这个全国最大的药材市场,药材商要等同仁堂的到来,才能打开市场,因为同仁堂进货量大,出价高。对于一些珍贵药材,如人参、麝香等,同仁堂还会派专人到产地采购。

中药的生产很麻烦。比如蜜丸的制作,需要蒸、炒、煅、烫、制、泡、霜等四十多道工序。有些中药制成后还要保存几年,这样待燥性降低后才能出售,必然会占用资金,但会提高药物的疗效。

从清朝雍正元年开始,同仁堂就专门为清朝皇家药房提供中药。就连皇帝和后妃吃的药都是同仁堂做的,以至于同仁堂在经费上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有时候清朝拨给同仁堂的经费够用好几年。同仁堂多次要在太医院打明成祖,然后向全国各地下圣旨,命令各地进贡上等药材,送往北京。同仁堂经常打着朝廷的旗号到处收购优质药材,使得其他药店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因为同仁堂的名气,其他地方的一些商人也把自己的药店改名为“同仁堂”。为此,咸丰、同治年间,政府专门发布通告,宣称凡是以同仁堂名义开药店的,一律处罚。确实有药店因为这个原因被查封了,店主被游街示众了三天。在没有经济法的旧社会,政府对一家店铺如此大动干戈是非常罕见的。

同仁堂第十代传人乐银川也在咸丰年间捐了四个候补道的爵位,后来又从第二个爵位捐出来由军机引进,并被赏赐了一枚花羽,巩固了同仁堂的官商地位。为了赢得舆论的好评,同仁堂十分重视开展各种公关活动,树立乐善好施的企业文化形象。比如北京考试期间,同仁堂总是赠送应时药给考生。这些考生考完试就成了大官,自然要照顾同仁堂的生意,或者为同仁堂提供特权,或者给同仁堂介绍客户。北京的很多宫殿都把账本留在了同仁堂,同仁堂负责给他们家供应中药,年底结账。每年冬天,同仁堂都会经营一家粥厂,让饥寒交迫的穷人勉强糊口。此外,同仁堂还会给赤身裸体的穷人送棉衣。每年夏天,同仁堂都会给穷人分发一些治疗和预防中暑的药物。同仁堂组织的这些慈善机构,都是从药店经营的利润中提取的,据说占到利润的三分之一。虽然这些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穷人的生活状况,但这种扶贫济困的义举毕竟难能可贵。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期间,大栅栏地区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同仁堂铺面的前厅、家具和珍贵的医书,一些侵略军官兵经常对店铺进行骚扰和勒索,给同仁堂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后来,在乐银川妻子徐氏的努力下,同仁堂才逐渐恢复。

1907年许氏去世后,同仁堂由乐银川的四个儿子共同管理,同仁堂的人员也分为四派。寄售制与四派的矛盾逐渐使同仁堂的经营陷入混乱。后来四个人商量,决定每个人可以在外面自己创业,可以用“乐嘉老铺”的招牌,但不能用“同仁堂”的字号。于是,乐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乐仁堂、培仁堂、济仁堂、大仁堂、宏济堂、以岭堂等分号,最后达到30多家。自我竞争的结果,同仁堂老店的经营状况越来越艰难。

北京沦陷期间,日本商人也想染指同仁堂。他们派人找乐师要股份,乐师花了很多钱找有实力的人疏通,终于逃过一劫。抗战胜利后,生机尚未恢复,同仁堂在金券大幅贬值的风暴中损失惨重。库存珍贵药材损耗殆尽,无力支付员工工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同仁堂才得以重生,药房得以翻新,拥有三家药厂,成为北京最大的中药店,全国四大药房之一。同仁堂的中成药远销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享有很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