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典型人物分析!字数越多越好。

曹操性格探析

一.提出议题

“滚滚长江东流,浪花都是英雄。无论是与非,还是失败,到现在都是一场空,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了。青山依旧存在,太阳依旧升起,夕阳依旧落下。白毛鱼习惯在河上看秋月和春风。见了一个老朋友,喝了一杯酒。古今多少事,皆是笑谈。”

——转发“临江仙”

一首激动人心的英雄颂歌,一部扣人心弦的不朽史诗。是流传千古的故事;仔细读,是一串令人难忘的名字。历史早已沉淀,唯有滔滔江水奔腾。然而,笼罩在我心中的迷雾,久久挥之不去;响彻过去战场的号角声,依然回荡在我的耳畔;还有奔马的嘶鸣声,如明亮的笛声,哀怨的琴声,在飒飒秋风中,奏出人的风韵。

说起三国,人们自然说起刘备,他爱民如子,仁义无双;忠义之士,关羽,谁是中国的大英雄;匠心独运的孔明。他们以忠、义、仁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也为劳动人民所景仰。当然,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著名的“乱世佳人”——曹操。《三国演义》中,曹操以反派的身份走完了一生。乱世奸诈,奸诈,残忍,无情,被全世界广为流传。历史上的曹操真的那么不堪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重新走进曹操,认识他,考察他。

二、研究成果

事实上,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大相径庭。他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胸怀宽广、渴求人才的英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英雄和奸夫

曹操,字孟德,是个幸运儿,字小阿珍。裴国桥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的父亲曹嵩是太监曹腾的养子,所以曹操的背景并不好。

东汉末年,皇帝年幼孱弱无能,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交替掌控朝政。汉朝国家衰败,社会动荡,农民起义频繁。各地带着重武器的诸侯蠢蠢欲动,伺机进入洛阳,以“挟汉”之名,争夺大汉江山。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迅速加剧,战争一触即发。

所谓乱世英雄,曹操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封建社会背景下崛起的英雄。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北魏政权的创始人。政治上,他敬下士,拥帝使诸侯;军事上,他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在诗歌创作上,他豪放不羁,文采出众。这样的全才被世人唾骂。原因是《三国演义》中“乱世奸雄”的说法。是话剧舞台上白脸的出现?还是宣扬刘抑曹的封建“正统”?孙胜《异同论》云:毛(即曹操)问(当时的人物评论家徐绍):“我是什么样的人?”子不答,而问他,子曰:“子可治天下,乱世汉奸。”这句话有两种理解:第一,曹操是治理国家、扰乱社会的能人大臣;其次,曹操是治理天下的能人,乱世的奸人。所以,曹操就不能只做奸夫吗?但是鲁迅先生评价曹操说:“曹操是一个很自然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虽然我不是曹操的当事人,但我一直很佩服他。”也许曹操听到这样的评价也算是一点安慰吧。可见,并不是所有人都看不上曹操。当然,我也应该算是曹操的忠实粉丝。

小时候带着一颗童心看《三国演义》系列,曹操奸诈的嘴脸早已在我心里留下印记。现在读《三国演义》是带着对曹操的仇恨,但是我没有一些体会。曹操的形象越来越高,于是开始喜欢和崇拜曹操。只有知道了一个英雄的本来面目,才知道这个世界对他有多大的误解!

(二)曹操的英雄观

《三国演义》二十一讲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当时也住在许昌。一天,曹操邀刘备在卧榻饮酒,共商天下英雄。刘备列举了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封建军阀,如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等,但曹操一一否认。于是刘备问会是谁?不料曹操把矛头指向刘备,然后又指着自己说:“当今天下英雄只作君操耳!”刘备一听,吓得汗流浃背,勺子掉到了地上。后来,他听到雷声掩盖了过去。

曹操说:“英雄之人,胸有大志,腹有良策,有藏宇宙吞日月之志。”也就是说,凡是能称得上英雄的人,都有宽广的胸怀,远大而崇高的志向,以及决胜千里的伟大能力。这三个准备都可谓是功臣。可见曹操对英雄的衡量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关于一个人是不是英雄,曹操更注重个人的内在素质修养,兵精而不广,斗智远胜于斗争。而把这位缺将军、四处漂泊的士兵列为除自己之外唯一的英雄,则显示了他的高明眼光。他知道刘备野心勃勃,不是池中之物,不会久留,断定刘备也是英雄。但是,也许是出于诱惑,他没有趁机除掉刘备,放走这条“龙”。后来就像他说的,刘备成了天下割据势力之一。这可能是曹操做出的一个重大错误决策。

(三)煮酒论英雄

1,年轻的孟德,放荡不羁

曹操出生在当时一个非常有权势的官僚家庭,父亲曹嵩在汉武帝时为官,当时已经是朝廷的高官。所以曹操从小衣食无忧。他和很多官员子女一样,整天过街,飞鹰走狗,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据《三国志》记载,毛不够机警,有政治手腕,荒淫无度。曹操的叔叔不喜欢他的放纵,多次向父亲抱怨,曹操为此受到责备。所以有一次,曹操在路上遇到他叔叔,假装中风。他的叔叔惊慌地跑向他的父亲,但当他的父亲到达时,他发现他完好无损。从那以后,舅舅就说曹操的坏话,父亲也不相信他了。没有了叔父的约束,曹操更加肆无忌惮。可见曹操少年时是个很有心机的人,能把父亲和叔叔玩弄于股掌之间。

还有一次更离谱。曹操和一帮朋友偷了别人的新娘,包括出身名门的袁绍。大家正在喝酒的时候,曹操大叫:“有贼!”所有的客人都跑出去抓小偷。他冲进洞房,偷走新娘,跑了出去。袁绍有点笨。他钻入灌木丛中,灌木丛钩住了他的衣服。他无法逃脱。让曹操帮他。谁知曹操把矛头指向袁绍,大家都把袁绍当贼了。袁绍一急,从灌木丛中跳了出来。从这场小小的闹剧中,我们不难发现曹依然从容不迫,随机应变。相比之下,袁绍就少了很多。虽然想法有点受损,但这只是玩伴之间的玩笑,不足以说他是个奸诈的人。

2.严格执法,办好军队。

曹操二十岁就成了孝子,可谓是傲人的事业。《曹臧传》说:太祖初入周卫,修四门。做了五色棍,围在县门口的有十多个。违反禁令者,不避豪强者,用棍棒打死。过了几个月,灵帝爱上了小黄门的叔叔健硕夜行,杀了他。帝都在小道上,不敢犯。这样就触动了宦官集团的利益。如果是别人,那肯定是不得好死。但因为父亲是邱,背景强硬,权贵无奈。但他们绝不会就此罢休。为了拔掉曹操的眼中钉,他们以曹操管理有方为由,赞助曹操立坟令。

在当时的黑暗社会,曹操想做个好官,严格执法,却处处被排挤,阻力重重,困难重重。后来曹操做了谈判代表。看到宦官专权,他几次大胆直谏,却始终没有被灵帝接受。曹操对此感到失望,因此不再多言。之后曹操做了几任官,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为官原则。在他的管辖范围内,无论谁违法,他都会毫不留情地依法惩处。曹操初涉政坛,刚正不阿,执法严明。他试图通过法律整顿吏治,改变当时腐朽的官场风气,从而挽救岌岌可危的东汉政权。但他的所作所为触动了很多权贵的切身利益,统治者对他们的权力心存敬畏,曹操的政治主张注定失败。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卞继位。为了惩罚宦官,何进将军率董卓入朝,董卓废了小皇帝,立了狄咸,导致京城大乱。曹操试图以祭刀之名行刺董卓,未果。他逃到家乡,招兵买马。从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建安三年夏四月,曹操带兵南下,途经麦田,直抵张绣。那时候麦子熟了,农民看到军队到来都不敢割麦子。于是曹操从名单中走出来,对安民说:“我已派兵杀敌,滥杀百姓。今天麦子熟了,方要起兵,学校规模要调整。谁越过麦田,却践踏了麦田,就要被砍头。军法甚严,民不可惊。”于是“百姓无不欢呼称赞,望尘遮路而拜。军官经过麦田时,都下马互相递麦,不敢践踏。”就在这时,田中飞起一只鸟,曹操的马眼生了,它跳进麦田里,毁了一大片麦田。曹操让行军主簿提出自己的练麦罪。主簿曰:“丞相何能议罪?”曹操说:“我自己制定了军法,我自己也违反了。如果我不惩罚它,我怎么能让公众信服?”然后他拔出腰间的剑要自杀,他们赶紧阻止了他。谋士郭嘉说:“古书《春秋》说,法不尊。宰相指挥军队怎么会自杀呢?”曹操沉思良久,最后一剑斩断了他的头发,派人去告诉三军。这就是“剪头发代替第一”的故事

当然曹操绝对不会为了一个军令状而丢了性命,所以很多人说曹操的做法很狡猾,很虚伪。其实不是的。试想,一个人想要领导一支几十万甚至几十万的军队,不仅需要个人的勇气,还需要行之有效的治军方略。既要考虑民众的感受,才能赢得良好的舆论环境,又要严肃军纪,让士兵信服。这就需要高超的治军控民技巧,曹操做到了。虽然曹操后来违反军法,剪去头发以代替人头,某种程度上是不依法办事,但还是达到了“三军惊骇,皆遵军令”的效果,可见曹操治军手段之高。如果曹操当时真的依法办事,把自己砍了,后果不堪设想。曹操死后,庞大的曹氏军事集团将群龙无首,必将分裂瓦解。没有曹骏的制约,各地的分裂势力就会蜂拥而至。彼此的混战加剧了社会动荡,使人民更加水深火热,苦不堪言。在这一时期,曹操对维护社会稳定,抑制其他封建军阀因野心膨胀而争斗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曹操这种“以剪其发而不斩其头”来笼络军心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明智之举。曹操执法严明、治军有方的优秀品格贯穿于他几十年的竞选生涯,这也是他称霸一方的重要因素之一。

3.爱惜人才,虚怀若谷。

自古以来,凡是能成大事者。都是能包容、爱才、用才的人。老话说得好,有容乃大。在诸侯揭竿而起,四方独立的乱世,曹操能够从一个起初只有五千人马的地方小军阀迅速成长。东征西讨几十年,袁术被消灭,吕布被消灭,袁绍被消灭,刘表决心已定,从而统一了北方大片土地。这应该归功于他对人才的热爱和开放的心态。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章讲刘备战败,投奔袁绍,兄弟分离。关羽被曹兵困在一座土山上,走投无路。曹操对关羽笔下的神武仰慕已久。当他看到关羽在讨伐董卓的时候温酒斩华雄,他就知道关羽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他想留着自己用,但是他没有机会。现在关羽被自己打败了,真是天赐良机。于是要求张辽投降关羽。结果关羽答应了,但是附加了三个条件。这可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投降方式。战败的士兵如何有条件投降?其中,最让人受不了的是第三条:“如果你知道刘皇叔要去哪里,无论万里之遥,都要轻易退出”。这样看来,曹操不就是养虎为患,然后放归山林吗?

曹操本可以一刀砍死关公,以避免后患,但他无法忍受。他知道关公是一个罕见的巫师,杀了他会很可惜。于是他同意了关羽提出的三个条件。回到许昌,曹操为了收买关公的心,三日小宴,五日大宴,请来了关公,金钱美色都不提,关公却丝毫不为所动。最后,曹操甚至慷慨地把每天跋涉千里的赤兔马送给了别人。

关公虽然杀了袁绍、阎良、文丑两位将军,但在投奔曹操期间,却为曹操解决了白马之围。但当他得知刘备落后后,毫不犹豫地告别曹操,投奔刘备。曹操纵几千万人,他不想强加障碍,还要亲自送行。这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出的举动。如果曹操是个小家子气的人,关羽怎么可能活着离开!而且关羽临行时,上演了一出大胡子独骑千里,韩守等五关斩六将的“好戏”。杀了曹操的每一个镇守将领,然后扬长而去。

如果其他人遭受了这样的损失,他们会立即起来杀死他们。但是曹操召回了私自去杀关羽的夏侯惇,以常人达不到的大度放了关羽。比如袁绍帐下的陈琳,曾经写过一篇反对曹操的文章。他写了几千字,振振有词地数落曹操,历数曹操的种种罪行,让曹操从祖上丢脸。后来曹操打败袁绍,俘虏陈琳。手下人劝曹操杀了陈琳,曹操因为赏识陈琳的才华,不忍杀他,就放了他,留为己用。曹操因为爱才,往往不计个人得失。只要是他认可的天赋,他都会尽力争取,但得不到也不会勉强。他宁愿多一个对手,也不愿意做“宁死不屈”的事。

曹操的爱和慷慨也体现在他的诗中。公元207年7月,曹操率兵北攻吴湾,途经碣石,写下《观沧海》诗:“碣石在东看海。大海如此广阔无垠,岛屿高高耸立在海面上。树木和百草枯草,非常茂盛,秋风吹得树木发出悲伤的声音,大海正在涌动巨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似乎来自浩瀚的海洋。日月之行,若出之,星灿烂,若出之。还好,连,歌里唱的。”在诗中,曹操想象眼前的情景,借用了大量意境广阔的景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描绘了大海吞噬日月,包括千万个场景。充分体现了曹操旷达博大的胸襟和覆盖宇宙的气量,真的是人所不及。

公元208年冬,曹操百万大军南下,意欲剿灭南雄,统一中国。开战前夕,曹操买酒招待战船上的将领。他看到南屏山风景如画,东有柴桑,西有峡口河,南有矾山,北有武林。突然听说乌鸦的名声在南飞,还挺感慨的。于是他站在河头写诗,吟诵着不朽的诗篇《短歌》。曹操的诗跌宕起伏,忧喜参半。”青青怜惜道,悠悠我心。但是为了你,我已经深思熟虑到现在了。”“就像月亮,我什么时候才能忘记?”烦恼由此而来,无法断绝。”“山永远不会太高,水永远不会太深。周公吐食,天下归心。“这是曹操爱才若渴的真情流露。

曹操爱才如此,谁能与之相比?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在我看来,曹操的气度和胸怀大概比丞相大得多。作为一个多事之秋的封建统治军阀,要想称霸天下,完成统一大业,爱惜人才,胸怀宽广是必备的素质。而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其中的一个原则,这使得很多人才愿意臣服于他,为他出谋划策,甘冒生命危险。

4.用人唯才。

“世间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这里的“千里马”指的是人才,“伯乐”指的是善于识人用人的人。在这个三国分裂的特殊时期,中国英雄辈出,人才辈出。缺的是善于挖掘人才的“伯乐”,而伯乐中又以曹操为最。

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求贤若渴,想尽办法招贤纳士。而且他在用人技巧上也有自己的优势,因为他一直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原则。郭嘉在《曹操胜十倍,袁绍败十倍》的论述中说:“外宽,内妒,亲戚多;公外简单明了,用才,以度取胜。”这句话并不谄媚,却能一针见血,指出袁绍和曹操在用人上的本质区别。

为了选拔人才,曹操于公元210年春颁布了《求才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计划,打破了按家世选官的标准。在序中,曹操总结了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中兴的开国皇帝、君王,都不是和他一起由人才治理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世道不定,正是求贤若渴的时刻,希望大臣们帮他把那些出身贫寒、被埋没的人才挖出来。后来在公元214年和公元217年,曹操两次发布求才令,反复强调他的用人制度。

经过一番努力,曹操集中了一大批人才。当时投奔曹操门下的人才不计其数。形成了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盛况。在曹操的人才中,他从老将晋升为大将,如宇金、乐进、典韦等。从地方投降的人才中任命了张辽、黄旭、张合、陈琳、贾诩等人;任命李典、李彤、徐琪、臧霸等。来自地方豪强;提拔荀、荀攸、王朗等。从东汉的小官;郭嘉、柳椰等。都是从普通人才中录用的。这些人才是曹家大厦的顶梁柱,为曹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操选人不分功名荣辱,只要有治国用兵的本事就用。曹操任用人才有独到的眼光和高超的艺术。曹操在兖州招募贤士。当时有两个叔侄,分别是荀或荀攸,来投曹操和荀或袁绍。曹操很乐意和他讨论天下大事,说:“拿我的卵巢去吧!”于是他被任命为行军司马。荀攸,中国名人,曾任黄门侍郎,后弃官而退,曹操任命他为行军教授。他们还向曹操推荐了几个著名的圣贤,曹操一一使用。与此同时,许多武将带领士兵投靠曹操。曹操先观察了他的外貌和体格,然后让他们当场展示他们的武功,然后雇用了他。曹操向许昌进发,途中被黄旭截住。操见黄旭威风凛凛,暗暗称奇,便让徐坤与他对质。两个人打了不下五十次,不分胜负。所以认为黄旭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并派人把他争取到自己手里。

官渡之战,许由因袁绍难以运用其战略,连夜投奔曹操。当时袁绍的70万大军在官渡,试图与曹操决一死战,但是曹操只有7万大军,粮草匮乏。当他听说许由要来时,他非常高兴,没有穿鞋就跑出去迎接他。几经诱惑,曹操认定许由真的投降了,于是大胆采用了许由的策略,大获全胜。这是曹操的非凡之作。即使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他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恰当地用人。相比之下,袁绍简直小巫见大巫。后人有诗哀叹袁绍,曰:“忠言逆敌,独夫袁绍少谋,巢中粮尽连根拔起,仍欲只守冀州。”可见袁绍谋士众多,却不能善用。就算他有一百万老师,也是枉然。而曹操却能抓住机会,用人不疑,最终力挽狂澜,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给拥有四州之地的袁绍以致命一击,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能驾驭人才者得天下,能让人才心甘情愿为自己服务者巩固天下。曹操的任人唯贤是袁绍等人望尘莫及的。袁绍的“河山在南,燕国在北,戎狄人在南争天下”与曹操的“天下之智当由陶治”相距甚远,于是败于邵。

5、拥帝令诸侯

人们都说曹操阴险狡诈,是篡夺刘氏家族的汉奸。很大程度上是受通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一个是许邵的经典评论:子可治天下,乱世汉奸。曹操听后大声笑了起来。于是人们用这句话,再加上《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初步判他为汉奸;其次,据《三国演义》记载,曹操以祭刀为名,企图刺杀董卓,后逃离洛阳,回到家乡。途中,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最后留下一句话:“宁愿教我对全世界消极,也不会教全世界对我消极。”;第三是曹操最无情的政治手段: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实,当我们立足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分析曹操的这一做法时,不难发现它是保守的,也是高明的。

东汉政权传到狄咸时,已经名存实亡,完全沦为傀儡政权。狄咸即位前,他和绍弟饱受军阀割据之苦,颠沛流离。当时有一首童谣是这样说的:“王菲的皇帝费帝,骑马从北邙千里而去。”是小皇帝这一生的真实写照。公元189年,西凉军阀董卓通过铲除宦官,率军来到洛阳,东汉政权很快落入董卓手中。他废除了狄咸,然后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为所欲为。可惜董卓生性太残忍。不久,他被养子吕布卖了。可见,曹操并没有发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举动。

公元201年,狄咸遭遇李珏谋反,辗转反侧回到洛阳,却发现皇宫被烧光,市场荒芜,昔日的都城只剩下废墟和短墙,满目萧条。于是他决定去山东暂避。曹操听说后,立即前去迎接,并在众谋士的建议下,将皇帝移至许昌,从此皇权回到曹操手中。

曹操用汉献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要么投降其他割据势力,要么让他们互相攻击,然后自己占了便宜。比如曹操曾经给刘备下诏令讨伐袁术。刘备虽然知道是计策,但出于对刘氏家族的忠诚,不敢违背诏令,于是出兵讨伐,却留下张飞守城,导致徐州失陷,刘备无家可归。只好死死抱住吕布。但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后,曹操频频以天子之名发布诏令,让吴蜀夹击。如果他们不遵守诏令,曹操可以派兵进行一次著名的讨伐。

曹操的做法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统一大业。他非常熟悉地方长官的如意算盘。大家都在极力表现自己的忠诚,总是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组织军事同盟,发动战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方面可以牵制那些觊觎皇位的人,另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统一大业正名。只是在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称帝,立他为魏武帝,曹操难逃篡位的罪名。

但是,为什么曹称帝叫“篡汉”,刘称帝叫“续正统”?难道真的是刘的无能就要同天下人民同归于尽,而不让有才能有德的人治理国家,让人民安居乐业吗?自古以来,皇帝的位置就由能人占据。如果说曹操是汉朝的汉奸,那商汤灭桀、征讨周、刘邦灭秦又算什么?难道他们也是奸臣?可惜历史总是以成败论英雄。如果曹曹参在有生之年结束了军阀混战,统一了中国,创造了一个和平繁荣的世界,那么他一定是一个被所有人崇拜的英明君主。可惜历史已成定局,曹操纵有千千万万的恩怨。谁能说出真相?

总之,我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并没有太大的过错,至少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手段,是其高超政治手腕的体现。至于为什么其他人一直在声讨他的做法,我觉得很可能是曹操做了那些人一直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

《三国志》中,陈寿是这样评价曹操的:“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袁绍望四州而强。太祖隔空提计,猛攻于,抱申商之魔。柏寒的独特战略,这是政府批准的,是基于自己的设备,矫情和武断的,不忘旧恶。最后总是帝国机器,而且是最好的。抑可谓不凡之人,绝世英雄。”只有89个字,展现了历史上曹操更真实的形象。我觉得这应该是比较客观合理的评价。毕竟在那个战火纷飞,军阀割据的动荡年代,作为一个封建统治军阀,他能够胸怀大志,爱惜人才,善用人,文武双全,体恤民生,骑马驰骋神州,挥鞭平定北方,堪称天下英雄。它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它的英雄品质不容诋毁。

第三,获得经验

通过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研究,首先要了解这个人生活的社会背景,然后把他的言行放在那个大背景下,通过他的行为来把握他的精神实质。不要以貌取人,也不要道听途说,单纯的主观判断得出结论,往往会导致谬误。曹操生活在剥削阶级存在的社会形态中,从小受儒家传统思想教育,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剥削阶级的本质没有根本改变,但他的阶级局限性掩盖不了他的光辉形象,因为他用自己的努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其实曹操还是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学习的。如他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经营原则。每次出征前,曹操都要回到战场上考察地形,分析敌我具体情况,然后制定出合理的作战计划,而不是死记硬背兵书,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