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

一、考试方法

能否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越来越强,困惑也越来越大。由于其答案的独特性,不像材料分析题和题型那样灵活。一旦题目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总错。对于选择题,认真审题尤为重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应采用立体化的考试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其具体要求是:

首先,明确题目结构。要仔细推敲题干,明确题干中的答案项、主词、条件限定词。答案项是指答案中包含的内容和项目,主词是选项讨论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词是对答案内容各方面的限制。

“英属北美13殖民地的反英斗争,到18年底变成了联合的美国独立战争。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民众反英意识增强。

B.几个北方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殖民地之间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D.一个统一的美国国家开始形成

这样做的原因是答案项。主词指的是“转变”(即从分散的抗英斗争到联合的独立战争),限定词有时间(17世纪到18世纪末期)、地点(北美)、特点(团结统一)。

第二,搞清楚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词,要特别注意提取隐含的时间信息,定义时间限制。了解历史现象的横向和纵向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第三,搞清楚基础题。选择题也有自己的特点。要根据他们的特点,明确基本题型,然后根据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进行“对号入座”的思考和把握。

第四,考虑替代方案。仔细考虑备选方案。近年来替代品的干扰越来越多,需要认真分析。通过对比,掌握知识的区别,明确选项和题型的关系。

第五,阐明理论观点。选择题大多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观点等。然后在这些理论观点的指导下进行论证和分析。

第六,理清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文科的话,历史往往和政治、地理有关。对于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衔接,要利用相关学科的互补性来准备答题。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考题是为了回答问题。在审题的基础上,还要用正确的解法。结合各种选择题的特点和具体内容,解题技巧介绍如下。

1.最佳选择题

是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察对历史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准确性以及辩证思维的能力。特点是选项和题干隐含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在备选方案中,只有一个最适合问题的要求。其他选项虽然合理,但不可能是最佳选项,因为它们不全面或不相关。在问题的答案前后,有很多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如“最重要”、“最重要”等。是选择题中最难的一类。

《出埃及记》早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成就如下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C.开启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的权威。

解析:新文化运动前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仍是封建思想,故可排除A项;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目标,而不是把矛头指向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故排除B项。C项最为混乱,因为开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是此前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之一,但不是主要成果,故排除C项。是早期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浪潮,这是主要的成就。因此,最佳选择是d项。

答案:d

解决方法:首先根据题干的要求,确定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确定“最好”的标准,做出判断。在此基础上,采用优选法对备选方案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寻找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2.因果选择题

这类题目旨在考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通常是把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来,然后按照题干的方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或结果。考察的角度有两种:第一种形式从结果中推断原因,其结构是:梗是结果,备选项是原因。第二种形式是从原因推导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问题是原因,备选方案是结果。常用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

例证: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变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如下

A.大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争端持续存在。

B.受“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

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了列强的预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

解析:本题目通过辛亥革命中列强调整对华政策的史实,考察和分析历史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区分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的能力。如果很好的把握历史事实,ABD是可以排除的。

答案:c

解:这类题目主要围绕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和影响展开。要考察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明确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分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和内外原因的要求。不要颠倒因果,互相混淆,不分轻重缓急等。

3.负面选择题(反向选择题)

这种选择题通常要求选择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使用否定暗示或限制,如使用“不是”、“没什么”、“没什么”、“不正确”等词语,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例如,在中国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基本改善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条件中,

不包括

A.没收官僚资本

B.完成土地改革

C.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D.减少国家机构的资金

分析:这个问题主要从时间上判断。没收官僚资本是在解放战争中提出的,解放后由人民政府实施。事情发生在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之前,因此可以判断A项是正确答案。

答:答

解题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可以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问题的含义,先找出三个符合问题要求的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问题要求的答案。积极思考或者排斥也可以用来解决这类问题。

4.推理选择题

推理选择题是指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来解决。这类题目往往涉及到一些规律性的问题。考生可以通过掌握历史规律来分析性质相似的历史现象。

例句:在王安石新法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

A.大地主b .中小地主c .农民d .皇室

解析:如果考生已经掌握了中国封建社会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因为改革触及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那么就不难选出此题的正确答案A。

答:答

解法:可采用演绎法解决这类问题,通过必要的推理,确定符合问题含义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要注意总结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掌握其运用。

对选择题进行排序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按照题目的要求,将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如时间顺序,其形式有连载或非连载

例: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以下事件按(1)的顺序发生了议会组建“新模范军”(2)国王宣布讨伐议会(3)克伦威尔建立独裁政权(4)理查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a . 2143 b . 4213 c 3412d 1234

分析:如果候选人能记住第一件发生的事情是国王宣布讨伐议会,他们就能确定一个。

两项可能正确,因此排除BC两项;然后通过分析两项的不同,找到最终的结局事件。A项是克伦威尔建立独裁,D项是查理一世被送上舞台。据此,可通过直接推断或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A。

答:答

解决方法:巧妙解决此类问题,可以事半功倍。采用头尾结合的方法,首先找出主导历史事件的序号和备选的代码;然后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序号,按顺序选择有备选项的那个。如果有相同的选择,我们应该比较他的历史事件的顺序。

6.多项选择问题

这类题目就是把相似的选项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起来。通常在题目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进行编号。然后分解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否定作文的形式,可以根据题意选择一个应该否定的组合选项。取消选择题后,这类选择题有增加的趋势。

例:中唐以后,藩属割据的特点是1藩属不向中央纳税;2.我们任命的官员死了,我们的儿子或部委成功地在4个诸侯地区铸币。

A1234 B.123 C234 D23

解析:如果考生能够断定该省的可铸造货币不符合题意,则可以排除包含该省的A、C两项。然后对比B项和D项,发现B项和D项都含有②的特征,即②。最后,只要①符合题干要求,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b

解题方法:回答时可以选择基法或列法。第一,选择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作为基本点;然后,跟着线索选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纵向列成一列,四个选项中有一部分可以确定,另一部分排除,缩小了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

7.比较多项选择题

这类问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例如,《天朝天目制》和《子郑新篇》中的社会经济思想

A.矛盾b .相似c .完全一致d .相辅相成

解析:本题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两个重要文献中的社会经济命题,考察对社会经济命题的理解和评价。两个文件都有反封建的一面,但反映的本质思想却大相径庭。一方面他们是封建的,另一方面他们是资本主义的。将两个文件的社会经济主张进行比较并作出客观评价后,不难得出结论:它们既不能“互补”,也不能“相似”,更不能“完全一致”,而是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

答:答

解决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8.材料选择题

这种问题是对材料分析题的客观回答。在题干中提供一个或几个材料,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材料背后的历史真相和要求找出正确的选项。

《出埃及记》:“我们让奥地利和法国之间的战争停滞不前,然后我们将把我们所有的军队向南。”说这句话的是什么

A.亚历山大二世加富尔俾斯麦尼古拉

解析:此材料选自1859年5月俾斯麦(时任普鲁士驻彼得堡公使)写给阿尔本斯勒伯爵的信。通过提取材料提供的奥地利、法国和说话人的信息,再结合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和列举的人物,可以先判断法国和奥地利之间的战争,再根据“南下”的指令做出判断

答案:c

解题方法:用材料解决选择题一般分为三步:首先,通过查看引文的来源和其他相关信息,确定材料的历史背景。第二,通读材料,找出材料的内容和相关的人或事。第三,明确备选方案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干和历史事实要求的备选方案。

8.概念性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主要考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它在题干中提出了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为这个概念的解释或说明。大部分选项都是基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

《出埃及记》: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的闭关政策意味着

A.禁止中国的对外贸易b .严格限制外汇

C.拒绝一切西方的东西d .关闭边境,坚守领地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闭关锁国”概念的理解。这个概念在教科书上没有讲清楚,只能从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交往的方面来概括。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此时中外交流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因此,A、C、D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现实。“允许在广州进行对外贸易”的规定与b项一致。

答案:b

解决方法:解决此类问题,要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正确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