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通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争论。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总结如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的缘起分析“本体论”是国内最流行的()n to foology一词的翻译,但在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言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概念。马克思在描述他的哲学时从来没有正面使用过这个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哲学界没有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主要是关于本体论的,第二个方面主要是关于认识论的,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这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本体论”这个术语就从前面使用了。

基本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变成了衍生生命形式。因为我们无法明确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合适的”,所以“多”的定义就变得武断了。()不同的人可能会讲不同的恋爱故事,来表现某样东西是不是活的。

当然,比例的确定是有意义的。他对传统生命定义的批判和对生命定义的一些方法论原则的强调,对我们进一步思考生命的本质具有启发意义。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其哲学思想中并没有论证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这个论点最早是恩格斯在《反都灵论》中提出的。列宁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经验批判的角度进一步发展了恩格斯的思想。正是通过恩格斯和列宁的分析,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和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论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描述得最为系统:一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认识;第二,“世界按其本质是物质的”,“自然、存在和物质世界是首要的”,思维和意识都来源于物质;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所以有学者认为,教科书作为哲学的系统化,不是马克思制定的,而是苏联学者根据斯大林在1938年9月发表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编写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苏联模式”。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本体论。其他学者仍然坚持物质本体论,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之争。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也参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不同于前一阶段的新特点。学者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阐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的不同走向。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关系的主要观点、氛围和分歧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讨论中,争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如果有,是什么样的本体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本体论吗?

有学者认为,本体论就是世界观,即关于世界整体及其一般规律的理论。但是,世界观这个词有歧义。一种观点认为,世界观首先是对世界的看法,其次是观察世界的看法。另一方面,世界观只是一种观察世界的观点。为了避免歧义,使用了本体一词。有学者认为,本体论是哲学理论中最基础的理论,是哲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中心,是哲学理论的基础、出发点和逻辑主线。由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了自己的本体论。有学者认为,本体论的本质是探索“终极存在”的理论。它包含了人类对一种崇高境界的哲学追求,体现了人类对经验世界的多样性与源于经验世界并最终回归其终极本质或终极本源的所有思考和探索的统一。本体论最本质的特征是追求“终极”。这个“终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追求现实的不可还原的、最本质的存在;第二个是这个最本质的存在所趋向的终极状态。本体论的终极追求,本质上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追问。任何一种哲学都不可能没有本体论,那些排斥本体论的观点和哲学流派也不可能消解对本体论的终极追求。有学者认为,本体论的终极关怀有三个基本内涵:追求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寻求作为知识统一的终极解释;探索作为意义统一的终极价值。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也会有这种本体论的追求。

也有少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本体论。有些学者从西方哲学史上研究“本体论”,认为“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一种独特形式。从其充分发展的形式来看,它是以系词“是”和各种“是”(或“是”)为范畴,用逻辑方法构建的先验原则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存在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的变革就在于对本体论的批判。

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中,从来没有提到过本体论这个术语。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没有讨论过终极原因、终极本质或真理意义上的世界本体。它从未提出过世界(自然和社会)的起源、起源或本质是什么的形而上学问题,也从未对本体(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作过这样的形而上学的世界划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没有从一个绝对的事物(被视为本体论的某一范畴)出发的概念演绎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绝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样的本体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学者们有以下观点:物质本体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性是世界的本源。在世界整体中,实践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不可能成为本体。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说的本体应该是包括自然、人类社会、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体或本源,而这样的本体只能是物质的。人类的实践不仅来源于自然,也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如果承认实践是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脱离了唯物主义的基础。

实践本体论。认为马克思关于“事物、现实和感性被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的论断,实际上已经建立了实践本体论。虽然实践后来来源于自然,但它可以超越自然,即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通过实践来揭示的,人的本质及其社会历史和人与自然之间的面貌都是实践。物质与实践的二元本体论。这种观点在历史领域承认实践本体论,在自然领域坚持物质(自然)本体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升了人的实践本性,所以历史领域的实践才能成为本体。但在自然领域,因为历史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实践不可能是本体论,自然领域的本体论应该是物质(自然)本体论。这种观点遭到大多数学者的反对。

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黑格尔哲学改造的结果。这种转化就是把自我意识的思维活动即抽象的脑力劳动还原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即“现实的物质劳动”这种转化的结果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出现。马克思把社会历史建立在现实的物质生产、人类劳动和实践作为感性活动的基础上,从而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

社会存在本体论。认为当代本体论的总体特征是从社会存在的角度来解释存在和自然存在;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具体地说,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本体论。存在主义的本体论。认为当代哲学改革的纵深中正在酝酿的是一场哲学本体论的根本性变革,而这场变革的实质是从先验的、实体的抽象本体论向感性的、非实体的存在本体论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开创了现当代哲学的本体论变革,而且具体指导和参与了现当代哲学的本体论变革。马克思哲学的意义在于深刻揭示了人的历史实践活动,将传统哲学的先验的、实体的本体论形式还原或转化为人的实践活动所蕴含的生存论意蕴。这种观点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本体论意蕴的理论基础称为实践—生存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可见,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研究众说纷纭,分歧明显。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的分化会日益明显。

学者的分歧首先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献的理解。与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之争一样,双方所依据的观点都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献中找到。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一些表述并不完全一致。这种文本上的差异是学者们产生分歧的深层次原因。相信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献的深入研究,合理界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之间的分歧,并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解释或说明,将会使这方面的分歧得到合理解决。

如上所述,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讨论参与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性的讨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不同解读,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的不同走向。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引起的革命性变革是从本体论层面发起和展开的。这种变化的实质在于,它使哲学变成了一种“存在主义转向”,即使哲学的重心从先验世界转向了“感性世界”,从宇宙的本体论转向了人类存在的实践活动。当代哲学正从传统的先验的、实体的抽象本体论转向感性的、历史的存在论,即生存论转向。在生存论转向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它所包含的实践生存论思想也积极地、批判地参与并主导着当代哲学生存论转向的历史走向。

一些学者从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问题涉及其本体论基础。马克思在本体论基础上发起的哲学革命不仅超越了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而且颠覆了整个柏拉图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基础是存在主义方向。所谓存在主义方向,就是前逻辑、前概念、前反思。

有学者反思本体论的研究,认为本体论本质上是在寻求一种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要么是逻辑的,如黑格尔的哲学;或者前逻辑,比如海德格尔的哲学。尽管表面上海德格尔反对一种逻辑思辨,提倡一种“思考”,但海德格尔的哲学和黑格尔的哲学一样,在哲学的定义中寻求一种存在主义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理性或其他哲学思想的同一性本体论,也反对建立在这种本体论基础上的传统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后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应该走向后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