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中的秋娘渡和太娘桥
蒋易的《越过彩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朱彝尊在柳虹桥的《春情吉泽恨》一词中所写的悲情爱情故事也烙进了我的记忆:
这三部作品中提到的杜秋娘、太娘桥、红红桥、柳虹桥,一直伴随着青春在我的脑海中熠熠生辉。
我工作的学校过去在虹桥的岸边。由72个拱形桥洞组成的500多米长的古虹桥全景图已经不见了。但在上下班的路上,桥两边的残桥依然可见。刘宏古桥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一定位于刘宏路上。只有杜秋娘和太娘桥的位置令人困惑。
最近微风习习,春光摇曳,一个人去“九里石塘”散步。
九里石塘,又名乌江运河纤夫路,与李三飞桥、落虹秋色、四江汇流、慈云落霞照并称为“乌江八景”。
据介绍,建于唐元和五年(810),由苏州刺史王中书主持。当时是土堤,用来连接驿道,方便拉光纤。宋志平三年开始修建石堤,元至正六年,用大小统一的大青石重修,建桥九座,称为“郑智石塘”。因其全长九里,故又称“九里石塘”。同治十三年(1874),周恩来祖父吴江县令万庆轩捐薪重修。上世纪30年代苏嘉公路建成后,石塘只具备了光纤通道的功能。摩托艇普及使用后,纤维履带终将成为历史遗迹。
从1984开始,吴江航道处收集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舟楫路巨石,重新修建了运河舟楫路。时隔多年,这个曾经被称为“水上长城”的项目终于重现。近年来,有关部门精心设计了纤夫路运河周边景观,打造了一个具有浓郁运河文化气息的纤夫路公园。
公园位于吴江汽车站东北方向数十米处。进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艘大木船,桅杆高耸,停泊在河边。在船的北岸,有一组名为“运河家族”的人物铜像,生动地展现了运河家族的生活场景。站在“运河家族”旁边向东望去,纤夫路位于运河的西侧,在南北两端蜿蜒成一条蓝白色的长龙。
向北走几步,看到一个船形石碑,上面刻着介绍舟迹路的地理位置、创建日期和价值的文字。右转往前走,看到一个帆形的招牌,上面标着附近景点的名字。这时,我的眼睛突然一亮,我看到了“秋母渡”和“太娘桥”!
这真的是“找不到地方拿,不用努力就能拿到”!我兴高采烈地走到Boat Trackers's Road,然后径向离开。我心中的激动就像风中悬挂的风帆!
柳风习习,几只白鹭在江上翩翩起舞。江面上不时有由南向北航行的大货船,江面上的波浪拍打着石塘,鼓出千年涵洞的声音。货船“突突”的马达声似乎在宣告:千年运河还年轻!不远处,全长500多米的云龙桥,飞檐走壁,高耸入云的红色桥塔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古韵新风在这里融合成周杰伦的回答直!
船迹路从云龙桥下向北延伸。过了云龙桥,向北望去,不远处有一座石桥连接着河堤和纤道。它正往前冲,几乎是在尖叫:“太娘桥!”
这是一座单孔拱桥,其规模和造型在江南数千座石拱桥之中。桥洞南北两侧有对联,分别是“千鹬过彩虹,九里石塘迎客”“近观塘道13?望洞庭七十二峰。”
在太娘桥西岸,有一座四檐亭,亭东北有一处金都旧址。在亭子的西面矗立着一座妇女撑伞的青铜雕像。下面青石上写着“秋娘”二字,旁边一块卧石上刻着蒋捷的“一枝剪梅,扬帆乌江”。
原来是这里的风雨天气引起了蒋捷的春愁,从而唱出了千古绝唱!
徜徉在纤夫之路上,俯瞰着河流,蒋捷的船似乎要离开了。
正当我要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碰巧读到了华先生的《八瓦寻与太娘桥》。据说杜秋娘和太娘桥位于八瓦。这一论断是基于相关资料和实地调查得出的,有其可信度,但我也相信它们出现在Boat Trackers's Road Park一定是有原因的!
事实上,杜秋娘和太娘桥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已经成为我们后人推崇的文化符号,就像九里石塘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