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历史

沂南县,古属杨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出生地,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的祖籍。

历史:“临猗上游杨度,群英荟萃,硝烟水胜江南传奇”!

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今沂南属东夷。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27年)现在属于人民。

周(公元前1027 ~公元前221),西周时期,现在的疆域西属鲁,东属莒。

在春秋时期,一些地区是杨的国家。

战国时期,楚国灭了莒和鲁后,现在的国家由楚国和齐国交替拥有。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今天版图的东部属于秦国,西部仍然属于齐国。

秦(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前0 ~ 206年)属琅琊郡莒县。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大部分领土属于兖州的城阳国:南有杨度县,北有东安县,东北有莒县,西北有卢希安县。

此外,南石门乡全境和双后、青驼乡西部地区属兖州华县、泰山县,南部和东部少数地区属徐州琅琊县、东海县:大王庄乡南部,乡下属新山县,南部为魏旗县,青驼、、砖埠南部为临猗县,葛沟乡西南部为开阳县。

到了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今天的大部分领土属于琅琊州,徐州刺史部,也就是杨度、东安、莒县、开阳、临猗等县,少数地区属于兖州刺史部泰山县:盖县属于西北,费州属于西南(侯州,县级)。

三国魏(220 ~ 265年)为徐州属:南有杨度县、临猗县,北有东关县东安县;东边的虎头、大王庄、王朴,属于青州的莒县、城阳县;西南隶属兖州泰山县、费县、滑县。

金代十六国(265 ~ 420)西晋,是徐州琅琊的属国:这一疆域的中心地区是杨度、东安两县,南部少数地区属滑县、费县、临猗三县。

青州城阳县莒县隶属东北。

自327年起,先后归属后赵、颜倩、前秦、后燕、南燕等国,行政区划全部沿袭西晋制度。

南北朝(420 ~ 581)和南朝(刘宋)时期,这片疆域分属县、东安县、徐州、莒县、东关县、费县、琅琊县。

北魏,435年,分属东徐州的法甘县、东安县、莒县、东关县、北徐州的琅琊县,即邱县、临猗县、费县。

大部分地区是费根县。

498年(太和二十二年),东徐州改称南青州。

今天的大部分领土在534年后属于东魏以南的青州东关县。

572年后属北齐以南青州东安郡。

隋(581 ~ 618),583年(明太祖三年)废郡立州,今属东关县、莒县及益州临猗县、费县。

584年(开皇四年),东关县改名东安县。

596年(开十六年),东安县改名沂水县。

607年(大业三年)改为郡,现属琅琊郡的沂水、临猗、莒县、费县。

益州建立于唐(618 ~ 907),621(武德四年),属国南部,分临猗、费县。

次年,这一疆域的中心区域归属莒州:主要下属的沂水县和东部的莒县。

634年(贞观八年),废除莒州,沂水县改为益州(琅琊县),东部随莒县改为密州(高密县)。

益州、密州属于河南路。

至德年间弃道,今属燕海观察使益州。

五代时期(907 ~ 960),行政区划的设置基本沿袭唐制。

侯亮、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属于益州,也就是沂水等县。

北宋(960 ~ 1127)属JD.COM东路。

大部分属于沂州:这一地域的中心区域属于沂水县,南部属于临猗县和费县。

东部属于密州莒县。

自南宋(1127 ~ 1279)和1128以来,现在的疆域分属莒州(最大的部属沂水县,东部莒县)和沂州(临猗县和费县,青驼一带)。

1130年,李晶和刘玉成为齐国皇帝,现在的局面属于齐国。

1137年,刘玉被废除,沂南仍属金。

1218,红衣军首领李全投奔南宋。

次年,李权攻取清、莒等州,此地属南宋道。

1227年(宋三年),李权去了蒙古,现在归元。

袁(1206 ~ 1368),1227年属山东省益都路沂水县、莒县、沂州临猗县、费县:大部分领土属沂水县,东至莒县,南至临猗县,西至青驼镇。

明朝(1368 ~ 1644)和1368(洪武元年)分属山东青州府莒州和济宁府沂州。多属莒州沂水县,东部直属莒州,青驼镇、高丽乡东部直属沂州,青驼镇西部属沂州费县。

1376(洪武九年),山东省书省改为山东承宣秘书。

益州于1372(洪武五年)属济南府,1374(洪武七年)属青州府,1385(洪武十八年)至明末属兖州府。

清朝(1644 ~ 1911年)清初,这片疆域分属山东青州府莒州和兖州府沂州。

1724年(雍正二年),益州升为直隶。

1730年(雍正八年),莒州升为直隶。

1734年(雍正十二年),益州升为府,附郭兰山县,莒州及其沂水、日照、蒙阴三县归益州。

1735年(雍正十三年),莒州减为三郡。

至此,大部分领土属沂水县,董重张家哨、虎头、大王庄、王朴全境,苏村镇杨家庄、姚古官庄,库沟乡蔡家洼,新集乡高家屯、李家屯,葛沟乡黄家屯属莒州,高丽乡及葛沟、砖埠、青驼、双后乡(镇)全境

民国时期(1912 ~ 1949)和民国元年(1912),行政区划沿用清末旧制。

1913(民国2年)弃政立国,沿袭道统,现属戴南路沂水、莒县、岚山、费县。

那一年,蓝山县改名为临猗县。

1914(民国3年)戴南路更名为集宁路。

1925(民国14),此领地属于琅琊路。

1928年(民国17年)各郡直属山东省。

1936(民国25年),各县隶属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署。

1937(民国二十六年(卢沟桥事变后),属第三行政监察区沂水、莒县、临沂,第十五行政监察区费县。

1947(民国36年),隶属第三行政监察区沂水、莒县、临沂、费县。

1948,今天沂南全境解放。

1938年,中央派干部到山东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

从1939年到1949年,这片领土的所有部分曾分别属于沂南、钟毅(后更名为沂水)、临猗、林飞沂边连县(后更名为沂边连)、蒙阴、肥东、沂东、莒县、莒中、莒县边连。

下面只介绍沂南县的建立和沿革:1939(民国28年),10月,* * *沂蒙南县委成立。

65438+2月,成立南沂蒙联防办公室(相当于县* * *)。

1940(民国29年)3月,南沂蒙联防处更名为沂南行署,直属山东分局。

1941(民国30年)二月,属沂蒙署。

6月,1942 (31),隶属鲁中区行政联办。

1945(民国34年)七月,属鲁中行署。

8月,省战工会更名为* * *。

1948(民国37年)7月,为中南山东行署第二专署。

1949年(民国38年)3月,隶属山东省中南山东行署沂蒙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0949年1949年1年10月65438)建国初成立,隶属于中南山东行署沂蒙派出机构。

65438+5月0950,属于沂水地区。

8月1953,属于临沂地区。

10月份1958 I 65438+撤销,8月份19665438+复位。

县* * *驻地胡洁镇。

革命战争年代,沂南成为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被誉为山东“小延安”。

1994 12 17设立临沂市,隶属临沂市。

2月26日1997,1997,撤销双后乡,设立双后镇(字[1997]第48号)。

2000年,沂南县辖15个镇,13个乡。

总人口869535人,各乡镇人口:胡洁镇113308,安地镇37045,松祖镇22006,双堠镇28222,青驼镇37193,张庄镇44518,砖埠镇3818。大庄镇42454,新集镇25568,王朴镇31733,湖头镇26688,苏村镇53763,铜井镇44686,文怡乡2792,朱家庄乡25409,马牧池乡30240,中高湖乡13496。南石门乡12341,高丽乡19249,河阳乡14550,库沟乡27652,大王庄乡20621,东张哨乡20025,芦庄乡12992等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0年2月29日,65438,独树乡撤销,行政区域并入胡洁镇。撤销河阳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大庄镇;撤销高丽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青驼镇;撤销中高湖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安地镇;撤销南石门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双后镇;撤销代庄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松祖镇;撤销库沟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新集镇;撤销大王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王朴镇;撤销东张家哨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虎头镇;撤销陆家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统景镇;撤销朱家庄乡,行政区域并入文怡乡(郑路韩民字[2000]第91号)。

即沂南县由15镇、13乡调整为15镇、2乡:胡洁镇(独树乡)、安地镇(中高湖乡)、青坨镇(高丽乡)、张庄镇、大庄镇(河阳乡)、葛沟镇、虎头镇(虎头镇)。

(括号内的乡镇合并)。

2002年3月22日,省* * *正式批复:沂南县撤销文怡乡,设立文怡镇,行政区域和人民居住地不变。

截至2002年6月65438+2月,31管辖16个镇和1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