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是什么城市?
“花城”作为城市品牌的价值与发展
原始资料是广州第六届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的会议录
作者郑荣基
原始版本号2001/04
作者简介广州大学
上导轨轴承
一、“花城”作为广州历史文化品牌的价值
(一)“花城”是广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品牌。
广州地处亚热带,夏长冬暖,一年四季花草常青,繁花似锦。种花、爱花、赏花、送花,历史悠久。汉代的广州,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出现,引进了各种海外花卉,唐代广州的花卉已经名扬全国。著名诗人孟郊曾这样描述广州冬天遍地花草的奇景:“冬天海上花开,处处无家无园”。这一时期,茉莉、指甲花、茉莉等外国花卉的种植在海外十分普遍,花卉交易市场初现端倪。当时,广州的卖花姑娘戴着各种带彩绳的花出售,吸引了中外游客。清代中叶,广州已成为中国第一个“迎春花市”,驰名中外。每年除夕前三天,在广州市中心的旧金山办事处前的区域就形成了一个花市,街道绵延数英里,人山人海,这也为广州赢得了“花城”的美誉,这是广州在国内城市中独有的绰号和名声。花市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广州独特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广州的迎春花市越办越大,在几个市辖区都有举办,吸引了很多市外和省内的人前来参观。花卉也成为广州市民美化家庭、陶冶性情的精神产品,出现了“大厅赏花、阳台添新绿、亲友送花篮、下班学花艺”的场景。从花卉产业来看,广州现在花卉种植面积7万亩,花卉品种2000多个,花卉年产值达到6543.8+0亿元,占全国的65.438+00%以上。这些指标都超过了上海、昆明、北京等国内花卉市场。是中国最大的花卉产地,盆栽观赏植物的生产供应中心,花卉的主要集散地和进口花卉的调度中心。可见,广州的花卉产业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有着坚实的当代经济基础。加上优越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全国具有独特的地位,市场前景广阔,“花城”是广州极具潜力的城市历史文化品牌。
(二)“花城”作为广州历史文化品牌的价值
1.对广州花卉产业的发展有拉动作用。
广州的花卉产业实力雄厚,成绩斐然,但冲淡不了危机感和发展意识。广州的花卉产业目前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比如去年成功举办世博会后,云南昆明今年继续写花卉文化的文章。上海的国际花卉节已经举办了好几届,顺德陈村的国际花卉节也在挑战省会广州...总体而言,广州花卉产业仍存在传统商业运作和现代形象运作的不足。在信息传递、文化包装、形象塑造等方面仍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花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得这一传统产业未能成为塑造广州形象和个性、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有形的经济,经济是无形的文化”“文化是明天的经济”。这些观点的提出和近年来的实践表明了文化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作用。比如南海松岗镇在2000年春节举办了“桃花节”,这个镇的桃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行情”。当地种植的桃花销售率达到98%,春节期间农民增收300多万元。可见,城市品牌“花城”的发展,可以为广州花卉产业和“花魂”注入历史文化,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花城”对广州城市建设具有树立形象和个性的作用。
广州的“一年一变,三年一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致力于改变城市环境的“变”,与“花城”形象建设相吻合,但还不够清晰。因此,将“花城”品牌发展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可以使广州“山水城市”的目标更具历史文化内涵和经济社会基础。虽然“山水城市”的提法很适合广州城市的自然特点,但“山水城市”可以算是很多城市的共同目标,广州还是缺乏自己独特的个性。融入“花城”品牌,可以提升“山水城市”的个性内涵。然而,长期以来,“花城”这一历史文化品牌在广州城市建设中并未得到高度重视,未能发挥有效作用。在城市建设方面,过去由于过分强调经济建设,忽视科学规划管理,忽视城市生态建设,广州城市环境一度恶化,出现了“花城无花、混凝土林”的现象,近两年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国内的深圳、珠海、中山、大连等先进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3.“花城”是广州的文化旅游资源。
把“花城”发展成为广州的历史文化品牌,有利于打造新的、有吸引力的旅游卖点。目前,广州的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但许多资源存在“小、散、不好看”的缺陷。而90年代发展起来的人造景观,如“世界大观”,因为是脱离自身历史文化的无源之水,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因此,基于广州独特的历史文化,以综合发展的思路形成综合优势,应该是广州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将“花城”开发为主题旅游品牌,是基于广州自身独特历史文化的综合开发,也是可以避免人为景观生命周期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中外文化史的事实表明,立足于自身的历史文化,不仅是创新的基础之一,也是避免被轻易克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哈尔滨,别称“冰城”,发展以“冰”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一年一度的冰雪节及相关活动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成为一项独特的文化活动,已持续多年。
“花城”是广州现代文明建设的新内容。
广州人有着爱花、赏花的文明传统,在花卉文化中表现出良好的文明精神。比如广州的公共场所到处都是花草,但广州很少有哄抢、偷盗花草的现象。十几年前刚来广州的时候,发现了这个现象,觉得很新奇。因为这在作者当时生活的大陆城市似乎是不可想象的。改革开放后,广州的花文化也影响了内地。近年来,笔者看过几篇关于内地公共盆花被哄抢的报道。不久前,数百名市民洗劫了某省会的大型花坛和盆花。(4)在广州,不仅是平时,就是市民买花过年的春节前,城市公共场所也随处可见盆花,很少听说偷抢花的事情,这也是花城民间文明的一种表现。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情人节、圣诞节、母亲节等节日的传入,传统花卉文化吸收了西方文明,增添了西方和现代的色彩,最明显的就是情人节玫瑰在两性中的流行。可以说,“花城”形象的塑造也有利于弘扬广州传统文明,促进广州公共文明建设。
第二,发展“花城”作为广州的历史文化品牌
(一)“花城”自然环境建设
1.花城的花木布局
在海南,到处都是椰子树,构成了城市鲜明而和谐的特色;在海南无论走到哪里,看到椰子树,都会有身在海南的感觉。广州应该考虑用一种最适合广州生长的、有特色的花木贯穿城市主干道,在城市主基调中起主导作用。木棉虽然是广州的市花,但其绿化遮阳效果并不好,只能作为当地的特色花卉。榕树的绿化遮阳效果好,容易营造出自然的绿色“骑楼”。缺点是南方到处都是,缺乏独特鲜明的广州特色。但在没有更好的花木的情况下,榕树仍然是广州的首选。在主基调下,每个街道、小区、公园、广场在花卉的种植和分布上要各有侧重,形成集中而有特色的效果,避免无序、无主题、千篇一律。各街道、各区、公园要根据自身历史文化特色和自然环境特点,种植和设置相关花木,突出自身花卉主题,形成广州“花城”百花园。如先烈路以广州市市花红棉为主体,采用挺拔的英雄树象征革命精神。先烈路附近的公园、小区,也可以利用多种棉花树,搭建一个以棉花树为主体,其他花卉为补充的棉花花园,让这条路成为三四月份欣赏棉花树的好去处。鲜花和风景相映成趣,可以促进这一地区现代革命史迹的旅游。比如兰园,以种植兰花为主题,辅以其他花卉。虽然面积不大,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社区花园应该是广州“花城”面貌的基本单元。
为实现“最宜居城市”的目标,广州应大力发展社区园林。目前,广州非常重视公园的建设。除了老公园,从1997到2000年新建了30个公园。公园也是“花城”的一部分,但也不能忽视社区花园的建设。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社区花园比公园有更高的利用率。大部分市民去公园是作为景点,社区花园非常适合随时随地散步休闲等日常活动。对于大部分居民来说,公园比较远,买票没那么方便,而小区花园就方便多了。社区花园为该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并成为居民相互交流的场所。社区花园还可以均衡地、普遍地美化城市。广州的房地产开发虽然是由大开发商进行的,但有利于以后社区活动的建立、管理和发展。但是,大量的社区仍然相对落后。我去过广州很多地方,发现一些小区花园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用作停车场,有的堆放杂物,有的围起来作为花木生产的小基地。大部分社区园林面积小且单调,未能与社区文化活动功能相结合,管理不到位,设施环境相对落后,即使新建小区也是如此。近年来,广州出现了碧桂园、翠湖山庄、丽江花园等优秀的社区园林,体现了现代人对高品质社区园林的需求。作者建议广州举办社区园林设计竞赛,建设示范点,促进城市社区园林建设。以大量社区园林为城市基本单元,建设园林式城市,形成广州园林城市特色。
3.岭南园林应成为花城自然环境的主体。
从1999的“一年一点变”到2000年的“三年一变”,广州在城市自然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量的草坪、绿树、花卉的种植,让广州面貌一新。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中国种植草坪成为时尚,但大草坪体现的是西方的自然文化观,适合欧美人多地少的国情,但不适合在广州这样人口密集拥挤的城市大量种植草坪,而适合在道路两旁植树。广州的骑楼是适应广州夏长冬短气候的杰作。广州在生态环境建设中需要一个天然的“骑楼”。在树、花、建筑的组合上,要注意岭南园林的特色。在岭南风格的园林环境中营造一片花海和一个绿色世界,既体现了东方和岭南的文化特色,又适合广州的市场情况。岭南园林是中国四大园林之一,具有规模小、结构紧凑的特点,非常适合广州居住密度高的特点,有利于克服城市拥挤、公共空间缺乏的不足。草坪种植过多不适合广州的“城情”。在这方面,兰圃公园的建设经验也值得借鉴。兰圃位于闹市区,有一个狭长的花园,但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了岭南园林的各种造园手法,使得公园错落有致,内容丰富,闹中取静,小中见大。
第三,建设“花城”文化环境
(一)“花城”文化设施建设
1.花城文化中心
在城市建设中,环境是基础,文化是灵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深圳华侨城城区之所以能成为继锦绣中华等景区之后新的旅游目标,在于秉承“花园建城”、“环境优势是基础、文化优势是灵魂”的发展理念,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左右,形成绿色海洋和花卉世界,同时建设了“雕塑长廊”等一系列文化设施,大大提升了花园式城区的品位。近年来,每到节假日,在华侨城景区外的“城市”不买票的游客和买票进入景区的游客已经占到一半,甚至在平时,前者占到后者的30%,为华侨城旅游行业注入了新的内容。广州除了要打造一个处处绿叶、空气清新的花城环境,还要努力为花城注入历史文化内涵,要有一些有特色的文化设施与之配套,要有一个体现花城历史文化和典型特色的中心。这个中心对于花城就像眼睛对于人一样。在中心的整体建设中,首先要避免片面追求欧陆风情的时尚,而要注意与岭南建筑园林文化相结合,进一步突出属于自身优势的岭南特色,或者将岭南传统与欧陆风情甚至与中国其他地域特色相结合,打造新的岭南特色。番禺区近年新建的宝墨园是纪灵南方园林中的一大成功,广受欢迎,显示了岭南园林的勃勃生机。此外,打造类似米老鼠的“花城”吉祥物,强化“花城”的人文个性和地域特色。四季花园——春园、夏园、秋园、冬园——是为了体现四季常青、四季花开的“花城”特色而建造的,让游客在任何季节都能在繁花似锦的花园里赏花。建设花卉园,成为海内外花卉及相关文化的园林,包括(1)“岭南花卉园”,展示岭南花卉及其历史文化,以及广州“花市”、“花城”的悠久历史文化;(2)“中国花卉园”汇集了中国各地的名花名草和相关文化;(3)“世界花卉园”汇集了世界各地的著名花卉和相关历史文化;(4)“花木生态园”向人们展示了植物、昆虫、动物之间的各种生态关系。以上种种,通过实物、文字、图片、表演、参与等多种形式的展示,具有吸引国内外不同花卉文化类型的效果,使中心成为集观光、休闲、消费、购物、贸易、学习于一体的景区。
2.花城广场
广州有许多绰号,其中最著名的是“羊城”和“花城”。目前,广州正在建设或规划许多广场,规划中的“五仙观文化绿化广场”体现了“羊城”这个别称的神话传说。笔者认为广州也应该有一个“花城广场”,广场上应该设置“花城”的标志性雕塑,配以相关的文化设施和花草,以体现这个别称的历史文化。这个广场的重要性在于,“花城”不是历史文物,不是广州的一个点,而是与广州传统历史文化和实体经济社会广泛对接的流动资源。它是连接传统、紧扣现实、指向未来的无尽资源,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花城广场可以把广州北部作为重点考虑的地方,因为北部的白云山是广州的肺,是山水城市中“山”的主体,是建设花园城市的重点地带。北部从化是广州的水资源集中地和生态带,花都区是广州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之一,北部是新机场等广州对外交通的主干道。相对于广州的东、西、南,是城市最适宜的生态区,不适宜居住。如果“花城广场”和“花城文化中心”能融为一体或连成一体,是最好的选择。
目前广州有很多花卉生产基地,分散在各地。因此,广州“花城文化中心”和“花城广场”的建设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部署,让广州各花卉基地以股份的形式共同投资建设,避免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因为旅游产品也是一种特殊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不可重复、不能随意改变的特点。
(B)花卉节:“花城”的亮点和动态形象
1.花节的文化意义
虽然这几年国内举办了很多文化节,有泛滥的趋势,但是只要实用,有鲜明的特色,还是比较容易出成果的方式。
2000年初,笔者在《塑造广州商业形象之我见》⑤中指出:虽然“花市”是广州一个有特色的节日,但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方式,福利元素逐渐增多。虽然这一功能不可或缺,但花卉市场与广州作为全国花卉市场缺乏衔接,花卉市场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不能说是不足。需要注意的是,传统花卉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与经贸需求密切相关,以前的小农经济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经济的需要。应对花卉市场进行改造和补充,以适应广州花卉市场发展的需要,使其成为全国性乃至跨国性的花卉市场,使其不仅具有节庆功能,而且为广州花卉产业树立鲜明、辐射的形象,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幸运的是,广州市政府已经于2000年2月23日至2006年2月23日举办了“广州首届花卉节暨花博会”(简称“花博会”)、2006年2月23日、2006年2月23日、2006年2月23日、2006年2月23日、2006年2月23日、2006年2月23日、2006年2月23日、2006年2月23日、2006年2月23日、2006年2月23日、2006年2月23日、2006年2月2有“千年花乡”之称的芳村,也于2001、1开设了芳村区首个广州花卉博览园,迎接八方来客。随着今后花卉节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将对广州花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花卉节的文化亮点——百花会
举办花节的时候,文化节目不要太笼统。花节必须有引人注目的文化亮点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大连服装节的成功在于服装表演的文化亮点,具有观赏性、艺术性和参与性。这也是因为服装本身就有这个基础。那么花节有哪些亮点要捕捉呢?笔者认为花节的文化亮点原则上应该是独特的、新颖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没有花节本身的亮点就难以持久。作者的想法是举办“百花博览会”大赛。参赛人员应熟悉插花艺术、花卉与保健、花卉种植、花卉与生态等花卉基础知识,了解花城历史文化。插花、煮花、表演服装等节目。大赛可根据参赛选手的个人特点,以花名作为奖品名称,分别授予他们“红棉奖”(健美型)、“凤凰奖”(热情型)、“桃李奖”(知识型)等,再从中选出“花帝”、“花神”、“花仙”代表冠、亚、季军。《百花会》可以考虑和广州电视台合作。广州电视台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广告模特大赛组织经验。前几期的广告模特大赛引起了轰动。近几年反响大不如前,需要创新。如果能换一个或者再举办一次“百花博览会”,相信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因为“花节”的结合,影响会更深很多。借助广州电视台,花节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也将事半功倍,是文化节与企业、媒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最佳合作。
3.花卉节的其他活动
广州花卉节还可以大力拓展花卉饮食、花卉保健、花卉服装、花卉家居装饰等项目。,并能配合美食活动、时尚活动,形成以花卉为主体的“花、食、锦”互动互补效应;可以举办“广州家庭插花大赛”、“国际插花大赛”等活动。此外,广州的花卉企业还可以利用广州“花城”和“花市”的品牌,将花市带到外地,开展与花卉、园林设计相关的业务,扩大“花城”的影响力。花卉栽培、保鲜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也为这项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0年春节,广州有一家园艺公司在湖南常德最大的超市举办迎春花市。当地领导来捧场,常德市民去参观,一度成为当地的一种风气。该公司还计划在山东和山西等一些城市举办花市。⑥由于鲜花不如粤菜有特色,企业要有超前意识,树立名牌(有商标、名称、服务特色、形象设计等。)的国外大型花市、花店,如使用“广州花城”等直接简洁的名称,这也是让广州花卉业走向全国、扩大影响力、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
(三)“花城”信息文化建设
1.建立网上“广州花城”
这是从信息文化战略上考虑的。当代信息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全球其他行业的信息化趋势。建立网上“花城”是提升产业、扩大规模影响力、树立鲜明形象的举措。这个思路以互联网为载体,分两步走。第一步,在广州建立网上“花城”,收集国内外有关花卉的信息,形成花卉信息城,包括:(1)“花城”的历史文化、中国各地的花卉文化、世界各国的花卉文化;(2)广州花卉的基地、企业、品种、服务项目和特色;等一下。目前芳村已经初步启动了鲜花电商建设,这是一个可喜的信号。第二阶段是扩大范围,建立跨城市、省级乃至跨国的网上“花城”,将异地相关花卉信息纳入网络,开展网上花卉交易、异地送花送礼、花卉信息交流和培训学习。广州虽然没有像粤菜馆那样遍布全球的“粤花馆”,但却能吸引有实力的外地花店、花农、花卉设备等相关单位加入网站,这是实现跨区域“花城之美”向“网上花城之美”转变的重要基础。
2.鼓励以花卉为主题的文化创意和创作。
与广州悠久的花卉历史文化和发达的花卉市场相比,广州这一题材的文化创意和创作是落后的。在当今信息社会,花卉的文化创作也是一种信息传递,是一种有效而持久的广告。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使寒山寺闻名遐迩。当代电影《五朵金花》的成功创作,极大地提升了云南大理的影响力。“五朵金花”以其永久的魅力,让媒体谈不完,做了多年的免费广告,“五朵金花”本身也成为了大理的旅游文化产品。上世纪80年代,一首《太阳岛》让很多人涌向太阳岛。.....中国有句古话:“山不高,有仙来名;水不深,龙为灵。”这就是现象。对此,政府应在一定阶段向花卉题材的创作倾斜,扶植其萌发和生长。歌舞、专题片、小说、散文、漫画、手工艺等等都是创作形式;除了鼓励本土文化人,也要鼓励外来文化人参与创作,对此类题材给予创意奖和创意奖。这也是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文化产品,为花节准备内容的举措之一。此外,《花城》还可以编成简洁生动的小编、小绘本来宣传推广,拍成电视剧来宣传推广。电视台也可以举办一些以花卉为主题,以花卉的知识、艺术、风俗、歌舞为内容的《花城之美》等综艺节目。当然,这方面要提倡引导,而不是硬性的指令,防止脱离实际,僵化。
花卉是广州既有传统优势又能塑造文化内涵和形象面貌的产业,应成为广州文化大观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和广州旅游的品牌。从全局来看,集中资源,合理配置,搞好“花城”建设,促进旅游等产业,塑造城市形象和个性,提升城市魅力,是一项重要内容。
注意事项:
①“派侯判官去广州”;
②赵燕华:《横渡长江挑战羊城花卉业》,广州华盛,第1期,2001;
(3)本报:《政府主办的“桃花节”农民发财之旅》,《南方日报》,2000-2-18-B4;
(4)沈小平的《不唯“文明礼貌”》,中国改革报2000-10-24;
⑤岭南文史,1,2000;
⑥黄、:广州人出省办花市,羊城晚报2000-1-28-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