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福建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1,闽剧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和朗诵的戏曲。流行于福建中部、闽东、闽北等地区,并传播到台湾省和东南亚地区。

它是一种多声部戏曲,俗称“前三交响曲”,雅称“荣腔”或“闽腔”,是由明末儒剧、清初平江戏和清末(光绪至宣彤年间)江湖戏融合而成。

闽剧的风格典雅、潇洒,曲风明朗,唱腔优美流畅。演员在表演中重视运用手、眼、身、法、步等基本程序,力求通过人物的外表表现出优美的身材,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2006年5月20日,闽剧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45。

2.梨园戏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梨园戏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一起被称为“闽浙之声”,被称为“古代南戏的活化石”。

梨园戏广泛流传于泉州、漳州、厦门、潮州、广东、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各国的闽南语华侨聚居区。

梨园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许多南方戏曲和音乐保留至今。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有《李靖故事》的出版,可见当时梨园戏的流行。

清末,高甲戏在泉州迅速崛起,歌仔戏也在漳州、厦门等地广泛流传,大成戏以新面貌出现。由此,梨园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数量不断减少,范围不断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都改成唱歌仔戏了。19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濒临灭绝。

梨园戏有大戏和小戏两种,大戏又分为《在路上》和《南下》。这三个流派各有自己的“十八帐篷”(保留曲目)和专门的唱腔。

宋代的行省叫路,闽南、漳州的行省叫路。所以“在路上”剧指的是从浙江传入的剧种。

他的戏比较老,保留了很多南戏的剧本,如蔡伯夷、王魁、王、、刘、、朱文(朱文太平钱),还有《赠绣》、《正经容》、《朱文》等一些剧本。

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高甲戏

高甲戏是福建泉州的地方传统戏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高甲戏又称“葛佳戏”、“九角戏”、“大盘戏”、“土板戏”,发源于福建泉州,起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一场装扮梁山好汉、表演武术技艺的盛装游行。

高甲戏传统剧种900余种,演出分为大气剧(宫廷剧、武侠剧)、绣房剧、丑旦剧三大类。

高甲戏的角色本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加了净、糊、外、端、北(净)、杂两种颜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源于梨园戏、木偶戏、弋阳戏、徽剧、京剧。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有“木偶调”和民间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和两种。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ⅳ-48。

4.福州平话

福州评话是一种独特的传统评书形式,用福建省福州方言讲述,由弟子传唱。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以及台湾省省和东南亚的福州华侨聚居区。?

2006年5月20日,曲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福州樊氏

又名“十桓”、“十番”,是福州主要的地方音乐。清乾隆初年,侯官郑在荣成元熙的竹枝上写了一首诗:“岷山庙夜人多,岷山庙外月为门。

槟榔牙满烟袋,小儿田十倍以上。“乐师用笛、管、笙、椰树、锣、钹、钹、狼、木鱼、檀板、鼓等13种。

流行于福州、闽侯、福清、长乐、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霞浦、福安、柘荣、福鼎、宁德、古田、南平等地,还在上海、香港、南洋群岛等地巡回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百度百科-高甲戏

百度百科-梨园戏

百度百科-闽剧

百度百科-福州点评

百度百科——福州福州樊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