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谁南迁江西福建广东?
秦始皇出兵平定岭南后,南北开始正式交流,中原文化进入岭南,得到发展和发展。
秦始皇平定统治岭南时,士兵、官员及其家属是第一批从北方移民到岭南的人。
这些人来到岭南后不久,中原就发生了战争。当时的南海统帅赵佗为防止岭南动乱,为争夺关隘,关闭了南北通道,建立了南越国,称帝为南越王。
南岳已经存在了近百年。秦朝中原的士兵和官员及其家属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乐业。到汉武帝时,南越并入汉室,这些人留下的后代没有回到北方,真正成为了异地的客人。
西晋末年,东晋“永嘉之难”、“五朵野花”时期,为了避难,中原被迫随家人南迁。据史料记载,当时北方士绅多以籍贯或宗族为单位南渡,举家南迁,表现为宗族移民群体;而且有大量的人南下,往往是几万甚至几十万。
南迁的北方人在历史上被称为“流民”,他们大多大规模行动,形成了一些流民群体,且多以地缘关系聚集,如“秦永刘仁”、“徐青刘仁”、“刘思雨任”等。小股以其亲戚、村为纽带,“姻亲好友数十”。
不同的流民群体沿着不同的路线南下:“清徐流民”沿淮河而下,至苏皖中部;“秦永刘仁”沿汉水进入长江,向江西鄱阳湖区移动。“刘思雨人”沿汝水河溯赣江而上,移至闽粤赣边区。其中,定居在闽粤赣边区的“刘思雨人”构成了客家先民的主体。
隋唐是一个空前统一的封建政权。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使中原人民的生活更加稳定。自唐玄宗天宝以来,地方势力发展,最终导致了摧毁中央政府的“安史之乱”。中原再次陷入战乱,于是很多中原的汉人迁入四川或者南迁。
875年,中原大量汉人南迁福建、广东、江西。例如,宗室孟莉从长安迁到汴梁,然后迁到福建宁化石壁乡。
尤其是唐末五代时期,中原人南迁。如固始、王绪、王超等人率领5000人从寿尔州到江西,导致闽赣边界人口剧增。
公元907年,在闽粤赣边界地区,特别是汀江流域、梅江流域、东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形成了所谓的三无地区。这就给了大量来自南方的汉族人在这一带停留、聚集、休养生息的机会。
到了北宋,中国重新统一稳定,南方各郡一些客家人身份的客户占了便宜,地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据清末温忠和编纂的《嘉应州志》记载,北宋的梅州已经改变了宋初畲、瑶等土著占据绝对优势的局面。起初,佘和姚的主户数为12109,客户367人。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前者的数量减少到5827人,而后者的数量增加到6458人。闽西赣南的情况和粤东梅州差不多,客户比原来的佘、姚多,出现强客弱客的情况。
1126、北宋亡于晋,开封被破后,广大军民大规模南下,形成百万军民南下的局面。一些官员和学者移居太湖流域;另一部分士族或南渡大更岭,进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洪、冀、而行,再从进入福建汀州;还是留在赣南各县。广东本地人称那里的人为客,那里的人也自称为客,客家宗族正式形成。
除了上述的大规模南迁,中原地区的部分汉人也因旱涝急转而南迁,其他历朝历代入仕、贬谪、经商、游学定居在闽粤赣边地区。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叫客家人,只有福建、广东、江西各部的人和本部的人才叫客家人。
这些大规模的北人南迁,可以说隋唐以前南迁的北人以平民为主,数量较多,但缺乏文化底蕴;宋元以后北方人南迁,就不一样了。除了普通人,还有许多官员、文人和有志之士。
尤其是在中原文化非常繁荣的宋代,北方人随着朝廷的不断迁徙而南迁。他们不仅来到了南方,也带来了浓厚的中原文化。
所以隋唐以前的中原人南下,对客家人数量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文化因素的缺失,很难形成自己鲜明的民俗文化。
宋元以后,随着南方一些贵人、文人的到来,即使客家人的规模壮大,也提升了其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促进了客家人和文化的最终形成。
迁居岭南的客家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