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历史

州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缘的中心城市。何英位于伏牛山和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自西向东贯穿全境。紧邻京珠高速公路和京广铁路,郑石高速公路和永登高速公路在此交汇,邓禹铁路、于丹铁路和平渝铁路贯穿全境。距省会郑州70公里,距新郑国际机场39公里。城市人口46万,其中市区人口35万,城市建成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禹州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根。被称为中国第一首都。禹州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产业集群经济发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2008年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68位,在全国100强中小城市中排名第86位。

禹州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根。禹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类祖先从洪水开始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早在新石器时代,它就闪耀着华夏文明的光芒,成为华夏文明的中心。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这里就是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后来,黄帝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居住在禹州市西北和北部山区的杨东鑫。

据史书记载:“开帝岁时皇帝在夏邑,诸侯在君太大宴,诸侯随后”(《朱书记年》)。何英上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禹州自古被称为中华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政治在禹州广为传颂。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退位而得名。北京世纪坛铜柱的历史日历是禹州是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首都。大禹治水有功,曾被称为“夏波”。于继位后,在君太设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从此,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就从这片热土上开始了。入夏以来,先后三次在商都、西周、春秋、战国为夏汉古都。从秦朝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历时两千多年,既是都城,又是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汉为颍川郡,晋唐为阳宅,宋元为周俊,清顺治年间为禹州。

禹州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物古时候,禹州属于应龙部落。起源于黄帝,兴盛于大禹,传承于夏柒。与中华文明史5000年同步。

北部的杨东鑫山脉和禹州西部的大洪寨山脉是以黄帝为首的熊氏部落、与黄帝有关的方毅部落、大洪部落和侯丰部落的重要活动区。黄帝的亲家——方圆的部落领地,位于禹州西部的方山(今方山镇)。大洪部落,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位于城西大洪寨山区(今庐山大洪寨景区)。侯丰部落位于城北无梁(今无梁镇),是帮助黄帝抗击蚩尤的重要军事首领。禹州市区有一座“迎风阁”,以迎风阁为中心,辐射南北、东西四条街道,分别称为项英街、夏颖街、熊英街、迎西街。修建“迎风亭”的初衷是,它在风后帮助了黄帝,把他的美食城封在这里,专门为纪念它而建的亭子;意思是“迎风之后”。

古城寺,距市区12公里,古称石市、市。这里原本是轩辕黄帝命永福制作杵臼的地方,后来成为永福的封地。

《庄子·游游篇》说,黄帝十九年,“闻广在崆峒之上,故去见之”,问及“之武功”和治理部落的“无上之道”。据说古时候有一位非常聪明的哲学家叫广,住在今天西北20公里的禹州市。山体呈东西走向,长1.5 km,宽1 km。丘陵山脊交错,古树苍翠,山川适宜。于是,在晚年,黄帝带着元妃嫘祖,在浅井乡三家村辞别群臣,去远足,再访程子,隐退。至今仍有黄帝的“文汶楚”、“德道安”、“广程子庙”和黄帝、广程子晚年修行的“大仙观”。

黄帝之后的许多皇帝,如颛顼、帝喾、尧舜,都在禹州。其中,大禹在禹州的活动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由于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为夏波,他的疆域宇易归大禹,改称夏邑。夏邑就是今天的禹州。城南三三左边有下亭城。舜帝死后,大禹为天子,国号夏。

石:尧舜传圣人与于传子。从此,禹州成为中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的首都。

夏邑(禹州)作为大禹的封建国家和治水基地,留下了许多关于大禹活动的遗迹。据史书记载,裕安以民治室,聚米山为伐木之城。这是大禹即位后修建的宫殿。密山,现在叫梅山,位于范坡乡。禹的儿子继位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史称夏朝,所以禹州被称为“中华第一都”。至今尚有、齐召集群臣的古军台、治水遗址、禹王所接井、榆木石、石等古迹。作为夏朝都城望城遗址、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溯源工程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禹州瓦店遗址为禹州为夏朝都城提供了直接的历史证据。

尧舜时期,禹州被称为夏,是夏部落定居和活动的中心。大禹是夏部落的首领,黄帝的曾孙。俞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转行挖沙。在国外生活了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被封在夏(今禹州市),史称“夏禹国”。禹被称为“夏波”,也就是方国的国君被分封。贵溪四十八年(约公元前2208年),舜崩于苍梧(今云南宁远),天下诸侯不服舜子,拥戴于。于是,于在夏邑(今禹州市)称帝,以“夏”为天下之号,称之为“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原夏民族为主体,包容吸收周边夷夏部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它“咸同九州”、“和而不同”,是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被称为“中华第一国”。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后来人们称他为于波、于霞和申禹。禹州被称为“大禹之州”,因为大禹当初就封在这里。后来因夏朝而建都于此,又称“夏都”或“中华第一都”。

于在夏都(今禹州市)执政八年,下令全国实行统一的夏令时制,俗称“夏历”或“阴历”。并实行车制、贡法、修建学校、夏乐、提倡养老、薄葬,实行“五音听治”。再加上其他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一个新的夏朝被治理得有条不紊,繁荣富强,“公有三十年之积,私有九年之储。”

约公元前2198年,禹百岁,巡江南,死于会稽,就地安葬。他的儿子是“君太诸侯的大粉丝”,四方诸侯都支持继位于,这就是所谓“父传子而治天下”的开始。启在位十年,传给儿子太康,太康在位二十九年(四年),传给弟弟钟康。钟康名义上在位十三年,传统给儿子画像。在位二十八年,被韩卓逼杀。夏朝中断了四十年。直到项遗腹子邵康长大后,居住在伦邑(今禹州西北16公里),招募夏朝遗民,接触夏朝旧臣。经过十年的准备,终于在不惑之年消灭了韩倬的势力,并“东游东南,求故都于杨寨(今禹州)”和“坐君太,上朝诸侯”,恢复了夏朝的根基,史称。此后,夏朝向夏杰传了十一位大师,共有十七代,有王无王,历时471年。

夏诸侯国在城北王侯山(不含梁镇北),诸侯国在君太(梁北镇独岗寺村)。从大禹时代开始就出现了比较完整的行政区划和税法。禹州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活动的中心。国家框架基本形成。

夏朝第三个皇帝的名字被大臣韩傕逼死,导致夏统治中断40年。少康中兴建都伦邑(今禹州顺甸镇康城村)。末代皇帝桀把商部落首领唐囚禁在君太(梁北镇独岗寺村)。根据中国监狱史,中国第一监狱是君太。商朝灭夏后后,禹州作为都城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魏烈周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将高丽的都城从平阳迁至杨宅。公元前375年,韩国征服郑,迁都新郑。仅五年后,公元前370年,汉将都城迁回杨宅。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两千多年,禹州称阳宅不变。因此,在描述历史事件和地理区域时,许多历史文献都将古代的夏、夏邑、、栎等称为“阳宅”。

禹州地理气候优越,盛产1084种动植物和矿物药材,储量达12万吨。唐朝药王孙思邈曾长期居住于禹州,行医采药著书。孙思邈死后,禹州人民在西关买地建“药王亭”作为永久纪念。从此,禹州的中医文化兴盛起来。在宋仁宗统治时期,杨宅古城庙以东有白芷、南星、菊花、薏苡仁等多种药材。当时主政豫州的著名诗人梅游览豫州,春光明媚,飞花盛开之际,情不自禁地写下一句诗:“云外杨寨山,其实与宋联系较少,山中采药者,自可辨苗叶,应掘其根,安于道学。”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禹州已经成为药材的聚集地,像粪土一样填满了市场,所以山里的农民和草药医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层出不穷。明朝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下令全国毒贩云集于,每年春、秋、冬三季举行。“国内22个省,大洋彼岸的外国,南洋,朝鲜东部,北方的库伦,都在转向每一个汽车节。可以说,没有药就没有街,药无处不在。”长期的药材贸易逐渐产生了18个帮派组织,按经营类别或地域性质分类,有药店帮、药棚帮、甘草帮、党参帮、江西帮、山西帮、陕西帮、周琦帮、商城帮、亳州帮、金陵帮等,进而形成了禹州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商人建立了自己的会馆,其中最大的是怀梆会馆,这也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毒贩会馆。成为中国历史上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被称为“中国药都”。

明代王朱边到禹州采集标本,于1406年撰写了《救荒本草》,列举了414种可以救荒的植物。普济方168卷,收方61709方,为历代之最。在处理剧毒药材时,采用吸附分离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清代,禹州的“宝光梁青粉”和“九天阿胶”相继问世,销往全国各地,享有很高的声誉。接下来开业的知名药店赵龙泰,加工加工了“九蒸九熟地黄”,并参加了宣彤第三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万国博览会”。

禹州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明朝嘉靖年间,已种植了45种名贵道地药材,白芷、天南星、俞白夫等被列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解放后,中药材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从65438年到0969年,全市出现了200多个药材种植村。1985 3月中药材交流会复会,促进了中药材种植的发展。

禹州中药材加工技术和禹州药博会也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禹州中药加工始于明代,清代趋于规范化。饮片的加工炮制,因其技艺独特,制作精细,在国内久负盛名,有“药入禹州二香”之说。在加工过程中,其“浸、泡、煅、煨、炸、烤、蒸、煮”有其独特性。有的片加工后薄如丝,吹起来能飞起来,片均匀,厚薄适宜。它在加工方法上久负盛名。

进入新时期以来,禹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更加迅速。成为全国17家中药材标准化国家级市场之一,河南唯一的中药材国家级市场。年交易额全国排名第三。在中药材贸易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被批准为“全国中药饮片集散地”。同时,标准化中药材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通过国家GAP认证的药材基地数量逐年增加。豫西的白芷、蜘蛛香、玉柏附、丹参四种道地药材,均获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在全国名列前茅。“药不过禹州,大夫见药王也不好。”一年一度的中国禹州孙思邈国际医药文化节暨中医药贸易大会,不仅给禹州带来了交易收入,也让禹州与全国的距离更近了。

禹州市是河南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原始社会末期,这里是夏部落活动的中心,也是中国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制社会的第一个首都,形成了国家概念。杨寨作为夏朝的都城和春秋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历史文化遗迹丰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

有古建筑群26座,官墓300余座,帝王墓7座,大型寺庙宫殿8座,小型历史遗迹763处,其中大禹遗址、夏文化遗址,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毒贩会馆——怀梆会馆,吕不韦故里秦湘,南北朝时期的楚皇后故里,吴道子故里画家,钧台管峻窑遗址,刘知远汉武帝墓等,都是中国独一无二的。黄帝遗迹、逍遥寺、东陵关、周鼎王墓、虞姬墓等也是屈指可数的文物。同时拥有全国仅有的两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的河南省禹州市神东镇。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在这里被封为,夏哲:禹被封为国号。颍川县县志下载:杨寨玉锁都城。盖羽在这里被称为,他的儿子齐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并在君太举行了开国大典。汉武帝失国后,邵康复活,又被夏忠灭了,邵康还给了夏邑。群臣初闻,立其为天子,皆在此。所以在史书记载中,禹州早期被称为夏邑。

禹州是春秋时期郑的另一个都城。战国初,周威烈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晶侯迁建都遇见。史书记载称杨宇为翟。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灭郑,迁都新郑。五年后,周列王第六年(公元前370年),汉赋迁至杨宅。

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使内氏腾灭汉,鲁安,定颍川县为国土,定都于杨寨。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梁之子立朝鲜为王,都城仍在杨寨。

汉高祖第六年(公元前201),刘邦立韩王信为高丽王,定都于杨寨。汉高祖第六年(公元前201),迁至韩王信太原,后以朝鲜土地为颍川郡。都城设在杨寨,统领20县(杨寨、昆阳、、定陵、长社、辛集、襄城、郾城、郏县、舞阳、、高、许昌、)。

辛莽时期,王莽进行了复古改革。天丰年间(公元9-14),颍川改为左对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左对郡改为颍川郡,仍以杨寨为辖地,郡十八。

西晋时,在杨寨县设罢县。东晋十六国时期,杨宅先后属于赵、秦、燕。南北朝属魏。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分杨寨、阳城部分地区,并在杨寨“少康城”设县,称康城县,县划归阳城县。539年,东魏孝景帝元年,划东阳寨部分地区,在黄台村设县,阳寨设阳寨县,统领阳寨、黄台两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阳翟县废。杨迪大业元年(605年),撤销黄台县。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康城县也被废,恢复元阳寨县的管辖。

唐朝以后,地方建制没有县,但一直沿用杨寨县的名称。金朝伪齐、刘、于统治时期,颍川军设在杨寨县。

金大定二十年(1180),改军为州,称盈顺州。阳翟县仍属之。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因军台古遗迹,盈顺州改为周俊。辖新郑县杨寨和一个郭店镇。

元顺帝郑智元年(1341),周俊调任杨寨、新郑、密县。明朝洪武初年,阳翟县制被废除,并入周俊府(沿用了1700多年的阳翟县名,止于此),仍辖密县、新郑县。

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为避朱翊钧之神,改周俊为禹州。李自成曾改豫州为君平府。

清初沿袭明制,仍改豫州,属开封府。雍正二年(1724),豫州升为直隶州,十二年降为散州。乾隆六年(1741),再次隶属开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