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人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历史现象

在《隋书·杨尚希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今郡多于古,或地非百里,数郡并列;或者户数不足1000户,两县分...所谓人少官多,十羊九牧。”平心而论,说隋朝“十羊九牧”有点夸张,因为据史料记载,隋朝官民比例为1:4026,元朝为1:2613,清朝为1:91。(当然,今天的“官”不一定都是行政人员,而是指所有吃“皇粮”的人。这就是纵比,也就是横比,我们的官民数量还是名列前茅的。日本是1: 150,法国是1: 164,美国是1: 187。西方管理界有一个著名的基什内尔定律:如果管理者的实际人数是最优人数的两倍,那么工作时间就会延长一倍,工作成本就会增加四倍。事实证明,这个规律是正确的。“官”多了,往往政事就多了,人浮于事就多了。

官员太多,头衔太多,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产生腐败。俗话说,人多了,旱灾也就多了。“公仆”太多,就会无事生非,“就业”就会创造出来。比如乱收费乱集资出政绩,收数字夸经验出才能,还有享受待遇,争权夺利,不是想着事,而是想着人。有些人最终会走向贪污受贿、奢靡浪费的道路。官少可以少。如果这是真的,那的确是人民之福。朱镕基总理曾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强调:“政府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一定要坚决不管。”只要做到这一点,权力寻租导致的腐败就可以大大减少。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说:“政府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这是必须要做的,人民也愿意做,那就让人民去做;这个事情是必须要做的,老百姓也愿意做,但是能力不够,所以会以民间政府协助的形式来做;有必要这么做,但民众没兴趣做,所以这件事应该正式做。”

“十羊九牧”的弊端其实是知道的,但最重要的是政府要下定决心,采取大刀阔斧的措施,将治理进行到底。不久前,北大推出末位淘汰制。在我看来,其实最迫切需要实行末位淘汰制的部门是政府机构。政府部门要根据综合考核、评价等措施,淘汰那些垫底的。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部门“只进不出”的问题,保证公务人员数量的逐步减少,最终达到动态平衡公务人员数量和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双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