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把脉
脉诊由动脉脉搏的视位(深浅)、速度(快慢)、强度(强弱)、节律(整齐与否、有无休止)和形状组成。脉象是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在辨别病因、推断病情变化、辨别真假、判断疾病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脉象是血之府,贯穿全身,所以身体和脏腑的病理变化往往在脉象上有所反映,有时在症状完全显现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脉象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
脉搏的一部分
1.“寸口诊”主要用于临床,即切开患者桡动脉后腕部。《内经》中有“全时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现代临床很少使用,故不作介绍。脉诊有两个理论依据:第一,肺面对的是几百个脉冲,脉冲会太深。也就是说,人体所有的经脉都会汇聚在肺,寸口是太阴手肺经的循环部位,上面的太渊穴是脉会交汇的地方,所以有脉会过深的说法。第二,脾胃是所有脏腑气血的来源,所有脏腑气血的盛衰与脾胃功能的强弱密切相关,太阴手的肺经也是从中焦的功能出发。因此,全身脏腑经络的气血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反映出来。
寸口及寸口上脏腑的分布规律
1,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寸口脉可分为寸口脉、关口脉、尺脉三部分。通常以腕后桡骨茎突为标志,其内为关,关前寸,关后尺。英制轨距的三部分也可用于浮、中、沉。这就是点动诊断的三个阶段和九个阶段。
2.关于脏腑在寸尺度上的分布,众说纷纭。现在根据《内经》“上至上”、“下至下”的原则,将脏腑分为左寸待心、右寸待肺、涵盖胸头以上疾病三部分;左与肝胆有关,右与脾胃有关,涵盖从膈下到脐上的疾病;两脚候肾,包括肚脐以下到脚的疾病。
脉诊时间
1.《黄帝内经》中记载平旦是脉诊的最佳时间,也就是说脉诊的理想时间是清晨。但是,一般很难做到。一般要求诊室在诊脉时保持安静,要让病人一直等待诊断,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尽量减少干扰因素,达到平胆切脉一样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症患者,没有必要坚持等待治疗,耽误治疗时间。
脉诊体位
1.脉诊时患者的正确姿势是坐位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与心脏在同一水平线上。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弯。腕关节下垫一个柔软的脉枕,使寸口充分暴露和舒展,使气血通畅,从而诊断脉象。
2.如果侧卧,扭动上臂,可能导致血管受压,脉气不能畅通;手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气血运行,扭曲脉象。
脉诊技术
脉诊常用的指法可以概括为选指、配指、运指。
1.手指选择
医生应该用左手摸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摸病人的左手。三指末端平齐,手指微弓,与患者体表呈45度左右倾斜。这样的角度可以让手指贴近脉搏,方便把脉。
2.布手指
医生向下点穴时,先将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的动脉上,称为中间指定点,然后用食指按,确定闭合前的寸数,用无名指按,确定闭合后的长度。手指的间距适当。
3.云志
医生的手指有七种。
(1)提拉法:是指医生用轻力按压皮肤,检查脉搏的方法。又称“浮”和“掉以轻心”。
(2)按压法:指医生用重力按压筋骨观察脉搏的方法。也称“沉”和“复取”。
(3)求法:有两层意思:一是求,即找,指的是医生可以用手指轻推或重推,仔细观察脉象,找到脉搏最明显的部位。其次是指按筋取脉法,即“取中即找”
(4)循诊法:指沿脉道轴线上下移动手指来取脉的一种方法,主要是观察脉的长短。
(5)推法:指瞄准脉脊后,通过左、右、内、外推观察脉象快慢、强弱、走向的一种方法。
(6)总按:即三指同时以相等的指力感受脉搏的方法。
(7)单按:用一根手指诊脉的方法。主要用于了解脉象在寸、关、尺中的位置、数量、形状、电位等变化特征。
脉搏平静
1,平静的“气息”指的是一种气息。平静是指医生在把脉时要保持呼吸均匀,心态平和。平静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医生以自己的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来检测病人的脉搏跳动。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6~18次,脉搏每分钟72~80次。以此推算,每次呼吸脉冲约为4-5次。另一方面,静下心来有利于医生集中思想,集中精力向下指,从而仔细辨别脉象。
五十步棋
“五十脉”是指医生感受病人脉搏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50脉。即每次切脉时,每只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只手的合适时间为3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