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年八度的历史。

《百家姓》

因为年八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汉武帝怕自己一旦造反,就把当地村民全部带到外地,成为“人迹罕至,车道不通”的地方。由于黄巢起义军用了两年时间打通了唐末的仙霞古道,打通了三省交通,不仅是军事上的救急,从浙江或福建到达年八渡也是一日千里,适应过去商旅的服务业蓬勃发展。到清朝时,全国长期统一,四方互保,很少受战乱影响,商业繁荣发达。在高峰期,成千上万的波兰人每天都在搬运货物。外国商人、杂工、失散的士兵和退役的官兵都在这里定居。年八都其实是唯一一个超过100个姓氏的移民古镇。所有的大家族都有家谱,都知道自己的祖先来自哪里。

“四大家族”

镇上的曹、杨、蒋、金“四大家族”在清末民初声名鹊起。曹家主要经营田地,也经营南货店和布店;杨家从经营竹山转行造纸,后来转行做南北货交易。蒋家从经营石油到开布;金家从做生意到收租种地。古镇内36处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大部分是“四大家族”的宅院。

九种方言

年八都居民主要是从全国各地移民过来的,自然也带来了全国各地的方言。到目前为止,主要有浙江南部、江西西部、福建北部和南部以及惠州的九种不同的方言。小区域的方言只有少数家庭使用,很奇怪。年八渡成为仙霞关和风陵关的驻防驻地,最多时有1500多名马步兵,并不少于当时的居民。镇上住着那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军民,语言不方便。满族军营不允许说方言,强制实行所谓的普通话。在年八都,守军还强迫当地居民使用满语普通话,商家为了招呼这个大客户也主动学习普通话,但都带一点口音,时间长了就成了镇上的标准方言。据说镇上的年轻人在丹东参加志愿军的集会时,发现当地的方言其实和老家的方言一样。事实上,满语普通话有外国口音,年八都普通话也叫华冠,因为它来自驻军的共同语言。年八都的人能说点普通话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当地居民的本地语言,比如江山话,还是保留下来的,绝不会被强制推行的满清官话同化。

南北交融的独特习俗廿八渡老街的风俗和饮食文化与当地民俗融为一体,经过数百年的相互同化和扬弃,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婚丧喜庆,亲朋好友来贺喜聚餐,每顿饭的主人只收几元礼金,多出来的全部退回。姑娘出嫁,要在门口的男人身上挂一条猪腿,插上一把刀,象征着婚姻关系就像“用刀割肉”。民歌、剪纸、木偶、高跷、秧歌、龙灯、舞狮、旱船等传统文化在这里很受欢迎。因为古代的一些官兵来自北方和西南,所以一些民间游戏也带有北方冰上运动或云南、贵州、四川娱乐活动的痕迹。

廿八渡距江山市县城70公里,是一座古镇。全镇800多户,4000多人口。北宋熙宁四年(1071),建都江山,居第28位,取名年八都,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由于历史上少有战乱,镇上的古建筑保存完好。据统计,明清古建筑规模较大的宅院、厅堂有36处,有夫子庙、大王庙、文昌阁、万寿宫、真五洲、忠义殿、观音阁、老衙门、新兴社等公共建筑11处。在这些众多的庙宇、寺庙、宫殿和大厅中,以王庙最大,孔庙最宏伟。夫子庙建于宣彤时期,占地65,438+0,500多平方米。沿中轴线整体布局为照壁门、正门、前厅、天井、正殿、天井、睡堂,共三个天井。左右两侧是厢房,由檐廊相连。结构上,明室都是提梁,边贴斗穿。正殿为两层亭阁,重檐四面。精美的木雕艺术和丰富的彩画是该建筑最鲜明的特色。所有的梁、梁、脊、天花板都绘有月亮山水、人物故事、龙凤、花鸟等画。几何图形、支架、麻雀、窗扇、栏杆等木质构件浮雕或镂空,主题丰富,形象生动,宛如一座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