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历史和成因

“西湖明珠自天而降,龙凤舞至钱塘。”相传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将一块白玉雕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太后知道后,想抢宝,和玉龙、金凤打了一架。珍珠在挣扎中坠入凡间,成为西湖,玉龙和金凤也下凡,成为玉龙山(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神话传说寄托了人们对西湖的热爱和崇敬。其实关于西湖的成因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比如火山爆发的成因,韩华新修建海堤的成因,但最权威的还是众所周知的湖的成因。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与钱塘江相连的海湾。巍然南北的乌山和抱石山,是当时环绕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潮汐的影响,泥沙在两个岬角堆积,逐渐变成沙洲,并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最后连接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将海湾与钱塘江隔开,原来的海湾变成了内湖,也就是西湖。昆湖说的权威性,不仅源于竺可桢的《杭州西湖成因》,更源于长期收集和研究的地理、气候和生物方面的证据。西湖的演变西湖自然形成后,经历了自然和人文的演变。自然创造和人工疏浚修复造就了世界旅游胜地,也促成了天然湖泊向人工湖的转变。同时,西湖的一些环境问题也确实应该引起国人的重视。1.自然演变为一个天然湖泊,由于沉积物冲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等。,必然会发展出泥沙淤积和蔓草现象,使湖底越来越浅,最终由湖泊变成沼泽,由沼泽变成平地。这是湖泊沼泽化的过程。历史上,杭州附近的很多湖泊都遵循着沼泽化的发展规律,最后被人工围垦淹没。当然,西湖不能脱离自然规律,所以一直在经历着沼泽化的过程,这是西湖的自然演变。然而,西湖至今没有消失,因为它的沼泽化过程被人为地遏制了。人类活动对西湖的影响已经超过了自然创造,所以西湖的演变应该着眼于人类历史的演变。二、人类历史的演变说到西湖,就会联想到白堤、苏堤。的确,正是因为白居易、苏东坡、杨、李贽、阮元发起的五次大规模的人工清淤治理,西湖才从一个天然湖泊变成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半封闭浅水风景湖。1.唐朝以前,西湖在杭州并不重要,史料记载也很少。唐朝初年,城市开始与西湖结缘,出现了西湖为城市供水的“六井”。公元823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当时西湖(当时叫钱塘湖)逐渐淤塞,湖水干涸,农田干旱,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城市发展。为了改善杭州人民的生活条件,白居易冲破重重障碍,疏浚西湖,修筑堤防和水闸,增加农田灌溉的蓄水量,并修复了六口水井,保证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用水。西湖的疏浚不仅起到了解除人们悬念的作用,还为西湖留下了一处历史名胜——“白堤”。2.在宋代,浓妆轻抹总是合适的。公元1088年,被贬为杭州周知的苏轼,也主持了一项疏浚工程。他把湖中地主富户围起来的私人农田拆掉,挖到全湖深处,用挖出来的泥土修了一条连接南北的苏堤,在全湖最深处建了三座石塔,禁止通行。南宋时,杭州成为首都,西湖的重要性增强。很快被开辟为“山外青楼”景区。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白蛇和徐贤的爱情故事在西湖诞生了。3.元明清——元朝统治者杨公堤、阮公敦将南宋亡国之罪归咎于西湖,于是弃西湖而死,造成了西湖近五百年来最大的淤积。明三年,杭州知府杨再次疏浚西湖,挖掘湖中良田,加高苏堤,用疏浚的湖淤修建,最终因蠡湖不断淤积,于公元1724年废弃。后来,福建和浙江总督李伟再次整修西湖,增加了18个景点。清嘉庆五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将淤泥堆成岛,后称阮公墩。4.当代——政府修缮一新。鸦片战争后,由于国力逐渐衰退,政府无法再维持之前的疏浚工作,西湖逐渐被淹没。民国时期军阀纷争,西湖的困境从未改变。新中国政府从1951开始全面疏浚湖泊,历时八年,于1959年完工,耗资454万元,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湖。第三,西湖的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50年前,虽然湖底较浅,浅水透明度在0.5米以上,清水见底,但现在透明度已经降到0.3米以下。西湖富营养化问题,游客乱扔垃圾影响环境问题,污水排入湖中问题,严重影响了湖光山色。保护这颗明珠是政府和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期待为西湖的发展做出贡献。西湖是杭州的瑰宝。了解西湖的成因和演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规律,从而规范我们的日常行为,共同保护西湖,保护这一片碧水清池,保护这一颗人间明珠,保护这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