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气功是真的还是假的?

什么是气功?

气功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气功的内容通常称为吐、导、行气、信服、炼丹、修道、禅定等。古籍中很少有“气功”一词,偶尔会提到“气功”,也没有完整的解释。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刘在《气功疗法的练习》一书中写道:“这里的‘气’字代表呼吸,‘功’字是不断调整呼吸和姿势的练习……”一般认为,“气功”一词从此得到了证实和传播。国外有些资料把气功翻译成“深呼吸运动”,国内一些参考书也有抄袭。显然,气功的真正意义还没有实现。其实气功锻炼包括呼吸、身法、意念三种手段,每种手段都有多种锻炼方法。深呼吸只是众多呼吸锻炼方法中的一种。可见,将气功的定义解读为“深呼吸锻炼法”过于片面。

如果从中医的角度给气功下定义,气功是一种通过调神的自我锻炼,使人的气变得协调的锻炼方法。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用现代科学的相关知识来理解气功,这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气功本质的理解。

从现代行为医学的角度来看,气功锻炼是通过条件反射来研究和训练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良性行为并最终固定下来的行为疗法。

如果从气功作用的心理生理过程来看,气功可以定义为一种自我锻炼方法,主要是以自我暗示为核心手段,促使意识进入自我催眠状态,通过心理-生理-形态的自我调节机制,调节身心平衡,达到健身和治疗的目的。

我们也可以把以上知识总结成一句话:气功是一种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心身疗法。心身疗法有很多种。气功区别于其他许多自我心身疗法的地方在于,它具有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色——一种中国人特有的、以中医“调神”理论内容为指导的实践活动。

【气功】气功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气功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许逊的《灵剑子》中。这里的气功虽然有练气、练修德的意思,但并没有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来使用。直到清末,在《少林拳秘笈》一书中的气功释义中,才明确提出气功一词。直到1953刘将自己的武术命名为“气功疗法”,后来又建立了气功疗养院,撰写了《气功疗法实践》等书籍,气功一词才被广大群众广泛使用和熟知。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气功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确立的一门特殊学问。

什么是气功?目前,对它有几十种标准化的定义。虽然各有各的理由和依据,但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智能气功学基于气功定义的内涵,对气功一词的定义是:“气功是通过主动、内倾的有意识活动的锻炼(调心、调身、调息是其外延),改造、完善、提高人体生命机能,将自然本能转化为有意识智能的一种练习。”这个定义指出了气功的理论基础——生命整体观,包括宇宙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人合一),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各种气功的共同理论基础;指出气功的特殊锻炼方法——主动内倾使用意识的锻炼,即精神活动的集中性和单一性以及与自身生命活动的结合,是气功锻炼区别于其他锻炼方法的根本本质,是气功定义的灵魂;气功锻炼的目的是明确的——改造、完善和提高人的生命机能,脱离自然本能的束缚,进入意识智能的自由王国;指出气功是运用气功来完善自己的身心,提高自己的生命机能的实践——气功是一门实践学问,气功锻炼的过程是运用气功科学来改造和升华自己的实践过程。这个定义概括了气功的全部内涵,是符合现代科学规范要求的完整科学定义。

-转贴自:智能气功术语解读

×××××××××××××××××××××××××××××××××××

气功

中国独特的健身技术。这是一个现代名词。在古代,根据手法的不同,分别称为呼吸、引导、行气、信服、吃气、练气、静坐、打坐或内功。其特点是通过练习者的主观努力,将心、神、体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内容气功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调体(姿势)、调心(意念和放松)、调气(呼吸)、自我按摩和身体活动。气功的练习方法很多,有以呼吸为主的呼吸法、静态练习法、站桩法、动态练习法、引导练习法、自我按摩法等。中国的气功流派很多,一般分为医、儒、道、佛、武五大派,每个派又分几个小派。医师气功主要以防病治病、养生强身为目的。儒家气功主要以修身养性、养气为目的。道教气功主要是以调养身心、同修、静心为目的。佛教气功的主要目的是修心,求精神解脱。其中有两个流派,一个叫巴丁,强调万物皆空,一个叫禅修,强调修身齐家,普渡众生。武术气功主要以锻炼身体、防身、提高格斗技巧为目的。气功各流派虽然方法不同,但都是练心、练气。气功在形式上可分为静气功和动气功。静气功又叫内功,因为它采取躺、坐、站等姿势,运用精神内卫、调整呼吸的方法,重在练身体内部。动气功是将意与气相结合的多种身体锻炼方式,如行走气功、太极棍气功、自我按摩等。因其作用,又叫外功。

功能与功效中国古代气功一开始就被用来治病和健身。气功能治病,主要是因为它能对大脑皮层及皮层下自主神经中枢和心血管系统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能纠正身体的异常反应,能按摩腹部器官,能自我控制自身的生理机能。杂技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排除情绪的干扰,使人体的生理生化保持在最佳工作状态;气功中的放松、安静、呼吸,可以减轻大脑皮层对整体应急反应的准备,为机体的休息、修复和调整提供有利条件,也可以消除“七情”对机体的干扰,降低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劣质刺激的敏感性,减弱“六欲”的危害;经过缓慢调整,整体能量消耗降低,身体抗病能力增强。

姿势的自然放松(身体调整)是气功呼吸顺畅、诱导精神放松的前提。不同的姿势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姿势本身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常见的姿势有平坐、自由盘膝、单盘膝、仰卧、侧卧、站立、行走等。

宁静(调神)宁静是指一种稳定、安静的状态,没有杂念,专注于一点,即停留在腹部或注意呼吸,减弱外界刺激的感觉,进入一种醒了但没有醒的状态,这意味着大脑皮层进入了一种保护性抑制状态。常用的进入沉默的方法有五种:①守法。②计息法。③计息法。4冥想法。⑤听觉方法。以上五种方法可以从遵守规律开始练习,逐渐过渡到兴趣跟随法或兴趣倾听法,也可以一直练习一种,因人而异。

呼吸(调息)呼吸是气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动,把胸式呼吸改为腹式呼吸,把浅式呼吸改为深式呼吸,最后练习自发腹式呼吸。常用的呼吸方法有8种:①自然呼吸法。②向前呼吸法。③反向呼吸。④停止呼吸。⑤用鼻子呼吸。⑥行气任督二脉的呼吸法。⑦水下呼吸。(8)真实利息法。呼吸练习要在柔与自然的基本规律指导下,逐渐深、长、细、缓,切不可急于求成。

气功的特点和要求各不相同,但共同的要求是:放松自然,追随自己的激情,练养结合,动静结合,循序渐进,因病因人而异,坚持不懈,生活克制。以上要求大部分适用于各种气功。练习者在练习某项技能时,也要参考这种气功的具体要求。一般患有精神病、大出血、高热、各种急性病、急性传染病的人不宜练气功。

把后天的气和先天的元气结合成一门高尚正直的功夫;生命过程中自我调节、自我锻炼、健康长寿的科学。古代的称谓很乱,有呼吸,有引导,有炼丹,有玄功,有静功,有定功,有性功,有内功,还有修道,打坐,内修,健身功。“气功”一词最早出现在金代许逊的《净明教志》中,其中有“气功解说”的记载。解放前,董浩的书里提到过“气功”二字,如《气功疗法》,结核病的特殊疗养方法,中华书局的《少林拳的秘密》。但是,直到1953年,刘等人主编的《气功疗法实践》一书对气功进行了完整的解释,气功作为一个正式术语才开始被确定下来并开始流行。

一般认为气功产生于商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气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道、儒、医都研究了生命运动的规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佛教传入中国后,将佛教哲学中的宇宙和人类生命理论与中国古代的生命研究相结合,将佛教的传统修行方法与中国古代气功的修身养性相结合,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气功科学的发展。

一般来说,气功分为养气和炼气两种。养气是道家的禅定,在田单运化气,使之粘合在一起,防止气因外界景物的诱导而外泄。炼气以操作为主。如果拳手在练拳时想用臂力,就把气输送到手臂上;有腰劲,气运至腰;如果四肢都发力,气就会输送到全身。气有呼吸之别,呼为阳,吸为阴;号召行动,吸力为静;呼唤刚性,吮吸柔软。需要结合阴阳、刚柔、动静来完成其功能。气要跑,就不可逆的走,你要往前走。如果往前走,不仅脏腑舒服,速度也舒服;运气不好,内脏会受伤,有修行者时不时看到过。

古代气功一般分为儒、医、道、佛、武五大流派。儒家气功以“修身养气”为宗旨;医师气功旨在防病治病,强身健体。道教气功讲究“身心双修”、“人生双修”。佛教气功需要“修心”,才能脱灵。其中,浓度派强调“万物皆空”,禅宗强调“修身”、“齐家”。武术气功主要是为了锻炼和提高技能。近年来,根据气功的特点,将古代气功分为静态和动态,分为呼吸、冥想、思维、周日、导引五大流派。推拿派强调呼吸锻炼;冥想派强调意念的锻炼,要求意念的内在联系,冥想和专注,采用一些不复杂的方法来集中意念。一般冥想属于这一派。存在主义学派也强调脑力锻炼,但要求用想象的方式看待事物。周天派在思想内联的基础上,强调情志相互依存,促进内气的感觉在人体内的任脉、督脉等经络线上流动,又称内丹派。指导派强调动态锻炼,其特点是身体操纵结合情绪或作为自我按摩。

-

气功是一种以调节心、气、体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开发潜能为目的的身心锻炼方法。调心就是调节心理活动,调节呼吸动作,调节身体姿势和动作。这三个音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是气功学科的三大要素或基本规范。

原来的气功没有名字,后面的部分叫“舞”。如吕《春秋》“筋骨不能缩起,故以舞促之”。春秋战国时期,气功被概括为“导按高跷”,如《苏文怡法方医论》中的“痿、寒、热,其治宜导按高跷”,而禅定、胎息、行气、信服、理气、周日、内丹等散见于历代名著中的,也属于气功。至于“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道士许逊的《明史》。即使是后期作品,最晚也是隋唐时期。隋唐以后出现的《中山雨贵府齐静》一书记载“气功之妙,气功之道也类似……”,但在内涵上并不完全符合我们现在所说的。现在普遍使用的气功,是上世纪50年代北戴河气功疗养院成立后逐步推广的。

气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气功疗法与运动疗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运动疗法可以包括运动疗法,但运动疗法不能代替气功疗法。体育锻炼永远只是气功调心的手段之一,呼吸锻炼也是为调心服务的。三调是统一的整体,必须以调心为中心。内训和外训相结合,以内训为主。气功的气是指“内气”和“真气”,有更深的含义。气功疗法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至少它是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的结合。

气功疗法包括心理治疗,但又不同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一般是指医生使用语言、表情、姿势、态度等。对处于苏醒状态的患者进行推理并提出治疗建议;或者使用一些特殊的诱导方法,让患者诱导出一种有点类似于表面睡眠的催眠状态,然后在催眠状态下对患者提出治疗建议。所以,患者总是被动的。气功疗法的特点是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以通过自我锻炼来加强自控能力。

气功和宗教有本质区别。气功作为一门科学,并不涉及各教派的宗旨和教义,只是从信徒的实践中提炼出科学内涵。这一点在道经和佛经中都有所体现,其中也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气功的信息。另外,宗教中的一些理论也经常被修行者借鉴。

-

气功研究

从65438年到0955年,刘的气功著作被翻译成日文、英文和印尼文,他的气功理念传遍了世界各地,在引起了第一次全民气功高潮,陈毅、林和谢觉哉等也纷纷练功或题字。1978期间,上海顾汉森女士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多篇研究报告,声称发现了气功“外气”的电磁波、粒子流、静电等物理证据。次年,在四川省发现了唐瑜的读耳特异功能。这两个事件引起了学习气功的热潮。1980年代中期,严新博士与清华大学吕祖荫、李生博士一起做了一个气功外气对分子结构影响的实验。发表在《自然杂志》和《生物物理学杂志》上。《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广泛转载。气功协会会长张振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贝在确认研究报告的可靠性后推荐了这份报告。中国中医科学院1983成立气功实验室,1986成立气功硕士专业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