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水烟的兴衰

兰州种植烟草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兰州就开始以当地种植的黄花烟叶为原料加工水烟。1644年,满清入关,清朝取代明朝。上流社会的人,主要是满族贵族,喜欢水烟,并逐渐成为时尚。素有“丝、色、味”之称的兰州水烟,以丝条整齐、色泽鲜艳、气味清香著称,需求量与日俱增。阿清文学家黄钓在《金壶七墨》中写道:“乾隆年间,用兰州特产烟、铝、铜储水吸”,说明乾隆年间兰州水烟在海上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在全国确立了独特的特产地位。

清朝康雍统治时期,社会逐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展,进入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时期。兰州水烟时有兴起,兴盛一时,将民俗提升为上流社会的时尚。光绪至民国初年达到顶峰,使烟酒茶齐名,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烟草种植。黄骅烟草当地烟农俗称绿色烟草,其生长、产量和品质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种植高产优质的烟叶不仅需要日照时间长、气候和土壤适宜,还需要充足的灌溉用水。兰州郊区和榆中川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甘肃黄花烟的主产区,也是兰州水烟的主要优质原料种植基地。在兰州烟田,除了5个泉抽取山泉水灌溉外,岩滩、宁卧庄、郑家台、土门墩都是水车从黄河取水灌溉。榆中的烟田,除青城用黄河水灌溉外,万川河流域的金牙、赖子堡、下官营等村都用泉水或井水灌溉。根据民国时期甘肃的农业地理,全省种植黄花烟的农田面积一般在4万亩左右,正常年份烟叶产量约为10万斤。榆中烟田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3%,烟叶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67%。

2.兰州水烟加工。为了加工水切烟丝,先用杠杆将烟叶捆绑,然后用推丝机将烟丝推出。19世纪初,这类手工作坊增加到140多家,投资者和经营者多来自兰州、榆中、皋兰等地。由于利润丰厚,一些陕西商人也来兰州投资经营水丝烟,如益林丰、协厚成联等,资本达1万两白银。榆中不仅是最重要的烟草种植基地,也是主要的加工生产基地。庆城盛产烟叶,由于黄河水运的优势,水烟生产在清朝时期进入高峰。大小烟店100多家,其中10多家比较有名,如永丰成、裕顺和、福丰泰等。烟草种植和水烟加工管理,让青城繁荣了200多年。有许多青砖绿瓦、雕梁画栋的厅堂和花舍。读书做官,舞文弄墨的名人层出不穷,成为甘肃富庶之地。万川河地区主要种植烟叶,为兰州的烟厂提供原料,烟丝加工起步稍晚。65438-2009年的1920年代,为了降低成本,兰州的烟草作坊搬到了榆中,榆中成为了新的加工中心。在20世纪40年代,有60多个水烟作坊。祖德泰、、常胜荣等26家实力雄厚的作坊,资本超过400万银元。1956期间,兰州22家烟草车间组成兰州自来水厂,榆中24家烟草车间组成国有榆中县自来水厂。省有关部门统一管理,使用“甘、苏、贺、左”商标。后来兰州不再种烟叶了,兰州水烟厂也停产转行了。榆中成为兰州水烟的唯一种植和产地。

3.水烟市场和营销。兰州水烟兴盛时,市场向东蔓延至苏茹、上海和东北三省;西部的新疆、西藏;南至闽浙、两广、云南、贵州;北部和宁夏、山西、蒙古大草原。基本覆盖全国,几乎所有省份都有市场。实力雄厚的大雁行在Xi、上海、南通、苏州都有分号。中型以上烟草公司都是派经销商到汉口、天津、包头、洛阳、太原、成都、重庆、北京等大城市销售。各地代理商不计其数,很多杂货店都有配送。

清朝的时候,交通还很落后。南方河湖纵横,略方便木船水运。北方陆路运输以骡马驮运为主,主要运输路线有五条:一条是东出平凉经Xi安至汉口,顺长江顺流而下,经南京、镇江至南通、上海,或从镇江经苏州走运河至杭州;二是从南方经广元到达成都,或从宝鸡南经汉中,过巴山到成都、重庆,再到云南、贵州;三是用骆驼沿河西走廊驮运,经武威、张掖、酒泉、哈密直达乌鲁木齐;四是从庆城用皮筏装载货物,沿黄河漂流银川至包头,再用骆驼运进张家口至京津;五是经Xi安运到洛阳,再运到北方的陕西和东方的山东、苏北。当时东北的销量很大,通过山海关陆路运到沈阳,从上海、烟台、天津等港口水路装车,跨海运到营口卸货,再运到东北各地。

4.消费群体。种植黄花烟草需要更多的水肥和劳动力。烟丝加工完全依靠人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同时,道路之难,运输成本之高,可想而知。在消费者手中的价格自然是极其昂贵的。所以最初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上层阶级。只有达官贵人和商人才能享用兰州水烟。清末慈禧太后和民初曹锟总统是那个时期水烟爱好者的代表。之后乡绅地主和小康商贩也加入了消费主流。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运输成本的下降,市民逐渐成为兰州水烟的消费对象。那些在茶馆、酒厂、书店、游乐场里拿着水烟袋的,是休闲客;在家里走亲访友的时候,如果献上水烟,那一定是给客人孝敬的礼物。市场销量最高时,年销售烟丝达12万斤以上。20世纪30年代,香烟和香烟在城市开始流行,水烟的市场重心转移到农村,渔民、牧民和农民成为主要消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