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宗教发展史
东正教(英文:Eastern Orthodox Church),又称东正教、希腊东正教、东方正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主要指沿袭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它是与天主教和新教并列的三大基督教派别之一。东正教在希腊语中是正统的意思。根据“东正教”的主要和狭义定义,“东方”教会中数量最多的是俄罗斯东正教和罗马东正教。欧洲最古老的东正教(不分东西方)是希腊东正教。按照西方人在英语国家常用的用法,“东正教”的定义更广,还包括“东正教会”(“东方东正教”在汉语中字面意思与东正教相同,但它们是不同的教会)。【编辑本段】正统,形成背景,就是正统的意思。根据“东正教”的主要和狭义定义,“东方”教会中数量最多的是俄罗斯东正教和罗马东正教。欧洲最古老的东正教(不分东西方)是希腊东正教。按照西方人在英语国家常用的用法,“东正教”的定义更广,还包括“东正教会”(“东方东正教”在汉语中字面意思与东正教相同,但它们是不同的教会)。早期的基督教在公元1054年分裂,教会分为东西两个教会。双方都认为自己的教会是基督/使徒创立的最原始的教会,双方都不允许对方拥有这个头衔。东方教会在自己的名字中加上“东正教”(东正教),表示他们认为东正教保留了教会传统中最原始的教导和崇敬。有人认为罗马天主教会代表了“西方传统”,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罗马教会背离了传统。所有的东正教都可以追溯到五个早期的基督教中心:罗马教会、耶路撒冷教会、安提阿教会、亚历山大教会和君士坦丁堡教会。虽然所有的东正教教会都承认君士坦丁堡牧首为最高领袖(官方名称为君士坦丁堡,新罗马大主教和全基督教牧首),但教会并没有完全融合,而是在相互承认的状态下相互独立。因为它强调自己是《尼西亚信经》中“唯一由使徒传下来的教会”,所以被称为东正教;因为早期基督教流行于东罗马帝国的希腊语地区,所以被称为东正教。因为教会的精神中心在希腊,而希腊语是仪式中的主要语言(其他主要语言有俄语和斯拉夫语等。),也叫希腊东正教。根据1990的统计,全世界有170万信徒。[编辑本段]政治背景这个基督教派别占据了基督教世界的六分之一,有着悠久的基督教传统。他们不像西方教会那样有宗教改革的分裂。事实上,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地球上真正的“基督体”。如果西方基督徒声称东方教会把自己分离出来,那么东方教会就会反驳西方教会,认为西方教会是从“正统”教会分离出来的。历史事实是,基督教的第一次大分裂不是十六世纪的改良主义改革,而是东西方教会的分裂。这一分裂事件在1054进入白热化阶段。东西方教会的分裂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要了解这段历史,需要从政治和神学思想两个方面来讨论。迁都君士坦丁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将帝国首都迁至位于商业贸易通道上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君士坦丁堡。除了具有商业价值,它在军事上也是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并有一个抵御外国入侵的屏障。但它使教会的分裂在宗教上更加确定,同时也因为政治权力的减少而不再容易受管辖。当然,罗马失去了作为首都的政治重要性,但另一方面,政府搬迁带来的权力真空给了罗马主教增加对世俗和精神事物影响力的机会。罗马主教和后来的教皇逐渐获得了政治权力。从君士坦丁迁都的330年到东西方教会正式分裂的1054年期间,教会面临着两个对立的中心。尤其是800年查理曼加冕,实质上成为另一个罗马帝国之后,东西方的纷争更加明显,两者的关系几乎到了分裂的地步。此时,在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两个互相竞争的皇帝。在宗教方面,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也在争夺权力。东方的国王-教皇制度的统治,大主教和统治者之间的统治,不像教皇和皇帝之间的斗争。从一开始,东方教会就与君士坦丁堡的统治者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非常密切,被西方教会人士和历史学家称为“国王和教皇制度”,即教会的事务完全受皇帝管理,教会实际上成为政府的一个部门。然而,拜占庭历史学家反驳了这一指控,指出皇帝不是牧师,大主教有权将其逐出教会。支持东正教的神学家更喜欢用“和谐”来代替“国王-教皇制度”。和谐意味着宗教和政治力量相互支持,教会允许基督教领袖治理国家;但整个社会都是上帝赐福的,国王是上帝膏立的。对“国王兼教皇制度”的指责是东西方教会日益分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当时西方教会几百年来都在争取宗教权力高于政治权力的地位。【编辑此段】神学一般来说,正统派的神学和经文的解释都是基督教早期流传下来的典范。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延续和扩展基督传给他最初的使徒和使徒传给早期教会僧侣的神学和信仰。神学创新往往带来质疑;如果一种观点真的与最初教会所教导的不同,那么它很可能被视为异端。然而,进一步阐述传统神学是可以接受的。西方教会从不坚持禁止偶像崇拜,而东方教会最终放弃偶像崇拜。事实上,双方都为形象崇拜设定了界限和规则。然而,当这个问题引起教会和政府之间的摩擦时,东西方教会之间的关系就受到严重伤害。726年,利奥三世皇帝颁布了反对图像崇拜的命令,罗马主教为此斥责了他,这导致了皇帝的报复,并撤销了罗马对许多地方的统治。在罗马失去了宝贵的土地的同时,发生了一系列其他的事情,影响了罗马的地位,于是又把矛头指向了东方教会,指出它倾向于国王和教皇的制度。皇帝干预了许多宗教问题。【编者段】历史发展325年尼加拉瓜公议后,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方教会与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教会因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矛盾日益尖锐。330年君士坦丁一世迁至君士坦丁堡后,两派关于谁是教会首脑的斗争愈演愈烈。后来经过6-8世纪的“和谐条款之争”,9世纪的福蒂斯分裂,11世纪东西方教会争夺意大利南部教会控制权的斗争,东西方教会大分裂终于在1054年发生。从9世纪开始,东方教会逐渐发展到保加利亚、基辅、俄罗斯等国家。1054年后,拜占庭国家日渐衰落,罗马教会继续在整个基督教世界谋求酋长的地位。教皇乌尔班二世组织了这次十字军东征。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1206年,东正教普世牧首区被迫迁往尼西亚。1261年,拜占庭皇帝迈克尔八世帕利洛戈斯夺回首都,牧首辖区迁回君士坦丁堡。12世纪后,拜占庭帝国内忧外患频繁。东方教会最初的四个主教中的两个(安提阿和亚历山大)已经被穆斯林占领,另一个主教区耶路撒冷已经被十字军建立的拉丁王国占领。15年的30年代,奥斯曼帝国进攻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向西方求助,教皇尤金四世乘机于1438年召开佛罗伦萨公议,旨在使东方教会屈服,确立教皇作为基督教首脑的地位。君士坦丁堡的普世牧首约瑟二世领导了东正教的700名代表。会议辩论了诸如炼狱和和谐条款等理论问题。由于东正教的让步,次年7月的会议签署了统一东西教会的决议,确认教皇是“基督的活代表”,拥有全权。历史上说佛罗伦萨就是其中之一。后来由于东部教会反对派的抵制,参加会议的东部代表被迫宣布签名无效,统一最终失败。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君士坦丁堡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出于政治原因,苏丹对东正教采取了宽容政策,承认君士坦丁堡的普世牧首为被征服东正教的总经理,其监管范围包括东正教的四大牧首辖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君士坦丁堡宗主自称普世,实际上处于被征服的地位。16世纪以后,一些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东正教会相继建立了自治教会。君士坦丁堡东正教是在总督辖区的基础上建立的。1589年,俄罗斯东正教获得了自己的地位,建立了宗法区。在未来,使用俄罗斯东正教礼仪的教堂通常被称为俄罗斯东正教。【编辑本段】东正教和宗教改革东正教没有经历过宗教改革,新教对东正教的态度从一开始就不明确。一开始,双方保持着热情友好的关系,但基本的教条神学分歧依然凸显,尤其是关于神圣传统的问题。圣灵/圣灵由父与子分离,自由意志,神的预定,称义(从罪中释放),圣事/圣礼的次数,洗礼(东正教的“都浸在水里”与马丁路德的“洒或倒水”相对),洗礼后是否需要立即实行圣油仪式和圣餐/圣餐,圣餐变化的意义。因为这些分歧,两人最终不再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