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府镇的发展历史

起初,苏布迪古鲁西齐在晋朝末年天聪九年(1635)被授予扎萨克称号,后来建在龙山乡龙头山脚下。日拉特纳

四帝乾隆二十年(1755),攻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多罗凌渡县王甲亲王等级。按其档次和规格,由清廷扩建为亲王宓,即现在的蒙古中学旧址。当时附近只有100多蒙古人,叫朱湛艾拉,后来改叫大营子。王爷府镇从清朝到民国一直是喀喇沁旗的政治文化中心。光绪二十四年(1898),喀喇沁右旗的扎萨克·旺都那木吉尔因病去世,其子贡桑诺布即位。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崇正学堂”,后在今大溪沟门村、王宓设立“守正武馆”。并在空白地里设厂,生产肥皂和蜡烛,并织布、印染、织地毯。这也是第一次连接从王宓到围场的电缆电报线。邮政、警察和报纸。后来由于资金短缺,女校、守正武校、工厂等系列相继关闭。民国初年,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贡桑诺布赴京任职。1933年,日寇入侵喀喇沁旗,唐玉麟驻旗部队南撤,沿途烧杀抢掠,当地居民为逃兵。在中国东北被占领期间,王宓成为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士兵的驻地。从前的王府院,曾经有协和会、警察署、贸易场(监狱)和“讨伐队”。在街道的东侧,有类似“农业合作社”和“鸦片联合”(达曼)的机构。

东北沦陷时期,原崇政学堂改为“崇政国学(中学)”。侵华日军投降后,喀喇沁右旗政府设在。

在这之后,我搬到了叶公大厦。原王宓旧址曾设有蒙古师范班,后改为喀喇沁蒙古中学。祁县人民政权建立后,王爷府镇成为一个区,后改为王宓区。1958成立人民公社,并以驻地村名命名为“王公社”。1966,从宋庆的意思改称那尔村公社。1984年,人民公社改为乡建制,娜儿村公社分为王爷府镇、上瓦房乡、大西沟乡三个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王爷府镇工农业畜牧业生产发展迅速。主要农作物为谷子、玉米、高粱、马铃薯和向日葵,粮食总产量比解放初期增长了65438±0.2倍。主要土特产有药材、蘑菇等。水利工程中有宋庆灌溉渠、上瓦房、分洪滚坝等1条。乡镇企业有综合厂、石灰厂、萤石矿、淀粉加工厂、饭店、砖厂、地毯厂、苦建工队等。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昔日的王宓旧址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中学——王爷府蒙古族中学。村里有中心学校,镇上有中心总校。建立了卫生医疗机构,镇上有地区医院,村里有合作医疗站。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镇上有农民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队、广播站。王爷府镇有许多古建筑和寺庙,包括游福慧寺、山童寺和龙兴寺。至今,喀喇沁宫和福慧寺仍保存完好,被列为自治区、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