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公元前256年,著名的水师李冰率领多人在舒勤郡修建。

以都江堰命名,对工程有利。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位于成都附近,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部,建于公元前256年。它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宏大水利工程,特点是不建大坝引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风景优美,文物古迹众多,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雷关、李堆公园、玉雷山公园、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初建时,由余醉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口口取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组成,科学地解决了河道自动导流、自动排沙、控制来水的问题,消除了洪水,使川西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和灌溉的作用。截止1998年底,都江堰灌溉面积已达40多个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河流出口的特殊地形、水脉和水势,因势利导,不筑坝取水,自流灌溉,做到堤防、引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充分发挥防洪、灌溉、输水和社会用水的综合效益。最伟大的是,堰已经修建了两千多年,而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都江堰的建立是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化害为利,使人、地、水高度合作统一。都江堰工程至今依然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溉面积的扩大,从1936开始,渠首逐步采用混凝土砂浆卵石技术进行修复加固,并增加了一些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堰”、“因势利导、顺应时代”、“遇湾偷工减料、遇对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变,都江堰水利也没有变。

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对文化遗产的定义:“建筑: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风格、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物相结合等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个或相连的建筑群体”。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庞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结合和谐,具有突出的历史和科学普遍价值。都江堰在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上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名字的由来

秦、蜀两郡太守李冰修筑堰的初期,都江堰的名字叫“奎”,因为都江堰旁边的雷宇山在秦汉以前叫“奎山”。当时居住在都江堰的主要民族是人,他们称堰为“桂”,都江堰被称为“魁”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设都安县,因县而得名,都江堰被称为“都安堰”。同时也叫“黄金堤”,突出鱼嘴的分水作用,用堤代替堰作为名称。

到了唐代,都江堰改名为“绝味岩”。因为当时筑堤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是“断竹为笼,径三尺,填实石,累溺”,即以竹笼填石,称为“尾”。

直到宋代,在宋代的历史上,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二十岁统治都江堰,笼石蛇破河停水,以灌溉数郡田地。”

为什么又叫都江堰?哪条河是杜江?《蜀水考》说:“府河,一条成都河,有两个源头,分别是漓江和刘江。”刘江是鉴江的别称。在成都平原上,府河是邕江,南河是鉴江。它们的上游是白条河和走马河,分为都江堰和内江。《国志》说:“杜江是成都的河流”。从宋代开始,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被概括称为都江堰,比较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系统,一直沿用至今。